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世界
IAOSHUOSHIJIE
XApr. 2016 April 15
在中国现代新体诗坛上,卞之琳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诗歌《入梦》不仅有着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承传,而且还有着对西方现代诗学的吸收。同时,作者运用大量精致而富有内涵的意象,构建出了在空间、时间和个体精神意识等方面既相互对立又刻意含混的特殊意蕴。作为现代诗人,卞之琳有着不同于中国古代诗人对人生和生命的独特体验。
正如学者赵毅衡所言,卞之琳上世纪30年代的诗作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一是表现在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继承,二是对西方现代诗学的吸收。“婉约词与玄学诗的美妙结合,卞之琳的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入梦》有着飘渺幽深的意境、清淡隽永的诗思、把玩不尽的戏味、独出机杼的题目,表现了人生深层次的痛苦、孤独和思索,博采中西各家之所长,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层的挖掘。原诗如下:
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望着玻璃窗片上
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枕着一个远去了的人留下的旧枕,
想着枕上依稀认得清的淡淡的湖山
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仿佛风流云散的
旧友的渺茫的行踪,
仿佛入往事在褪的素笺上正如历史的陈迹在灯下老人面前昏黄的古书中……你不会迷失吗在梦中的烟水?
一、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承传与对西方现代诗学的吸收
卞诗《入梦》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传承表现在词语的拟古运用和遣词造句的功力上。同时,卞之琳诗歌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也深受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影响。作为一个成功的诗人,卞之琳不但善于吸收和利用古代的传统,而且具有使之转化为自己诗歌特的才能。这种转化意味着不再执着于外形的相似。卞之琳在其诗歌中对传统的继承是辨证的:“传统是必要的,传统是一个民族的存在价值,我们现在都知道,保持传统,却并非迷恋死骨。拜伦时代和拜伦时代的世界以成陈迹了,要
合乎传统,也并不是为了投机取巧,随波逐流,就应当学拜伦时代人对于当代的反应而反应我们的时代。传统的持续,并不以不变的形式……”
于朦胧整容
一方面,《入梦》这首诗对中国传统诗歌有所继承,主要是此诗中流露的与宋朝李清照的婉约词如出一格的风韵。不管是前期李清照所写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还是后期表达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怅惘、孤寂,《入梦》这首诗都有所涉及。
诗开头便说,"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一个“设想”,便无限拉长了时间与空间,能引起人的无尽遐思和无限怀想。尤其是“在小病中”,更是增添了一种慵懒和忧郁的气息,也就更能任性地胡思乱想,神游天地。“秋天的下午”,则具体限定了季节和时间,“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万物飘落、萧条、引人伤感的时节,再加上“下午”,一天将要过完,正在哀叹时光流逝、时过境迁的时刻,二者的结合增添了几分悲愁与凄清。“望着玻璃窗片”,表达了一个病人的无奈与凄惨心境,只能静静地望着透明的玻璃窗而暗自神伤。“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则表现了一种萧条、凄惨、冷落。天是灰灰的,说明天气并不好,“灰灰”二字,使全诗笼罩在一种晦暗阴森的气氛中;“疏疏的树影”,也写出了影子的冷清孤单,“疏疏”二字,极言树影的稀疏与单薄,透露出一种孤独的情思。这极容易让人联想到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渲染的心境。“枕着一个远去了的人留下的旧枕”,这是如何的怀念与苦楚。“远去的人”,有可能不会再回来,只能用来怀念眷恋,“留下的旧枕”,人已远去,唯有旧枕可以相见,睹物思人,,何其悲凉,其情其景令人动容。“想着枕上依稀认得清的淡淡的湖山”,其怀念之情可见一斑。“依稀认得清”,营造一种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朦胧之感,“淡淡的湖山”,表达记忆模糊、物是人非,所有的一切都记不清楚了,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在脑海中,淡淡的湖
山,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忧伤。“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仿佛风流云散的旧友的渺茫的行踪,仿佛入往事在褪的素笺上”这个排比句,读来令人难忘,耐人寻味。旧主、旧梦、旧友,遗痕、风流云散、渺茫的行踪、往事、褪的素笺,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去,都是回忆,都不可复制重现。往事如烟,云淡风轻。情极悲苦、凄凉哀婉、孤独苦楚无法言语。这与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梦中的烟水”,以“梦”结尾,与题目遥相呼应。这首诗平静、自然,隐隐的透出它的诗意,有一种古典的简约、平朴与纯洁,透明的像一朵时间之花。
论卞之琳诗歌《入梦》
窦宏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