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常用中成药大全与对应主要功能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因此,作为供临床应用的中成药,不但要具备相应的药名、用法用量、规格和特定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而且要有确切的疗效,明确的适用范围、应用禁忌与注意事项。中成药方便服用,容易对症用药,下面是国内主要的中成药。请大家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
一、解表药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解表剂。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1、辛温解表类 通宣理肺丸 川芎茶调散 参苏丸 午时茶冲剂 九味羌活丸 小青龙合剂
2、辛凉解表类 银翘解毒丸 羚翘解毒丸 感冒退热冲剂 桑菊感冒片 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类 小儿回春丸 透表回春丸 小儿羚羊散 苏解散
4、表里双解类 防风通圣丸 葛根芩连片 清眩丸 双解香苏丸 升降散 普济散
5、解表消食类 小儿至宝锭 妙灵丸 小儿百寿丹 消食苏风丸 甘露茶
二、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做清热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清热剂。
清热药和方,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烧,热痢,痈肿疮毒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热证中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证的不同,故清法中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药四种;清虚热、清脏腑热法。
本类方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适当辅以健胃的药物;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又性多燥,也易伤津液,对阴虚的患者,要注意辅以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
1、清热泻火类 上清丸 牛黄上清丸 黄连羊肝丸 明目上清丸 龙胆泻肝丸 清胃黄连丸 夏枯草丸 栀子金花丸 拨云退翳丸
2、清热燥湿类 连香冲剂 香连丸 香连化滞丸 苦参丸 归参丸 四妙丸 金鸡冲剂 五茶花 白带丸
3、清热解毒类 银黄注射液 三黄丸 黄连上清丸 牛黄解毒丸(片) 清热解毒丸 抗病毒冲剂 清热解毒口服液 新癀片 牛黄噙化丸 六神丸 西黄丸 紫金锭 喉症丸
4、清热凉血类 紫草丸 复方大青叶合剂 清热凉血膏
5、清热祛暑类 暑热感冒冲剂 暑湿感冒冲剂 藿香正气水 祛暑丸 暑正片 清暑益气丸 六一散 冰霜梅苏丸 温六散 清凉冲剂 清暑解毒冲剂
三、泻下药
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做泻下药。凡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泻下方。
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泻下法除润下剂外,孕妇及月经期均慎用。攻下、逐水法在体虚者应慎用,否则更伤正气,若确实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1、寒下类 大黄清胃丸 清宁片 四消丸 调胃承气丸 通便灵冲剂 冰膈茶 当归龙荟丸
2、温下类 半硫丸 三物备急丸
3、润下药 麻仁丸 麻仁润肠丸 五仁润肠丸
四、温里药
温里法就是运用温热方药以里寒证的一种治法。温理法亦称祛寒法。前人有“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的说法,正是指出温法原则。此类药性多温燥。
由于里寒证的成因有元阳不足,寒从内生或由于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为温中祛寒,温肾回阳两种。温中祛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手足不温。纳谷不化,胸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倦神疲、舌淡脉弱等;温肾回阳适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证。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沉微,甚则脉微欲绝等。
1、温中散寒类 温中健脾丸 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类 回阳救急丸 四逆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类 温经丸 虚寒胃痛冲剂 艾附暖宫丸
五、祛风湿药
