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理学——⽣态系统发展理论
⽣态系统理论
⼀.概念界定
⽣态⼀词,现在通常是指⽣物的⽣活状态。指⽣物在⼀定的⾃然环境下⽣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物的⽣理特性和⽣活习性。⽣态(Eco-)⼀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态就是指⼀切⽣物的⽣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态学(Ecology)的产⽣最早是从研究⽣物个体⽽开始的。“⽣态学”这个词最早是由德国的动物学家、⽐较解剖学教授厄恩斯特.⿊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的。⽣态学是研究⽣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态学被⽣物学家⽤来描述个⼈在社区中与他⼈⽇常互动关系;社会⾏为科学家使⽤⽣态学来描述⼈类⽣存与社会中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结构;⽂化⼈类学家使⽤⼈⽂⽣态学来描述⽥野⼯作的整体性质;⼼理学家也强调⽤⽣态学的观点来认定个⼈和社会及物理环境的关系。
系统⼀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要素以⼀定结构形式连接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随着⽣态学的发展,⽣态学家认为⽣物与环境是不可侵害的整体,以⾄后来欧德姆(E.P.Odum)认为应
把⽣物与环境看作⼀个整体来研究,定义⽣态学是“研究⽣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研究⼀定区域内⽣物的种类、数量、⽣物量、⽣活史和空间分布;环境因素对⽣物的作⽤及⽣物对环境的反作⽤;⽣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等,他的这⼀理论对⼤学⽣态学教学和研究有很⼤的影响,他本⼈因此⽽荣获美国⽣态学的最⾼荣誉--泰勒⽣态学奖,也是⾸次提出⽣态系统概念的⼈。⽣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然界的⼀定的空间内,⽣物与环境构成的统⼀整体,在这个统⼀整体中,⽣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态系统的范围可⼤可⼩,相互交错,最⼤的⽣态系统是⽣物圈;最为复杂的⽣态系统是热带⾬林⽣态系统,⼈类主要⽣活在以城市和农⽥为主的⼈⼯⽣态系统中。⽣态系统是⽣态学领域的⼀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态学研究的最⾼层次。⽣态系统,在⾃然界任何⽣物落都不是孤⽴存在的,它们总是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存的环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着,共同形成⼀种统⼀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态系统(ecosystem)。⽣态系统的概念由英国⽣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明确提出,指⽣态系统是⼀个的‘系统的’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复合体……这种系统是地球表⾯上⾃然
界的基本单位,它们有各种⼤⼩和种类。在⼀定的空间内⽣物成分和⾮⽣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相互依存⽽构成的⼀个⽣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物及其⾮⽣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整体。
⽣态系统组成部分(⾃然):
⽣态系统理论
⽣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际⽣态理论,将⼈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这些系统彼此之间⼜相互影响。该理论1979年由尤⾥·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于《⼈类发展⽣态学》中提出并完善,现时被普遍接受为发展⼼理学领域的领导性理论。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然环境是⼈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这⼀点往往被⼈为设计的实验室⾥的研究发展的学者所忽视。他认为,环境(或⾃然⽣态)是“⼀组嵌套结构,每⼀个嵌套在下⼀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样”。换句话说,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化)的⼏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影响着发展的许多重要⽅⾯。
⼆.哲学基础
(⼀)现象学
现象学(Phenomenology),20世纪在西⽅流⾏的⼀种哲学思潮。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哲学中德国犹太⼈哲学家E.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1859~1938)创⽴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
主要由胡塞尔本⼈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胡塞尔及其他哲学家之所以将其学说称之为现象学,是因为他们关⼼的⾸先是现象,甚⾄⽆⾮是现象。
1.胡塞尔简介:
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德国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1859年,埃德蒙德·胡塞尔出⽣于普罗斯尼兹的莫拉维亚省,他的⽗母都是犹太⼈。1884年4⽉24⽇⽗亲去世,胡塞尔从⼩和寡居母亲⽣活,形成带有⼥性特点的性格,受被他称之为精神⽗亲的⽼师布伦塔诺的影响,⾛上了现象学的道路。1938年,在经受⼏个⽉的病痛折磨之后,他在布莱斯⾼的弗莱堡死于胸膜炎,终年79岁。
2.何为现象?
