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朗读者》的兴起和热播,随之而来的是《诗书中华》《汉字风云会》《阅读·阅美》等同类型节目的“井喷”,文化类综艺节目迎来一股创作热潮。成语、诗词、汉字成为竞相争逐的主题,节目形式“竞技+朗诵”为主。历经2017年的“广度”,文化类节目试图开始往“深度”方向发展,从《国家宝藏》《一路书香》到《信·中国》,文博、非遗等则成为节目的“关键词”,节目形式也更加趋于多元。
《一本好书》是由实力文化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大型场景式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赵立新、王劲松、潘虹等实力演员演绎,加之梁文道、史航、蒋方舟等作家、学者品评,合力诠释名著,把知识的载体从书本转到视听舞台剧。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探索和尝试开拓新思路。
一、跨形态的经典呈现相比《见字如面》单纯的“读”,《一本好书》选择“演”出来。《一本好书》以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依托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12本书的情节、人物、语言。
节目中有“表演者”,还特别设计了“讲述者”——用于串接表演片段,并作感受性评论。因此使书的内容展示更加高效,形成一个跨形态的呈现方式,集合影视剧、话剧、说书人、评论者为一体的综合体,让展示的效果符合影视剧及话剧的规律,从而完成对原著内容最大限度地忠诚和趣味体现。这样的模式在电视节目中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尝试。
影视化是让图书生动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影视的长处。投入感情的画面可以更有效地让观众融入其中,也能让表演者享受阅读过程。
二、深层次的思想嵌入《一本好书》推荐的经典书籍,虽然题材不同,却能构建一个深刻的思想议题,探讨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或所处时代的问题,也因其切中新时代社会情绪脉搏而引发极高的讨论度,掀起一轮收视热潮,形成话题效应。
《月亮与六便士》呈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交锋,探讨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挣扎与取舍,这本毛姆的经典小说是对现代迷茫年轻人的启示录;《万历十五年》则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经典明史著作,将视野拉得更远,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说的是历史,道的却是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职场生存生态与策略;科幻巨著《三体》虽然是另一个维度的科幻想象,却又以悲戚与共的命运感,让整个人类自省自持,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也是对现代人社会交往的参照;《人类简史》以脱口秀的方式、别样视角看待我们的“前世今生”,颠覆人们对已有传统知识和概念的看法;《时期的爱情》呈现
“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是一种复杂的情绪……
“精神世界的炸裂更迷人” “引人深思” “撼动灵魂” “演员用能力与节目表达对观众的真诚”……网友毫不吝啬对节目的肯定。《一本好书》在豆瓣上的评分为9.3分,71.7%的人打出了五星好评。
三、强有力的价值留存《一本好书》有很强的留存价值,“让读好书成为伴随每一个人终身的生活方式”是这档节目的初衷。“一本好书,一生之书。节目的宗旨就是做大众阅读的试衣间,成为经典书籍的‘导读’。”导演关正文试图把节目做成书目指南,一季节目总共推荐12本书,坚持做下去,就会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检索库。每当观众想读书的时候,通过这个节目便可检索到适合自己的书。《一本好书》在努力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书籍与读者的距离,促进精英化阅读向大众化阅读的转变,解决普通读者阅读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读书类综艺节目只是让观众闻到书香,《一本好书》实现观众从看节目到读书的跨越,甚至引发大众的阅读热情。在《一本好书》播出之后,“看了节目我真的想去读这本书了”成为高频的评论与留言内容。伴随节目的播出,节目推荐书目《月亮与六便士》《三体》《万历十五年》《人类简史》以及《一本好书》节目等纷纷登陆图书热搜。节目对于阅读量与阅读人的提升在各大电商书籍销售量上得到印证。
四、年轻化的主流受众艺恩数据显示,收看这档节目的受众主要在30~39岁,但30岁以下的年轻受众也达到了17%比例,年轻受众的加持,也是这档节目口碑“出圈”的重要原因所在。
如何留住年轻人“驻足”,成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命题。《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直言,节目组专门研究过年轻人的口味,“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
五、可持续的探索之路从《中国诗词大会》到《见字如面》再到《一本好书》,虽一经开播,都能引来媒体和社会的“叫好”,“清流综艺”溢美之词频出。然而,仍有不少节目虽口碑“爆表”,而收视率、网播量却并不出。
骨朵数据显示,《一本好书》网播量为3721万。但若将其与动辄首日破亿、网播量破10亿的主流综艺(下转第160页)
摘 要:自2000年以来,探险、婚恋、竞技等各类节目层出不穷,在娱乐至上、节目同质愈演愈烈的环境下,《一本好书》
的深刻与新锐吸引了观众,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阅读成为引领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新潮流,年轻人开始关注自我成长,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关键词:一本好书;综艺节目;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6-0158-02
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探索
——以《一本好书》节目为例
申定阳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作者简介:申定阳,男,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韵味。如果能将苗族图腾文化充分融入苗绣艺术,便可以使苗族图腾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在2008年,湘西苗绣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保护图腾文化的一种方式。现在人们也可以通过苗绣作品来创造一些经济收益,利用精美的苗绣作品来开拓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产市场,在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也能够给当地人民带来丰富的经济收益。
(二)湘西苗族服饰图腾文化传承
在传统的苗族服饰中,男女之间的差异较小,衣着鲜艳华丽,头戴牛角银饰,脚着船形花鞋。苗族服饰是一种穿在苗族人身上无声的语言和苗族的图腾与标志,更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遗存、一种无字的历书。
