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灯谜的起源
灯谜的起源
作者:changshengguo 于 2012-01-30 09:32 发表 只看该作者
灯谜也叫谜语,是我国文艺中的一朵奇葩,是人民众智慧的结晶,灯谜的产生是我国古代语言艺术的伟大创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对灯谜的认识不足,有相当一部分人说灯谜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正是它雅俗共赏的特性在中华文化长河中撑起了一叶精美方舟。它外延宽广,内函丰富,寓知识于娱乐当中,传教化于游戏之内。通过制谜者的巧妙布局,自然地将科学性、逻辑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好的灯谜,能让人在品味之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能使人奋发向上,扬善避恶。猜灯谜则可以启迪智慧、娱乐身心、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因此,灯谜数千年来,深为人们喜爱,猜谜活动源远流长。
关于谜语的书面记载,目前一般认为最早的是《周易.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劫羊,无血”,这是用灯谜传统的“矛盾法”描述青年男女剪羊毛的事(筐筐里有东西,却没有重量,拿刀刺羊身,却没有见血)。但这只是谜语的雏形。一般认为,谜语发轫
于春秋,萌芽于两汉,其初始表现形式为弹歌、隐(《史
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隐语(《汉书.
东方朔》“臣愿复问朔隐语”)、瘦辞、谜语(刘勰《文
心雕龙》:“自魏以来??代为谜语”),几经演变至魏
晋而真正成形,这是谜语的第一阶段,那时称猜谜为
射覆,这当中著名人物为东方朔、陶渊明等。
唐代时,人们在元宵时将谜语书写于灯上,故称
灯谜,因唐以前均称猜谜为射覆《汉书.东方转》“上
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唐李商隐《无题》
“隔座送钩春暖酒,分曹射覆蜡灯红”,射覆射虎音
相近,故又有称灯谜为灯虎,称猜谜为射虎,打灯谜
也就称打虎了。这时期代表人物有李白、贺知章等。
宋代是古代灯谜发展的兴盛时期,江南的繁华促进了
谜语的流传,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轼、秦少游、佛
印等。
明清是我国古代谜语的鼎极阶段,许多著名作品
均有大段关于猜谜的描叙。如《镜花缘》、《花月痕》、
《西游记》等。尤其《红楼梦》更将谜语作为一种表
现形式,隐写各自人物的命运,如第二十二回“听曲
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正式有书籍记录灯谜、灯虎之名为.明.张岱《陶庵梦忆》“或写灯谜,
二话不说的意思环立而射之”,清.梁绍壬《两船秋雨庵随笔》“今人
以隐语贴于灯上,曰灯谜,又曰灯虎”。这时期代表
人物有:曹雪芹、蒲松林、冯梦龙、黄周星、周工亮、
李开先等。
宋代以后,随着谜语的发展,出现了谜格,明清
时期出现了谜格著作,代表作品有明.马苍山《广陵
十八格》,及后来《春雨楼春灯格》等,收集迷格最
多的为近代韩英麟的《增广隐格释略》共407格,无
名氏《制谜味之素》也有400多种。谜格的出现,标
志着谜语不但在题材方向有所创新,而且在谜理、谜
艺方面也日趋完善和发展。
到现在,谜语已从文人转向大众,人们又用这种
襄括万物、娱乐增智的“雕虫小技”妆点生活,丰富
文化活动,从中品味汉字文化奥妙无穷的变化,享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然顿悟时
的愉悦和无限满足的成就感。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
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古代,元宵夜还有元宵照井的习俗,古谚语说:照井水,面皎美。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会显得更美丽,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去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显现出花容月貌来。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许多轶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成语,其趣事就是出于元宵。
相传,宋朝有一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为了避官讳,他骄横跋扈,不许百
姓言登,因登和灯同音,也就不许百姓说灯,点灯只能叫点火。这个州官在元宵节时,贴出告示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日胡作非为,人们便针对他的布告,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回复 苏有东 2 楼 2015-02-26 自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张灯结彩。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就在灯上粘上谜语,或藏头诗句,任人商