(1)⼀般的现象:
⼀般⽽⾔,现象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给我们的外部形态。
在柏拉图看来,现象是实在的不完整的、不完美的摹本。
在笛卡尔看来,现象是令⼈遗憾的、甚⾄是虚假的东西。
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其背后的物质体我们是⽆法认识的。
⿊格尔认为,现象是精神的外部表现,我们还需要进⼀步认识其本质。
中国古代:现象即谓神、佛、菩萨等现⾝于⼈间。《西游记》第⼗⼀回“五祖投胎,达摩现象”
总的来说,⼀般意义的现象与其背后的东西是⼆元对⽴的;我们靠感官获得现象;现象在其价值上是低于本质、实在、内在的东西。(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透过现象看本质)(2)胡塞尔的现象:
现象不是事物外部的表现,⽽是事物本质的呈现;不是通过感官得到的,⽽是通过直觉得到的;不是虚假的东西,⽽恰恰是最真实的东西。现象,就是“显现⾃⾝的东西”,是事物呈现给⼈的、⼈通过意识直觉到的东西。所以,现象和本质是⼀回事,现象就是事物的本质;现象是完善的、真实的、具有重要价值的。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所关注的中⼼课题是先验意识的构成作⽤及主体在其特殊视界内经验到的“⽣活世界”。他指出,从个⼈⽣活世界向⼈类共同世界的过渡,是通过所谓“主体间关系体”来完成的。
3.现象学:直觉主义学说
唯有直觉直接经验到的东西是可靠的,⽽通过间接经验到的东西是不可靠的。所以,现象学是⼀种以直觉的⽅式、直接体验事物本质的学说。Eg:九⽅皋相马——秦穆公问伯乐,有可以接替他相马的接
班⼈吗?伯乐就推荐了九⽅皋。秦穆公命九⽅皋寻千⾥马。三个⽉后,九⽅皋说到了。秦穆公问是什么样的,九⽅皋说是黄⾊的母马。秦穆公亲⾃看时,却是⼀匹⿊⾊的公马。秦穆公很⽣⽓的召见伯乐说,你推荐的⼈连雌雄颜⾊都不分,怎么会相马呢?伯乐叹道,九⽅皋所看见的是内在的素质,发现它的精髓⽽忽略其他⽅⾯,注意它的内在⽽忽略它的外表。像九⽅皋这样的相马⽅法,是⽐千⾥马还要珍贵的。马到,果然是千⾥马(直觉Intution:⼀般指⼼灵⽆需感觉之助,⽆需先⾏推理和讨论,就能看见或直接领悟真理的天⽣能⼒,是通过瞬间的洞察对普遍中的特殊事物的认知,是对那些⽆法⾔表的东西的直接把握。)
4.现象学主张换个视⾓看世界:回到意向性(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意向性,即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如“我们不可能简单空洞地说我感觉、我想象、我⾼兴、或者我爱我憎,⽽必须涉及到我经验获得中我预⽀发⽣关系的那种东西,必须⾔有所指地说:我感觉某物、我想象某物、我⾼兴某物、我爱或我憎某物”。因此,意识都是指向对象、关于对象
的意识。意识不是⼀种⾃我满⾜的封闭系统,⽽是⼀种积极外求对世界开放的关联领域。现象的世界:
1.世界不再是作为“⾃在之物”的⾃在的世界,⽽是作为“为我之物”的为我的世界。例如:“君未看花时。花与君同寂;君来看花⽇,花⾊⼀时明”、“花⾃飘零⽔⾃流,⼀种相思,两处闲愁。”
2.世界不再是冰冷的物理世界,⽽是具有温度的“主客合⼀”的世界。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唯⼼主义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现象学的世界是既有物质,⼜有精神的世界。⼈们既会为感动中国的现实⼈物叫好,也会为了来⾃星星的你悲伤。
3.世界不再是灰⾊单⼀的世界,⽽是具有⾊彩的缤纷的世界。理性主义眼中的世界是单⼀的,现象学的世界是具有多幅⾯孔的。例如物理学界眼中的⽔是液体,化学家是H2O,⽼⼦眼中的⽔是“上善若⽔”。
5.换个视⾓看他⼈:胡塞尔构成他⼈的三步法
(1)联想:对他⼈的、异⼰的⾝体的构成。通过这种联想,他⼈的物理⾝体的显现⽅式使我回忆起我⾃⼰⾝体的显现⽅式,即“如果我在那⾥,我的⾝体会是什么样的”,从⽽使他⼈的“那⼉”变成了我的“这⼉”。
(2)移情:对他⼈的⼼灵的构成。这种移情可以使我由此及彼推⼼置腹与他⼈。“我可以根据在类似处境下我的⾃⼰的⾏为举⽌⽽很容易理解某个愤怒或快乐的⼈的⾏⾏为举⽌”,进⽽领悟以⼈同此⼼,⼼同此理。
(3)主体间性:对于客观世界的主体间的构成。通过先验的移情对于另⼀个⾃我的揭⽰必然导致两种
可能:⼀⽅⾯,由于他⼈对我来说是异⼰的,那么他⼈对我所意向构成的世界对我来说也是异⼰的。另⼀⽅⾯,既然他⼈和我在⾝体⼼灵上是同类的,那么tarnish所意向的世界与我所意向的世界必然是同⼀个世界。这种⼀致性是说该世界是“我们”共同构成的世界,是⼀
