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摘抄——《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一、意境的意义
1. 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诗句),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温故而知新”,却是艺术创造与艺术批评应有的态度。
中国好书2.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3.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4.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相、秩序、节奏、和谐,
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放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意味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5.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6.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7.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8.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现出种种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9.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像,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二、意境与山水
10.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11.山水成了诗人画家书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
12.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诗纬云:“诗者天地之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表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
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13.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
14.黄子久以狄阿里索斯的热情深入宇宙的动象,米友仁却以式的宁静涵映世界的广大精微,代表着艺术生活上两种最高精神形式。在这种新境中完成的艺术境界自然能空灵
动荡而又深沉幽渺。
15.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
四、禅境的表现
16.艺术境界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又三层次:“情”、“气”、“格”。“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
17.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花自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
18.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19.中国艺术境界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五、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20.“道”的生命进乎技,“技”的表现启示着“道”。
21.“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22.石涛题画云:“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泓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23.艺术要刊落一切表皮,呈现物的晶莹真境。
24.音乐和建筑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意匠。然而,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
25.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
26.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27.真理闪耀于艺术形象里,玄珠的于象罔里。歌德曾说:“真理和理性一样,是用不肯让我们直接识知的。我们只能在反光、譬喻、象征里面观照它。”又说:“在璀璨的反光里面我们把握到生命。”
28.博莱克:“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恒。”
29.人类这种最高的精神活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30.在这里,我们见到书法的妙境通于绘画,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境。
31.注意到艺术境界里的虚空要素。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里,表现着同样的意境结构,代表着中国人的宇宙意识……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32.“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空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老子名之为“夷”、“希”、“微”。在
这一片虚白上幻现出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画家、诗人对万物一视同仁,往往很远的微小的一草一石,都用工笔画出,或在逸笔撇脱中表出微茫惨淡的意趣)万物浸在光被四表的神的爱中,宁静而深渊。
33.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说:“山郁苍,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运气。”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集的处所。
34.空寂中生气流行 ,鸢飞鱼跃,是中国人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境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
35.希腊神话里水仙之神临水自鉴,眷恋着自己的仙姿,无限相思,憔悴以死。中国的兰生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赏,虽感空寂,却有春风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关,悦怿风神,悠然自足。(中西精神的差别相。)
36.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精华,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37.函盖乾坤是大,随波逐流是深,截断众流是高。李太白的诗也具有这高、深、大。但太
白的情调较偏向于宇宙景象的大和高……杜甫则“直取性情真”,他更能以深情发掘人性的深度。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38.“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荀子
39.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
40.艺术的表现正在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41.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
42.演员集中精神用过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43.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44.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
45.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现实虚灵的空间(举张旭书、吴道子画为例。)…...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46.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近代欧洲的最大油画家伦勃朗的风景,是我们领悟
这三种文化的最深的灵魂媒介。
47.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法原理。
48.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而是他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
49.中国诗人、画家确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而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
50.“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貌。”——宗炳《山水画序》
51.“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之诀也。”
52.节奏化了的自然,可以由中国书法艺术表达出来,就同音乐舞蹈一样。而中国画家所画的自然也就是这音乐境界。他的空间意识和空间表现就是“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有势有情的自然是有声的自然。
53.中国人对无穷空间这种特异的态度,阻碍中国人去发明透视法。而且使中国画至今必用透视法。
54.中国这种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宇宙观的特了。
55.中国人的宇宙概念本与庐舍有关。“宇”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往来。中国古代农人的农舍就是他的世界。他们从屋宇得到空间观念。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由宇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空间、时间合成他的宇宙而安顿着他的生活。他的生活是从容的,是有节奏的。对于他空间与时间是不能分割的。
56.中国画家的“三远”之说……“高远、深远、平远”……我们的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成了一个节奏化的行动……由这“三远法”所构的空间不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