此类药物辛散祛风,苦燥除湿,性温散寒,能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达到舒筋、通络、通痹止痛的目的。有的祛风湿药还有清热祛风,通络止痛及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部分祛风湿药兼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浊,活血解毒,熄风定搐等作用。
祛风湿药多为苦温辛散之品,故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主要用于关节疼痛,肌肉麻木,肢
体重着,遇寒加重、得暖痛减的风寒痹证;有些药物兼入肝肾,强筋壮骨,适用于风湿日久,肝肾亏虚所致的腰酸腿软,筋骨无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等风湿重证;部分药物祛风湿而性凉清热,主治风湿热邪流注于关节经络所致的风湿热痹,证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者。
阿肌苏丸1、祛风散寒除湿类 木瓜丸 祛风舒筋丸 豹骨木瓜酒 蕲蛇药酒 追风丸 疏风定痛丸 豨简丸 老鹳草膏 风湿骨痛丸 活血状筋丹 寒湿痹冲剂 瘀血痹冲剂 冯了酒 风湿药酒 追风透骨丸 祛风胜湿酒 骨刺消痛液
2、祛风清热除湿类 湿热痹冲剂 当归拈痛丸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 独活寄生丸 大活络丹 通络益心丹 祛风壮骨丸 国公酒 祛风木瓜酒 天麻祛风丸 参桂再造丸 追风强肾酒 加味天麻丸 尪痹冲剂 山药丸 五加皮酒 散风活络丸
六、利湿类
祛湿法,祛除湿邪的方法。分化湿、燥湿、利湿等法。湿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脾主运化水湿,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下之下源,治湿应注意调节此三脏的功能。
详见化湿、燥湿、利湿各条。
1、燥湿化浊药 平胃散 香薷丸 小温中丸 萆薢分清丸 六合定中丸 四正丸 香砂平胃冲剂 楂曲平胃丸 香砂和中丸 健胃散
2、渗湿利水类 五苓散 胃苓散 威喜丸 肾炎消肿丸 五皮丸
3、温阳利水类 真武丸 济生肾气丸 慢肾宝液
4、清热利湿类 三金片 五淋白浊散 利胆片 分清五淋丸 利胆排石片 三草冲剂 柴茵肝炎冲剂 肝得乐 护肝宁片 利胆排石冲剂 肾石通冲剂 琥珀消石冲剂
5、峻下逐水类 十枣丸 沉香消积丸 消水导滞丸 臌症丸 舟车丸
七、消导药
消食导滞的简称。中医消法之一。运用具有消除食滞的药物为主组方,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治法。又称消食化滞、消导法。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之证。常采用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莱菔子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在具体
使用消法时,不仅要辨别虚实,还需辨清寒热。积滞郁而化热,则宜消而兼清法;积滞而兼寒,则须消而兼以温中;积滞内停,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则宜同攻下法结合。临床上具体运用消食导滞法时,须内有积滞,外无表证方可使用。
1、消积导滞类 保和丸 槟榔四消丸 大山楂丸 启脾丸 香砂养胃丸 扶脾散 参术健脾丸 开胃健脾丸 木香顺气丸 山楂内消丸 越鞠保和丸 木香槟榔丸 沉香化滞丸 香砂枳术丸 肠胃舒郁丸 开胸顺气 丸 人参健脾丸 五积丸
2、消痞化积类 化积丸 消积丸 枳实消痞丸 阿魏化痞膏 烂积丸 娃娃安积散 小儿化积丸 消积万灵丸 槟榔消痞散 沉香烂积丸 四消丸 五香丸 泻积丸 化痞丸
八、化痰止咳平喘药
运用以化痰为主兼有止咳平喘作用的药物,肺和气管疾患的治法。痰是由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湿积聚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它又作为病因导致各种疾病。“肺为贮痰之器”,痰滞于肺,则影响肺气的肃降,而致咳嗽、喘息、咯痰等症。化痰止咳平喘法是通过化饮祛痰、宣肺、润肺、降气等方法,达到咳喘的目的。咳喘有内伤外感的区别。内伤之咳
喘,多由肺肾阴亏,虚火上炎引起,表现为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治以养阴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平喘,方如百合固金汤等。外感之咳喘,多由外邪侵袭,咳嗽日久不愈,肺伤有加或素有痰饮咳喘,又为外感引发者,症见痰多、咳嗽、喘息等。其兼表证者,治宜解表化饮,止咳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兼脾虚者,健脾渗湿,温化痰饮,止咳平喘,方用苓桂术甘汤;兼肾虚者,当合八仙长寿丸治之。偏寒者降逆平喘,温化痰湿,用苏子降气汤;偏热者,宣肺平喘,清热化痰,用定喘汤。临床注意事项:化痰止咳平喘法重在化痰,对于干咳无痰者不宜使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