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世界2020/12
文艺直通车
纪录片之旅
中国纪录片的研究背景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新闻纪录片开始的。《武昌起义》是一部于1911年拍摄的记录辛亥革命的纪录片。荷兰导演埃文斯在完成中国美食
《四万万人民》纪录片的拍摄后,带着摄像机来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请八路军带领他们到陕甘宁边区,实地拍摄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资料。埃文斯的团队是延安的第一支摄影队伍,也是第一支用
摄像机记录共产党员工作生活的新闻团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摄制组也从此成长起来。这说明当时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竞争意识非常薄弱。纪录片虽属于文化商品,但并不存在于文化产业中。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和电影队伍在党的领导下发展起来,当时成立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处于鼎盛时期,其下辖记者遍及全国各地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中期。此后,随着电视录制设备的普及和完善,电视纪录片逐渐成熟。
中国纪录片的研究背景。通过对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发现,此纪录片展现出独特的拍摄水平、对整体节奏的强大把控性以及对饮食文化的完美诠释。
就目前来看,在美食类纪录片开发难度大、开发过程艰巨的情况下,能够成功地拍摄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并且在国际上取得成功和认可,可见《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方式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开辟光明道路的标志。
其实,国际市场一直迫切地希望引进中国纪录片,渴望通过研究中国纪录片去了解中国。但纵观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我们的纪录片却总是由于多方面的限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也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这就造成供需的不平衡以及标准要求上的差异。
中国纪录片的局限性。虽然我国纪录片在进入国际市场的途中还需要长时间的尝试,但通过剖析《舌尖上的中国》,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它所带来的一种成功的国际营销策略以及
极具中国特的拍摄方式。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可以更加明确我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在数字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纪录片现已基本形成创作模式的创新性和多元化;另一方面,纪录片的规模化远达不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没有完成市场化。因此,还需足够的经济和技术以及政策支撑而发展。此外,
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能力还是偏弱,相较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国纪录片在制作水平、制作技术、发展规模等方面存在极大的缺陷。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众多题材可做选择,但是现阶段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和拍摄技术却很难将其实现。目前的影视市场对纪录片的接受程度有限,很难将其纳入主流市场的范畴。现如今,中国纪录片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想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还需要不懈努力。《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及其分析
提起美食大国,中国必然位列其中。中国美食纪录片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也是得益于中国人对美食有着执着的追求和我国独有的美食文化。美食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关注中国各地的美食与生活,并对中华美食烹饪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将中国烹饪文化和美食文化全面、详细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在视觉和味觉上冲击着观众的感官,给予观众双重的享受,并带领观众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和悠久历史。
《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方式。此纪录片运用独特的手法渲染食材:其拍摄手法质朴而又细腻,体现出食材选取和制作过程的用心,巧妙地讲述了人们与食物材料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拍摄手法悄然传达出一种文化底蕴,即劳动人民在五千年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结晶。剧组还有意地引发人们对食物的了解,以及对美食文化的升华。片中每一种食物、每一道食材都能唤起观看者深切的思乡情。
以《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阴张钰
摘要:对比中外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较短。中国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其拍摄方式、制片技术与营销方面都存在不足。但是,随着各种拍摄技术的创新与改革,也给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纪录片的受众范围开始由小变大。在我国众多纪录片中,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纪录片的代表,使此类型的纪录片向国际市场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拉动了我国纪录片的崛起壮大,加速其推广发展。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发展
2020/12上
文艺直通车
纪录片之旅
《舌尖上的中国》剧组在拍摄过程中知难而进,这一点从纪录片的画面中就可以看到。剧组经常为了拍摄一个一秒钟的画面,选择在烈日炎炎之下,蹲守数天抑或更久的时间;剧组也曾为了拍摄某个看似闲适随意的画面,
从白天守到日落。与其说这是一种拍摄技巧,倒不如说是一种耐心和真心的体现。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急功近利、渴望立竿见影和只关注利益的今天,像这种成本巨大、耗资无数却只为完美体现出一种食物之美,而且似乎没有过多的回报的作品,就会变得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而事实证明,观众并不会无视优秀的作品,也不会忽视真正的佳作。《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成功播出,还创造了一系列的收视纪录。相比较于《故宫》《丝路》等主题纪录片所创造出的佳绩,《舌尖上的中国》具有更大的冲击效