个“主体间”的世界。
胡塞尔于晚年提出对“⽣活世界”的研究,转向真实⽣活的研究体现了对⼈的⽣存的关注。⽽在研究⽅法上,现象学的⽅法是现象学还原,强调对象在意识经验中对⼈呈现的直接意义,主张具有⽣态效度的实验或直接观察,⽽⽣态系统理论也反对某些实验室研究对⼈的经验与⾏为的扭曲与限制。
三、社会学基础
社会学是⼀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性、
社会学⼼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动(agency)或⼈际互动,⾄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类学、⼼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
学领域之下。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感念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社会学作为对现代性突出⽭盾的回应出现于19世纪。这个现代性⽭盾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和越来越成为⼀个整体,个⼈的世界经验却变得越来越分裂和分散。社会学家不但希望了解什么使得社会团体聚集起来,更希望了解社会⽡解的发展过程,从⽽作出“纠正”。今天,社会学家对社会的研究包括了⼀系列的从宏观结构到微观⾏为的研究,包括对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到细如家庭结构个⼈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社会学系分成更多更细的研究⽅向,包括像犯罪和离婚,在微观⽅⾯例如有⼈与⼈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还常⽤定量研究的⽅法从数量上来描述⼀个社会总体结构,以此来研究可以预见社会变迁和⼈们对社会变迁反应的定量模型。
1.⾓⾊理论
⾓⾊理论是从⾓⾊的观点出发,来分析和研究⼀个⼈的社会⾏为活动,在⼼理学中,就成为⾓⾊理论。⾓⾊理论主要包括⾓⾊的认知、⾓⾊的学习和⾓⾊的期待等内容。
(1).⾓⾊认知——在社会组织活动中,各种社会⾓⾊总是不断地相互影响和相互作⽤。⼀个⼈对⾃我⾏为和地位的认识,总是根据对他⼈的⾏为和地位的认识获得的,因为⾓⾊的⾏为总是以对应的另⼀⾓⾊的⾏为为基础的。⼀个⼈在扮演某⼀个⾓⾊时,既要知道⾃⼰的⾝份和地位,也要知道对⽅的⾝份和地位。所以对⾓⾊的认识,只有在⾓⾊的相互关系中才能更加明确。由于明确了⾃⼰的地位,也就加深了对对⽅地位的认识,例如,母亲和孩⼦的关系、医⽣和病⼈的关系、⼚长和员⼯的关系等等,都是在与对⽅的相互关系中才明确了双⽅的地位。
(2).⾓⾊的学习——在社会组织活动中,每个⼈经常分配到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个⼈的社会⾓⾊,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有时,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个⼈往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所以每个⼈都必须在个⼈社会化的历程中,不断地学习符合各种⾓⾊的社会⾏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是学习⾓⾊的责任和特权(义务和权利),⼆是学习⾓⾊的态度与感情。例如⼀个企业的经理,他必须明确地知道经理的职责、地位和权⼒,同时还要学习管理的技能,懂得决策和规划,组织和⽤⼈,以及协调各种⼈际关系,既注意关⼼员⼯的⽣活,⼜注意⾃⼰的领导⽅法,并注意从各种反馈信息中了解员⼯的反应,
从⽽调整⾃⼰的⾓⾊⾏为。
(3).⾓⾊的期待——所谓⾓⾊期待,就是组织中的每个⼈,在组织中总是占有⼀定的“职位”,对于占有这个“职位”的⼈,⼈们对他总是赋予⼀定的期望,⽽⼈们对他所应具有的⾏为期望,就称为⾓⾊的期待。
⾓⾊理论阐释社会关系对⼈的⾏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理学理论。它强调⼈的⾏为的社会影响⽅⾯,⽽不是⼼理⽅⾯。认为⼈既是社会的产物,⼜能对社会作出贡献。是⼀种试图从⼈的社会⾓⾊属性解释社会⼼理和⾏为的产⽣、变化的社会⼼理学理论取向。