湘西本地在大力推动苗族文化发展的同时,可以通过现代制造技术对传统苗族服饰进行改良,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图腾文化融入现代服饰当中,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地传承苗族图腾文化,也能够很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服饰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益,满足不同市场的客户需求,精益求精,不断追寻,将传统苗族图腾文化更好地融入服饰当中。就比如可以运用现在图形处理技术和专业的服饰设计软件去进行服饰的设计,将苗族图腾文化嵌入其中,在加工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电子印烫将苗族多元化的图腾图纹案印在现代服饰上,打造属于自己民族的品牌,通过这种服饰也
可以吸引到很多对苗族文化感兴趣的人,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苗族文化,进一步地促进图腾文化的传承。
(三)湘西苗族苗鼓图腾文化传承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民族,在湘西最为出名的苗族歌手莫过于宋祖英了,提到音乐,当然也不能不提湘西苗族的传统乐器——苗鼓了,苗鼓不但是苗族人民供奉的圣物,也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所以在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移中,虽然路途遥远艰辛很多东西都丢弃了,但仍保留着苗鼓,在苗鼓上,也装饰着苗族图腾的图案。湘西有两种苗鼓——庆年、庆神,苗鼓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战争辅助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及全民欢庆功能,但随着历史的衍变和苗族人们审美情趣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苗鼓在全民欢庆这一功能的应用上较多。在湘西一些中学中也引入了苗鼓文化,比如花垣县的边城高级中学体育课中就会有苗鼓的教学。
传统的苗鼓文化是苗族人民用来进行庆祝的一个方式,在当代社会中也发展成为民族特的表演形式,通过苗鼓的表演能够为当地人民带来一些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推动苗族文化的发展。在如今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在本地或者自己国家中进行宣传推广,也要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来学习中国古老民族的文化,在2018年湘西苗鼓首次在俄罗斯亮相,与意大利、芬兰、白俄罗斯等多国艺术家同台献艺,湘西苗鼓的精彩表演受到了该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对民族文
化的宣传及传承起到了重大的推广作用,同时也能够吸引外国友人来华学习苗族文化,这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一分力量。
三、结论
本文针对湘西地区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与探讨,苗族图腾文化作为我国一项非常宝贵的民族文化,充分揭示了苗族人民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湘西苗族图腾文化在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有的在苗族的刺绣中,有的在苗族的服饰中,有的在苗族的鼓乐中的,想要促使一个民族文化得到很好传承,就必须要使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将民族传统文化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也能够给当地人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民族图腾文化的传承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表,它同时也能够给这个民族带来现在生活所必需的经济收益。同时国家也要加大苗族图腾文化的建设,引导市场企业将图腾文化引入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谢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9(07):
57.
通讯作者简介:
朱一然,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上接第158页)节目相比,这样的数据并不算好,甚至略显狼狈。
模式上的“静态”和毫无嘉宾可看的节目形式,往往是此类节目“曲高和寡”的主要原因;而另外一方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招商,一直是困扰制作方的难题。《我是演说家》总导演简承渊认为:“文化节目招商难主要因为收视率低和植入困难,除与节目气质对应吻合的商家外,快销品等广告商家对此并不青睐。”《一本好书》在拍摄前7期节目期间,导演关正文曾对媒体表示已亏了600万,随着“实力文化”的招牌逐渐打出后,
《一本好书》广告招商这才迎来改观。
六、结语
时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正在悄悄“变脸”,不再像以前那样“竞技+朗诵”扎堆,开始打差异化的牌,寻更小的切入口,以期在诗词、阅读之外获得更多可能。
中国好书《一本好书》在保持内容质量基础上,进行形式的突破,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舞台视听语言,其趣味性
、娱乐性、知识性的结合,让观众在轻松活泼形式中获得经典的滋养,产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尝试;另外,《国家宝藏》通过“文化+纪录片”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掀起一股古物风;《我在故宫修文物》带观众走进“匠人”的生活,充分展现“文物”的生命力;《一路书香》节目,窦文涛化身书店老板,邀请各界嘉宾,结合“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以“户外真人秀”的形式探寻各地风土人情。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也不例外。尽管当前,无论是大量的数据显示,还是各方的“不看好”,都在极力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虚火”假象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没有出路。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需要创新,呼唤新鲜血液,而不是盲目跟风。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勇敢迈开探索的步子,才能到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陈硕,李昭语.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文化节目的发展研究[M].长
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安晓燕.对国内“慢综艺”节目的思考[J].中国电视,2018(08).
[3] 迟宁.沉浸式阅读带来的思考——以《朗读者》为例[J].中国电视,
2017(10).
[4] 欧阳宏生,舒三友.论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板),2014(0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