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第一卷上焦篇(2)
阿肌苏丸四十三、患者初病的时候,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面淡黄,胸中气闷,不思饮食,午后身热,好象阴虚潮热,病势缠绵,病程较长,难以短期治愈。这种病称为湿温。湿温初起时如误用辛温发汗就会出现神志昏蒙,听觉失灵,甚至双目紧闭,不愿讲话。如误用苦寒攻下,就会导致大便泄下不止。如误用滋润药,就会导致病邪深入,更不易外解。无论是病在长夏、深秋或冬季,治法相同,都可用三仁汤。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体沉重疼痛,与伤寒太阳表证相似,但湿温脉弦濡,则不是伤寒太阳之脉。舌苔白,口不渴,面淡黄,这与伤暑后以热为主的症状不同。胸中气闷,不觉饥饿,这是湿阻清阳,气失宣降的缘故。湿为阴邪,旺于阴分,午后属阴,故湿重的病人,象阴虚潮热的病人一样,发热在午后加重。湿热是逐渐形成的,邪多产生于气候炎热,雨湿较多的长夏季节,湿性粘滞凝滞,不象寒邪致病,一用汗法病邪就可清除,也不象温热为病,一用寒凉的药物病邪即可消退,所以很难迅速治愈。一般医生不知道这些特性是湿温病引起的,遇见头痛恶寒,身体沉重疼痛,就认为是伤寒太阳证,而用辛温发汗的方法,发汗不仅会耗伤心阳,湿邪还会随同辛温发表药蒸腾上升,蒙蔽心窍,出现神志昏蒙,上蒙头面部清窍导致耳聋、目闭、不愿讲话。遇见胸腹胀满,不知饥饿,就认为是胃肠积滞,而用苦寒攻
下,误用下法,不仅会损伤津液,还会抑制脾阳,致脾虚下陷,大便泄泻不止。遇见午后发热,就认为是阴虚潮热,而用柔润滋阴的药物。湿是阴邪,其性粘腻,再用柔润的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使病邪更加锢结不解。湿温病初起只有用三仁汤,宣开上焦的肺气,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湿才能化。湿是一种具有弥漫性质的病邪,本来无形,如果用重浊滋腻的药物,则愈治愈坏。伏暑和湿温,我家乡的医生称其为“秋呆子病”,他们都用陶节庵《伤寒六书》中的方法。也不知道这些医生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医生呆笨反称病为“秋呆子”,这不是很冤枉吗
另外,湿温病与其它温病比较,病势虽然缓和一些,但病情实际更重。本病上焦证少见,病势也不很明显,中焦证最多,详细内容见中焦篇。这是因为湿为阴邪,应该在中焦篇中寻求辨治。
三仁汤方
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上药加入甘澜水八碗,煎煮后取药汁三碗,每次服一碗,每日三次。四十四、湿温病湿热之邪蒙蔽心包,证见神志昏蒙,四肢逆冷,用清宫汤去莲子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汁,
送服至宝丹,或者紫雪丹。湿热病邪滞阻经络,往往引起身痛发热,一般医生误认为是伤寒太阳表证,而用辛温发汗的方法,于是形成这种证型。张仲景说,体内有湿邪的病人,忌用发汗,否则就会引起痉病。湿与热相合,循着经脉,深入到心包络;所以仍然用清宫汤清泄心包络中的热邪,增加银花、赤小豆皮,清湿中之热,这两味药又能直入手厥阴心包。神志昏蒙,一定要用至宝丹去秽浊之邪,才能恢复神志。假如没有至宝丹,也可用紫雪丹代替。
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方
犀角一钱连翘心三钱玄参心二钱竹叶心二钱银花二钱赤小豆三钱
至宝丹、紫雪丹方(并见前)
四十五、湿温病,出现喉间不利,吞咽困难,咽部疼痛等证。用银翘马勃散。肺主气,湿温病因肺气不化,湿热郁遏,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阳胆经邪热俱盛。肺金受邪不能平抑肝木,肝木反挟心火上灼肺金。喉为肺的门户,肺气闭则喉阻,如肺气闭结影响血分,就会感到喉痛。这种病用清轻宣开的药物,即可奏效。
银翘马勃散方(辛凉微苦法)
连翘一两牛蒡子六钱银花五钱射干三钱马勃二钱上药捣为细末,按银翘散的服法用药。喉不痛,但梗阻明显,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芦根五钱。四十六、太阴湿温,湿热困于上焦气分,导致哕,民间称为呃逆,用宣痹汤。上焦清阳郁闭积满,也能出现呃逆,治法宜用轻宣肺痹为主。
宣痹汤(苦辛通法)
枇杷叶(去毛)二钱郁金一钱五分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五分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分二次服。四十七、太阴湿温,出现呼吸急促,用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金匮要略》中说,喘证的病位在上焦,它的表现是呼吸急促。太阴湿温,由于脾湿不化,酿生为痰,上壅于肺,则喘息不止,不得安宁,当用千金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并祛除热饮。假如是寒饮引起的喘咳,应该按痰饮的方法,不属本条讨论的范围。
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辛淡法)
苇茎五钱薏苡仁五钱桃仁二钱冬瓜仁二钱滑石三钱杏仁三钱上药加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分三次服。四十八、《金匮要略》中说,太阳中暍,症见身体发热疼痛严重,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夏季过多接触了冷水,水湿停滞在皮肉之间所致,用一物瓜蒂汤。这是热轻湿重,阳气被郁所引起的病症。用瓜蒂涌吐病邪,暑湿都可清解,阳气也能恢复运行。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上药捣碎,加逆流水八杯,煎煮后取药汁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后停服。体质虚的病人加参芦三钱。四十九、寒湿损伤阳气,病人形体怕冷,脉缓,舌质淡,舌苔白滑,口不渴,周身经脉拘挛不能伸展,可用桂枝姜附汤。这里讲寒湿是为了与湿温比较。寒湿是伤及表阳,滞阻经络的病证,《金匮要略》中论述得十分详尽,这里就不再全面介绍了。只选录叶天士医案中一条,来强调寒湿与湿温这两种病是不可混淆的。寒湿病出现形体怕冷,舌苔白,口不渴,而且经脉拘急不能伸展,全部都是寒证,所以用干姜、附子温中散寒,白术燥湿,桂枝温经通表阳。
桂枝姜附汤(苦辛热法)
桂枝六钱干姜三钱白术(生)三钱熟附子三钱上药加水五杯,煎煮后取药汁二杯,药渣再煎汁一杯服用。
名医窦默治瘴疟不用药,只需用饮食调理。温疟
五十、病人周身骨节疼痛,心烦不宁,时时作呕,脉象平和,只发热不怕冷,这种病称为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阴气先伤,内热炽盛,因此单纯发热而不感恶寒,邪热常消灼人体的肌肉,温疟也属于温病的范围,这种病与伏暑相似。二者容易混淆,将温疟列在此处,以便进行对比。此病为何用白虎加桂枝汤进行呢
这是因白虎汤能清肺保津,清泄阳明邪热的作用很强,使人体的肌肉不被邪热消灼。用桂枝能引邪外出,作引经药,同时热邪用热药也是一种反佐的治法。《内经》说,用奇方治不好,就用偶方,用偶方治不好,就根据病气所属用反佐的方法,顺其病情。这里就是用的这种治法,这又称为复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