四、理论背景(布朗芬布伦纳在1979年发表《⼈类发展⽣态学》,提出⽣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的⼈类发展⽣态学(ecological psychology)理论是从发展⼼理学的研究逐渐发展⽽来的,布朗芬布伦纳在介绍⼈类发展观的时候也⼀再强调⽣态⼼理学领域对其思想的影响。
(1)达尔⽂物种起源
⽣态系统理论深受达尔⽂进化论的影响,特别是“适者⽣存”观念的影响。1859年,达尔⽂发表《物种起源》,指出物种呈现出⼀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级的演化的形式,其进化过程受到环境的影响,其⽣存条件即环境⼀直在变化,如果物种的变异适合于变化的环境,那么就在⽣存⽃争中取得胜利⽽发展;如果物种的变异不适宜于它当时⽣存的条件,那么就趋于衰减或灭亡。他把进化论的观点引⼊社会争论和学术讨论致使此后的诸多社会发展理论和发展⼼理学理论都可以看到进化论的影⼦。
(2)厄恩斯特.⿊克尔(Ernst Haeckel)/恩斯特·海克尔“⽣态学”概念的提出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克尔(Ernst Haeckel)初次把⽣态学定⽣态环境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从此,揭开了⽣态学发展的序幕。
(3)斯坦利霍尔“问卷⽅法”的运⽤
斯坦利霍尔是美国⼉童⼼理学的奠基⼈、普及⼉童研究和教育改⾰的领导⼈之⼀。19世纪末倡导“问卷
⽅法”,运⽤了邀请教师,家长在⽣活中观察⼉童,记录⼉童的问题,⾏为和语⾔等⽅法。这⼀⽅法已经包含了⽣态研究的因素,对⽇后远在欧洲的⽪亚杰的“谈话法”有不⼩的影响。
(4)“格式塔”⼼理学理论的影响
“格式塔”⼀词在德语中意指“完形”,它反映了欧洲理论家在许多科学领域中典型的
整体观。格式塔⼼理学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认为⼼理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反对构造⼼理学的元素主义与⾏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eco模式是什么意思格式塔⼼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物的中⽴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
保持现象的本来⾯⽬,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理学。
在格式塔⼼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于眼睛见到的东西;任何⼀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每⼀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由此构成的整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A.库尔特勒温
20世纪⼆三⼗年代,纳粹德国对犹太⼈进⾏迫害,德国的犹太科学家⼤都流亡美国。勒温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学和康奈尔⼤学访问,后在爱荷华州⽴⼤学任教。勒温相信,环境有其“⼒场”(force fileds),“⼒场”作为⼀个物理学概念被勒温赋予⼼理学意义,即“场论”。勒温将其格式塔观称之为“拓扑⼼理学”(拓扑⼼理学:是德国格式塔⼼理学家勒温根据动⼒场说,采⽤拓扑学及向量学的表述⽅式,研究⼈及其⾏为的⼀种⼼理学体系。勒温否定了刺激-反应的公式,认为⾏为可表⽰为⼈和环境的函数,⾏为是随⼈和环境的变化⽽变化的。)。勒温的“场论”的基本概念是⽣活空间,认为个⼈活动于其中的空间是⼀个⼼理场。⼈的⾏为表现是由⼈以及其所处环境共同影响决定的。⼼理场由⼀个⼈的过去、现在⽣活的经验以及未来的思想愿望组成,它包括⼀个⼈已有⽣活的全部和对将来⽣活的期望,这个场内的全部情况决定着某⼀时间内的个⼈⾏为。⼼理场并不必然是物理场,即不同于物质世界,不只是指物质世界,也不是指他⼈的世界,⽽是包括影响某个个体⾏为的世界,因此⽣活空间包括的是个⼈和个⼈感知到的他⼈和客体,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因⽽对他的⾏为没有影响的客体,不在他⼼理环境之内。同样地,这个个体认为存在的东西,并好像它存在着⼀样地作出⾏为反应,那么即便这种东西在物质上是不存在的,它也是在他⼼理环境之内的东西。例如,⼀个⼩孩以为有⼀只⽼虎在他床上,并作出惊怕的反应,那么这只"⽼虎"就是他⼼理环境的⼀部分,尽管其他所有⼈都坚持认为这纯粹是幻觉。勒温的场论本是⼀个普通⼼理学理论,后来应⽤到社会⼼理学问题上。他的团体动
