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聚焦板块,通过展示天气日历,思考总结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为后续分配统计任务做好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总结整理天气日历中的各项信息。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
“天气”单元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会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天气信息。本课即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例如,统计数据可能表明在这一段时间里有20天是晴天,4天是少云,6天是阴天。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晴天。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天气信息包括测量气温、降水量、云和风等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但是,学生所记录的信息数量较多且零散,缺少整理和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 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统计表、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农事活动资料、二十四节气图。
小组: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
1.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学生的天气日历,课上观摩学习。
提问:你认为张贴的天气日历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自己的天气日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预设: 有的同学记录信息有缺少,其他同学补充。有的同学还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可以作为补充。)
2.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
3. 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 (预设: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气温等。)
4.揭示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板书)。
二、探索:天气情况的统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活动手册]
1. 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杭州地区8月份天的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
2.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杭州地区8月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其中的变化。
3.出示活动手册第12页,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
三、研讨:整理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反馈交流:各项天气因素的数据分析。
2.提问:在我们的记录中,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一种天气最多?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这一个月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气温有什么特点?
3.提问: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
4.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5.播放图片:四季如春的云南风景、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
6.提问: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四、拓展:二十四节气的由来(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二十四节气图]
1.播放视频:二十四节气歌。
2.分发二十四节气图(每小组一份),教师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来源: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后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
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板书设计】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观察信息:云量、降水量、温度、风(风速、风向)。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第三课 遭遇陌生人,不可太大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提高他们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小朋友,当你一个人在路上行走,或一个人在家时,有不认识的人来和你说话或者来你家,你会怎么办?引导幼儿回答。
二、探索新知
1.视频短片:小玲玲自己在家玩玩具,爸爸、妈妈上班去了。一个陌生人来按门铃说:“玲玲,我和你爸爸原来是同事,好长时间没来看你了,叔叔给你买来了好多好吃的东西,还有好玩的玩具,快给叔叔开门!”
2.提问:小朋友,玲玲能给这个人开门吗?为什么?引导幼儿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你们回答得很好,不能开门,也想出了很多好的办法。咱们看看玲玲是怎样做的?
视频:玲玲想起在学校里老师说的话,没有给这个陌生人开门,并给妈妈打了电话。
4.师:玲玲也做的很好。如果咱们小朋友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这些办法:
(1)有不认识的人给你钱、礼物,或是要你照相,不要接受,立刻离开。
(2)有陌生人向你询问,如果知道,很礼貌的回答之后可以离开,绝对不要跟他一起去。
(3)当你一个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来访,不要轻易开门,陌生人说是爸爸妈妈的朋友也不要相信。
(4)有人要带你去公园,坐车兜风,要立刻跑开,快点回家。
5.情景表演:《陌生人来了怎么办》进一步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1)小朋友在家,有一个陌生人来敲门。老师走开,请学生不认识的人扮演陌生人来敲门,看学生的反映,如果孩子开了门,要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
(2)小朋友在外面玩,陌生人拿着好吃的好玩的要领他走。看学生的反映,如果孩子跟着走,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3)陌生人来学生接小朋友走。看学生的反映,如果孩子跟着走,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小结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学会了如何面对陌生人,以后碰到陌生人给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跟陌生人走。
四、活动延伸:
引导学生自由组合,自己进行情景表演。
教学反思:
第四课 出行有学问,交通要遵守杭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2.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游戏活动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知道的交通安全知识。
3.使学生养成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
难点: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知道的交通安全知识。
活动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观看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观看课件1——《上学路上》,教师提问:
刚才的动画片告诉我们上学路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哪些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对回答问题的小朋友进行鼓励,把交通安全小卫士的贴片贴在小朋友的胸前。
2.观看课件2——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教师提问:
你认识这些标志吗?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禁止非机动车行驶,行人走道,禁止行人通过,减速慢行、注意行人)
二、设置情境,学生模拟过十字路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