应,成为近年来收视率最高的一部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的营销方式。《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剪辑方式。剧组在每一集中都运用了零碎剪辑的方式,用碎片式的镜头和画面将不同地区进行结合,采用技术剪辑和文化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同一种类的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差异与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很“美味”且富有文化魅力的故事。这种富有中华美食
“味道”的营销方式不仅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目光,还引领观众产生对中国美食和中华饮食文化的向往。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首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歌。片中没有所谓的烹饪专家,他们是普通劳动者,通过手工挖取莲藕、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采集竹笋,向观众展示全中国仅仅只有五人继承的高跷捕鱼的方式,以及吉林七十多岁的“鱼把头”、陕北卖黄馒头的老人和陪奶奶做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女孩……也正是因为如此质朴的人文情怀的展现,这部纪录片才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感召力。
在第49届戛纳电视节上,卡特琳娜女士表示有意购买《舌尖上的中国》的播放版权并且赞扬了纪录片的质量。这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已经具备世界级的纪录片水平。此后,本片的销售单价一度突飞猛进,甚至超过了《故宫》,其销售单价已经达到将近7万美元。能够在国内外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舌尖上的中国》亦是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所以,纪录片选材的广泛化、大众化,以及贯穿整个纪录片的传统美食所散发出的人文情怀,
遵循真实的拍摄方式,加上牢牢把握住观众胃口的营销模式,
结合“食性也”的中华文化,使《舌尖上的中国》获得了最广泛的认可。
中外纪录片的对比
从客观上看,国内外的纪录片水平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纪录片的发展,
剧组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必须加强对全球优秀纪录片的研究,深入学习国外拍摄美食纪录片的成功之处,更好地整合我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并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我国纪录片的发展。
中国纪录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研究近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近几年中国纪录片获得了很多国际奖项,但却迟迟没有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其理由在于一方面,放松性的娱乐综艺节目和充满情节的电视剧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对收视率的要求,中国纪录片也面临着商业化的压力,但是由于纪录片制作体制的原因,无法过于商业化。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影视文化作品都在追求经济回报,而忽略了影视作品的内涵。我国纪录片的拍摄技术和制作方式,大多比较刻板无趣,无法在展现中华文化和纪实的同时吸引观众,
以至于整体水平趋于二流。中外纪录片的对比。相较于“更加注重于信息量以及趣味性的传达,而不注
重于将人物性格履历融入纪录片中”的韩流拍摄方式,以及“将导演自身风格和个人魅力融入纪录片中”的美国特浓厚的拍摄方式,中国的纪录片拍摄方式就显得较为枯燥乏味。国内纪录片应当学习从生活的小视角和小细节方面进行拍摄,而不是采用千篇一律的宏观视角的拍摄角度和表现手法。国内的纪录片,虽然拍摄的作品拥有宏大的镜头,但阐述事实时运用官方语言,这样的纪实作品缺少一定的人情味。纪录片是拍给观众看的,观众对纪录片的需求应该是知识与趣味相结合,可以用零碎的时间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收获乐趣。
中国纪录片的改善意见。中国纪录片如果想要走出国门,就必须学习国外纪录片的营销方式,
并以此进行改革。比如日韩美食纪录片的严谨、欧洲各国纪录片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中国纪录片都应加以深入研究并汲取其精华。
为更好地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并获得观众的认可,还需要学会从小视角出发。在《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中,导演在描述美食时就运用了普通劳动人民的故事,将美食和质朴的中华饮食文化串联起来。在纪录片带领观众深入了解美食的过程中,又不会让观众觉得无趣。所以《舌尖上的中国》才会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并且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中国纪录片应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纪录片自身营销体系的不同,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步。纪录片也是影视产品,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我国绝大多数的纪录片在趣味性方面始终没有
较大的提升。因此,学习国外风趣幽默又增长知识的纪录片拍摄方式,并加以改进,在深化纪录片主题的同时带来文化的升华,以此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占有率,
(下转第75页)
声屏世界2020/12
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迈向国际舞台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纪录片作品越来越多,我们应注重从拍摄方式、营销模式、深化主题等各个方面提高纪录片质量,只有这样,中国纪录片才可以步步为营,
稳步进军国际化。结语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如何通过推动美食纪录片带动整体中国纪录片更好地发展,将是我国纪录片发展的一条捷径。随着中国纪录片产业市场化的发展,在技术方面也逐渐完成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一方面,利用新媒体的快速迅捷、独立自主的特点,和电视媒体的声画立体、受众稳定的特点相结合,给纪录片的发展和传播带来巨大的契机,同时也给纪录片带来越来越多的提升机会和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国外纪录片拍摄上的优势与特点,深入研究和充分地学习与借鉴,并结合中华文化和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建明.探析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故事化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103-104.