⼒学概念就是场论的应⽤。正如个⼈与其环境构成⼼理场⼀样,体与其环境构成社会场。体的特征在于其成员的动⼒相互依赖性。个⼈的地位取决于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体成员)的关系。体具有凝聚⼒和破坏⼒,破坏⼒来⾃于体成员间妨害沟通的⼤障碍。体就是⼀个⼒场,个⼈受欢迎或受排斥依赖于
体内各种效价的性质。
勒温在1943年提出⼼理⽣态学的术语。他所建议的这⼀新的学科,专门研究个体⾏为界限或体⾏为界限是如何依赖于⾮⼼理的环境因素⽽变化的。
B.罗杰巴克和赫伯特赖特
巴克和赖特是勒温的学⽣,1947年勒温去世后接受了堪萨斯⼤学的学术学位。在那⾥他们强调⼉童⽣活空间中环境的⼒量,使得拓扑⼼理学特别重视环境的作⽤。(R.默⾥·托马斯,2009)巴克在他的开创性研究中,把⼼理和⽣态换了位置,开拓了⽣态⼼理学的研究,即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环境系统中的⼼理与⾏为的⼀种研究取向,他的研究将对⽅法和概念的探究重点放在⽣态环境上,采⽤了追踪观察研究的⽅法。(⾕禹,王玲,秦⾦亮. 布朗芬布伦纳从襁褓⾛向成熟的⼈类发展观[J]. ⼼理学探新, 2012(2): 104-109.)对于巴克⽽⾔,单个⼉童⽣活中⼤部分变化可通过共同采取⾏动的环境或⾏为背景来解释。⽣态学家认为,如果我们了解⼉童当前的环境,那么我们就能解释某⼀⼉童的⼤多
数⾏为。巴克和赖特⽐布朗芬布伦纳早30年就已经提出了⼀整套⽣态研究的理论和⽅法,即便在今天,他们的研究对于⼈们理解⽣态研究仍具有深刻的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的⼈类发展⽣态学理论和勒温的⼼理⽣态学属于同⼀个时代,勒温的理论对⽣态⼼理学、⼈类发展⽣态学等理论的产检和发展具有启发性。布朗芬布伦纳曾说,勒温的理论中“很多似⾮⽽是的东西:感受到的⽐实际存在的更重要,不真实的⽐真实的更可⾏,动机通过环境起作⽤”这些认识构成了⼈类发展⽣态学理论的基本要素。⾄此,发展⼼理学家已经提出各种观点以理解环境对⼉童的影响,最系统的图式之⼀是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
五、⽣态系统理论的发展过程
(⼀)布朗芬布伦纳⽣平介绍
布朗芬布伦纳(1947-2005)是美国康奈尔⼤学教授,美国著名的⼼理学家, 他的⽣态系统理论为⼈所熟悉。他也是美国“开端计划”的创始⼈之⼀,这个项⽬研究美国有各种学习障碍的学前⼉童。他关注⼉童的社会环境和⽆⼒环境在⼉童发展中的作⽤,并将其对环境因素的关注归因于⾃⼰的童年环境。
1947年布朗芬布伦纳出⽣于苏联,6岁时,随⽗母迁往美国,后定居纽约。其⽗亲在纽约州⽴智⼒障碍研究学院当临床病理学家和研究主管,除此之外,其⽗亲还拥有动物学的博⼠学位,本质上是⼀位⽥野⾃然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童年时期,其⽗亲经常带着他在其⽗亲
⼯作区域散步,⽆论到哪⾥其⽗亲都会向他指出⽣物和周围环境之间功能上的相互依赖,提醒他去注意⼤⾃然的杰作。(其⽗亲的⼯作和精⼒为其敏锐的观察⼒提供了丰富的⽣物学和社会学视野,因这种优越的条件,年轻的布朗芬布伦纳发现了动植物的环境是如何影响其成长的,以及某⼀公共机构的社会环境和⽆⼒环境是如何影响该机构所在地居民发展的。特别是,他注意到公共机构中⼈们的社会⾏为、⼈格和测验所得的智⼒⽔平等的变化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环境影响⽣物发展命运的这⼀理念的早期⼊门对布朗芬布伦纳后来在康奈尔⼤学的发展⼼理学⽣涯具有强烈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中毕业后,获奖学⾦就读于康奈尔⼤学,并取得⼼理学和⾳乐双学位。之后就读于哈佛⼤学,取得发展⼼理学硕⼠学位,并与1942年取得密歇根⼤学博⼠学位。获得学位仅仅24⼩时,他便被征召⼊伍,在美国空军团和策略服务局当⼼理学家,做各种相关⼯作。完成了军官训练后,他在美国军队医疗团⼯作。第⼆次世界⼤战后,布朗芬布伦纳在退伍军⼈事务局当过⼀阵的助理临床⼼理学家,之后到密歇根⼤学当⼼理学的助理教授。1948受康奈尔⼤学邀请,任职教授。1960到1970年布朗芬布伦纳都是康奈尔⼤学董事
