六代之乐名词解释
韶六代之乐,又称六代乐舞,是指黄帝之《云门大卷》;唐尧之《大咸》;虞舜之《韶》;夏禹之《大夏》;商汤之《大濩》;周武王之《大武》。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以《云门》祭天、《大咸》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周公时期将这些标志性的乐舞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并设专门机构“春官”予以管理,由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六代之乐之一
《云门》,黄帝时代的乐舞,黄帝时命伶伦造律,依凤凰之鸣分为十二音阶,于是就产生了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在周代制礼作乐时,被列为“六代乐”之首,用于祭祀天神,因黄帝所在的氏族图腾为云彩而得名。
六代之乐之二
《咸池》,相传为尧乐,一说为黄帝之乐,尧增修沿用。《淮南子》曰:“日出扶桑,入于咸池。”扶桑是太阳升起之地,咸池则是日落之地,也是祖先亡灵栖息的地方,所以《咸池》主要表现的是祭奠祖先和祈求祖先保佑的内容。
六代之乐之三
《大韶》,传说为乐师夔(一说质)所作,《大韶》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曲,有钟、磐、琴、瑟、管、笙、箫、鼗、鼓、柷、敔、镛等乐器。有人唱其辞,有人扮演鸟兽、凤凰而起舞,因主要以排箫为主要伴奏音乐,所以又名《萧韶》,该月舞有九次变化,歌曲也有九段,所以也被后世称为《九歌》,孔子在齐国听了《大韶》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并且赞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我们经常说的成语尽善尽美就是这样来的。
六代之乐之四
《大夏》,《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当中记载到:“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于是命皋陶为《夏菕》九成,以昭其功。”是我国夏朝之前非常著名的一个大型舞乐,主要
表现大禹治水的功绩,这个月舞也有九段,用菕伴奏,又称为“夏菕九成”,大夏之舞虽然是夏朝以前就创作出来了的,但是后来不仅没有消亡,反而经历了很多修改之后,逐渐成为了我国先秦时代大型国家舞蹈的典范作品。甚至后来的夏商周三朝,都无一例外地保留了该舞。
六代之乐之五
《大濩》,商代著名的乐舞,汤灭夏,天下安宁,命伊尹作《大濩》,乐舞表演时场面壮观、气势宏大,集商超月舞之大成。“濩”本来是指用乐舞形式祭祀先祖的祭典活动,后来这类祭典活动中表演的音乐舞蹈专称“濩乐”,比如周代就用以祭祀始祖姜嫄或泛祭先妣。
六代之乐之六
《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在表演时,舞分六场,乐也分六章:(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有灭商。(三)灭商后再向南进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
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