[2]邓子君.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产纪录片的成功之道[J].中国电视(纪录),2012,(07):45-47.
[3]李章.营销策略决定成功———看《舌尖上的中国》热播有感[J].中国传媒科技,2012,(14):50-52.
[4]朱珍珍.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5]曹丽,张子蕾.浅谈我国纪录片发展中的问题[J].当代电视,2012,(05):14-15.
文艺直通车
纪录片之旅
与社会主义制度时(34分30秒处),摩尔化用苏联电影及美国本土电影中集体化生产的画面、
流行乐与老电影、滑稽的特效配上黑白影像资料,“娱乐”了一把美国引以为傲的资本主义制度。摩尔所代表的本土视角下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主义”与真正的社会主义相距甚远,反而是标榜自由与平等的国度中出现了医疗不平等、医疗不自由的问题。滑稽的电影配乐增强了对比嘲讽的表现力,声画对位的方式渲染了娱乐属性并将这一制度荒诞可笑的一面暴露无遗。
又如,摩尔询问英国医生日常开什么车、住什么房时(1小时4分8秒处),炫酷的奥迪车如电影特效般华丽登场,夸张的剪辑方式放大了这一细节的含义;当美国的医生正为了保险公司利益拒绝患者手术要求时,英国的医生却忠于医职,而且收到政府的高额补贴,吃穿用度都不愁。
如此主观化、大片感的表现手法,使得这个严肃的政治主题变得观感十足。从主题上看,
导演迈克尔·摩尔的批判对象和批判立场同主流纪录片一致,其独特之处在于对严肃纪录片视听语言方面的创新及导演个人幽默、
搞笑、一改往日“严肃纪录片创作者”形象的表达。影片结尾处,正如古巴人向美国居民提供医疗救助一样,摩尔向自己的最强烈反对者提供了经济支援,为其妻子支付了保险和金。“如果一个敌人可以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医疗救助,那么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呢?”这一结局尽管存在理想主义彩,但仍传递了导演“医疗无国界”的价值导向。摩尔在重复呼吁着变革不合理制度,同时也用真实的行动传递着这一信念。为了使影片更具戏剧张力,导演不吝以犀利的言语和近乎“暴力”的态度抨击不合理的体制、无人性的商业公司以及政客们的谎言,但仍在收尾时回归那个温暖正义、头戴棒球帽的大叔形象,以煽情策略再度激起人们的共情。
医疗行业的内部规则、真实境况存在着阳光无法普照的部分,迈克·摩尔以探秘、揭秘驱动影片发展,在片尾回归普适价值:每个人对于不足之处都应该修正、进步,何况是人定的制度,更应适时调整改正。(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淑娟.迈克·摩尔政治纪录片的叙事分析[J].电影艺术,2017,(04):142-145.
(上接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