会成员。直⾄死时,他是康乃尔⼤学⼈类⽣态学院的荣誉教授,教⼈类发展和⼼理学。布朗芬布伦纳是第⼀位关注“⼉童研究和⼉童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他认为在政策⿎励⾃然研究和研究成果应⽤于实践时将促进对⼉童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布朗芬布伦纳在发展⼼理学,⼉童抚养以及⼈类⽣态学三个交叉的学术领域中被公认为是⼤师级的学者。他认识到⼉童⽣活环境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以致
理解它们对⼉童产⽣何种影响的任务是极为困难的。为简化和系统化这⼀任务,他提出了发展的⽣态学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主要研究成果
布朗芬布伦纳著作等⾝,曾发表过300余篇论⽂和14本专著,最为著名的是《⼈类发展⽣态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让⼈类成为⼈类》(Making Human Beings Human)《两个世界的⼉童:美国和苏联》(Two Worlds of Children: U. S. and U.S.S.R.)以及《美国⼈的国家》(The State of Americans)等,他的出版物为他在国内外赢得了不菲的声誉,并取得了令⼈瞩⽬的奖项。他被授予六个荣誉学位,其中三个是欧洲的⼤学授予的。他在1996年被美国⼼理学会授予的奖项,现在以“布朗芬布伦纳奖”的名义每年都连续颁发,为的是纪念他毕⽣为科学和社会服务⽅⾯的发展⼼理学所做的贡献。
1.布朗芬布伦纳的⼈类发展⽣态学
布朗芬布伦纳相信要了解⼉童的发展⽅式,必须要在⾃然环境中,当他们正与熟悉的成⼈长时间互动时,来观察他们的⾏为。
六、⼈类发展⽣态学
(⼀)⼈类发展⽣态学定义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类发展⽣态学是“对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过程的进⾏研究的⼀门学科,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即时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环境赖以存在的更⼤环境的影响。”[1]
(⼆)⼈类发展⽣态学的三个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进⼀步指出了他的这个定义的三个特征:
第⼀,发展着的⼈不能被看作是环境对其任意施加影响的⼀块⽩板,⽽是⼀个不断成长,并时刻重新构建其所在环境的动态实体;
第⼆,由于环境有其影响作⽤,并需要与发展主体相互适应,因此,⼈与环境之间的作⽤是双向的,呈⼀种互动关系;
第三,与发展过程相联系的环境不仅是指单⼀的、即时的情景,还包括了各种情景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情景所根植的更⼤的环境,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环境相互交织在⼀起,构成了⼀个具有中⼼⼜向四处扩散的⽹络,即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态环境,包括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宏观系统(exosyetem)和巨观系统(macrosystem)等四个部分,前者逐个
地被包含在后者之中。[2]
(三)⽣态环境系统
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发表著作《⼈类发展⽣态学》⼀书。在⽂中布朗芬布伦纳集中表述环境在塑造个体发展中的作⽤,以及个体外在物理与社会环境中各种作⽤⼒对个体如何产⽣影响。布朗芬布伦纳认为⽣态环境是⼀套鸟巢式的结构,每⼀个都在另⼀个⾥⾯,像⼀套俄罗斯套娃。该模型最基本的分析单元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包裹着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围绕着微观系统,⽽这三个系统都在巨观系统中发⽣。
嵌套图
[1] 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薛烨,朱家雄.⽣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