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曾说:“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旨归。”[1]音乐是人类最原始亦最发达最酣畅淋漓的表达方式。然而,音乐也是较为抽象的艺术,是歌词让音乐有了表情,歌词可谓是音乐素颜的面孔,一旦音乐为歌词着上彩,这缤纷的笑靥就无处不在。
是什么,让这笑靥如此生动、鲜活,而为什么有的歌被广而传唱,有的歌却被忘却,这不能简单的归之于偶然或是传媒包装。一切艺术现象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一首歌是否成功流传,首先要看它是否满足某个时代的文化需要,而这种需要又首先体现于歌词。带着这些思索,本文对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化内涵进行了一番解读。
1 歌声是逝去年代的有声记录,是历史的回声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歌曲的历史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人民们因歌而发出言语,又因收获、胜利或幸福欢乐而歌咏,人类历史上的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奇,多以歌的形式记载并传承。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汉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歌手当打之年第十期歌单藏民族的长篇叙事史诗《》等,它们都曾流行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又都跨越时空,给当代的人们以艺术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浸润。
纵观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发展历史,歌词的创作和歌词所表现的主题无不与时代的发展戚戚相关。且看,在内地:从李叔同的《送别》到黎锦晖的《毛毛雨》、《夜来香》;从抗日救亡歌到革命歌曲、爱国歌曲;从样板戏到“语录歌”到《乡恋》、《军港之夜》等抒情歌曲;从《一无所有》到“西北风”到《中华民谣》再到凤凰传奇、“中国风”;在台湾,从邓丽君、蔡琴、费玉清到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再到陶喆、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在香港,从“披头士风”到许冠杰、徐小凤、林子祥的粤语通俗歌曲到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的演唱会再到“四大天王”的劲歌热舞。我们在翻阅歌单,也是在翻阅历史;我们在品评歌者,也是在品评各个时代的潮流与风尚;我们在传唱歌曲,也是在倾听历史的回音。
澳门回归时根据著名诗人闻一多的诗作谱曲的《七子之歌》,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流行,除了它正好切合了“回归”这一宏大政治主题,更主要的原因正是词作勾起了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