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成语
1.高山流水 (余伯牙、钟子期)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孺子可教的故事
  2.网开一面(商汤)
  【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3.三缄其口(姜太公)
  【解释】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语出《说苑·敬慎》)
  【出处】《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4.朝三暮四(庄子)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狙:猕猴;芧:橡子,橡果;
  5.完璧归赵( 蔺相如)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6.负荆请罪(廉颇)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7.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班门弄斧(鲁班)
  【解释】鲁班是古代传说中著名的木工。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9.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10.怒发冲冠(盗跖、蔺相如)
  【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11.毛遂自荐(毛遂)
  【解释】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12.韦编三绝(孔子)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13.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解释】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14.纸上谈兵(赵括)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5.图穷匕见(荆轲刺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