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含义是什么简介
      夏至的含义是什么
      夏至节气的含义是酷热的夏天来临的意思。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来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祖先采纳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头,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标志着盛夏就要来临,我国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摄氏度左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夏至日
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季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留意爱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节气风俗活动
      称人
      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有的地方俗信于此节称体重,验肥瘦可求吉利,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给牛改善伙食的风俗在山东临沂一带流行。人们会在伏日煮麦仁汤喂牛喝,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有民谣说:“春牛鞭,纸牛汉(公牛),麦仁汤,纸牛饭,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嬉夏
      在浙江绍兴流传着“嬉,要嬉夏至日”的侄语。古时,不管贫富悠哉夏至日祭祖的风俗,俗称“做夏至”。除了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也会吃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立夏是什么意思      祭祖祭神
      在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金坛一带,人们以新收获的米麦粥祭祖,让祖先尝新。浙江会稽一带,则用面食祭祖。在浙江东阳,农夫要置办酒肉,祭祀土谷之神,还要用草扎成束,插在田间祭之,叫做“祭田婆”。在湖南醴陵,居民在夏至日祭祀土地神。明清时期,皇家每年在夏至这一天要在地坛进行祭地仪式,愈为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煮麦仁汤给牛喝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风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舔牛汉(公牛),麦仁汤,舔牛饭,舔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吃夏至面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这天,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滑拙(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喜爱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峰山山洞里避暑。
      北京流行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至饺子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在许多地区都特别盛行。山东各地夏至日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这是由于夏至虽然表示酷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人“三伏天”。三伏天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吃凉面有提示大家留意防暑降温的意思。胶州地区把这天的面条称为“人伏面”。
      夏至吃狗肉的由来
      中国烹食狗肉的历史由来已久,特殊在南方特殊又是在两广尤甚。夏至吃狗肉是岭南一带人的专利。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挡瘟疫等。“吃
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反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日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旧如故,区分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指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风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