揣,谓之猜灯。就这样灯与谜结合在一起了,至明代已相习成风。“灯谜”因此而得名。也做为专以文义为谜的一个专用名词沿用至今。初时粘谜于灯上,会有事物谜夹在其中,只是大量为文义谜而已。此后文义谜迅速发展,谜底的文字允许作音、形、义和位置的变化,遂产生了谜格。谜格产生后,灯谜与谜语的界限就更明确了。因为以文义为谜,才有产生谜格的可能。至此,灯谜就成为有体有格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了。  灯谜的由来
发布时间:2006-11-24 07:01  浏览:15 人次
灯谜的由来
在我国宋朝年间,有个姓胡的财主,横行乡里,看人行事,人称“笑面虎”。
这年春节将到,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李才、王少两人,李才衣冠楚楚,王少则破衣烂衫。管家一看见李才,连忙进屋禀报,笑面虎赶忙迎出来,满脸堆笑。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连忙取来银两。李才接过银子,连个“谢”字都没有,便扬长而去。王少者时候忙上前说到:“老爷,我借点粮食过年。”笑面虎瞟了他一眼,看到他衣着破烂,没好气地骂道:“小子,给我滚!”王少还没来得及多说,就被他的家丁赶出了大门。
在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猛然心生一计,决定要斗一斗这个笑面虎。篇二:“猜灯谜”的由来
“猜灯谜”的由来
元宵节除了吃汤圆、提花灯之外,还有一项喜庆活动,那就是“猜灯谜”。
据说古代有一个姓胡的大地主,皮笑肉不笑,人称“笑面虎”,他总是仰仗自己钱多势大,骄傲对待邻居。看人衣着光鲜,就毕恭毕敬;看人衣衫褴褛,就瞧不起人。
有一天,同时来了两个人要跟笑面虎借钱。第一个人叫做张木,他穿着亮丽、打扮整齐,笑面虎一看到他,就赶紧鞠躬作揖,人前人后的陪着笑脸,一听说要借钱,马上二话不说就拿来一包银子。张木很满意离去了。第二个进来的人叫做孙五,孙五穿着邋遢、破烂,笑面虎一见他
这样,就大声喝斥,命令仆人将他赶走。孙五没借到钱还被人赶出来,非常生气。他想:一定要想个法子整整这个势力眼的笑面虎。 恰好元宵节即将来临,孙五特地做了一个灯笼,上面提了一首诗:“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
认人。”在元宵节这一天,孙五将这个灯笼带上街,并高举让乡亲们都来猜猜看这诗中说的是谁。乡亲们看了这首诗,都不得其解。笑面虎也在人中,他一看这诗中的意思好像在讽刺他,于是很不高兴,对孙五说:“你这首诗不是在骂我吗?”
孙五笑笑说:“没有啊,您太多心了。我这首诗只是一个谜题而已,您再瞧瞧,我这诗的谜底不就是‘针’吗?”笑面虎一看,倒是真的,不由得羞红了脸。此时周围的人早已经笑成一团了。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此后,每当元宵节时,人们就会仿照孙五将谜语写在灯笼上,供观赏花灯的人猜谜取乐,这就是“猜灯谜”的由来。篇三:元宵节猜灯谜的来历
元宵节猜灯谜的来历
说起来,灯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小花,古代称之为廋(sou)辞,又称隐语。廋,藏匿,隐藏。也就是说,要将一件事告诉对方,出于某种需要,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换另外一种说法,促使对方考虑,从而构成“谜”,这是谜的原始状况。
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约公元465~约532)在《文心雕龙》中称:谜应是“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这十个字是对古代隐语实质的评定,也是后来形成的“谜”之神髓所在。随着社
会的发展,人们把隐语称作射覆、商谜、商灯、春灯、灯谜、灯虎、文虎等,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的谜语发展而来的。说到这里,有人会问:“这不就是人们说的谜语吗?”
严格说来,近代的灯谜与谜语还是有区别的。请看下面
两则谜例:
第一则:四四方方一座城,
城内埋伏火头兵。
打开城门调兵将,
擦破头皮冒火星。  (打一生活动用物)
这则谜是民间口头文学形式的谜语。4句话28个字,把这一生活用物的形象、功能、特点描写得绘声绘。凡具备一定生活常识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也不管文化水平高低,甚至识字无几,都能猜出谜底是“火柴”。它是通过对用物形象的解析而猜出的。
第二则:怒恼了小旋风 (打一生活动用物)
看到这则谜,一般人不会很快猜到谜底,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对谜面中的“小旋风”还没闹明白,如何猜得出谜底?“小旋风”是自然现象,还是用物,还是什么别的称呼?问题在于谜面中有一半不知是怎么回事,无论如何是猜不出谜底的。在这里我告诉你,这则谜的谜底还是“火柴”。“啊!怎么会呢?为什么?”定会有人这么问。“小旋风”是水泊梁山一百音八将中柴进的绰号,看过《水浒传》或听过评书的,都可能知道。这则谜是用柴进的绰号借代姓氏,意思是“火了姓柴的”(“怒恼”就是发火)。经过压缩后,成了“火柴”两个字,而这两个字恰好是生活用物火柴的名字,但这两个字与生活用物火柴的形象、装潢、特点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仅仅是两个字而已,灯谜的实质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