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遗产;明清皇陵-清东陵
1.列⼊的理由:
●意义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家陵园之⼀,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部的昌瑞⼭下,在这⾥共建有15座陵寝(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纪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埋葬帝、后、纪及皇⼦、公主等共161⼈。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体系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建筑。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重典来对待。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了⾼峰。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了中国传统的风⽔理论,着⼒体现“天⼈合⼀”的宇宙观,将⼈的精神融铸于⼤⾃然之中,造成⼀种崇⾼、伟⼤、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派和威严,从⽽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作为清代皇家陵园之⼀的清东陵正是这⼀传统⽂化的不朽载体。
清东陵的经营跨越了两个半世纪的时空,⼏乎与清王朝相始终,葬有许多对清代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
声名显赫的⼈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是研究清代陵寝规制、丧葬制度、祭祀礼仪、建筑技术与⼯艺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化、科学、艺术的典型例证。清东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和全⼈类的⽂化遗产。
●⽐较分析
陵寝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陵寝的规制因受当时社会思想、经济实⼒、帝王意识、审美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具特⾊。西周以前,多为⽊椁⼤墓,地⾯不封不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寝,封⼟形状多为覆⽃式,并以营造豪华扩室和堆筑⾼⼤封⼟为这⼀时期的特⾊;以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的唐朝陵寝,因⼭为陵,在⼭腰开凿墓室,展现了⼤唐盛世的风貌。五代⼗国和两宋时期,因战争频仍,国⼒颓弱,陵寝规制相对缩减;元朝帝王死后则实⾏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迹。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经过这⼀段近四百年的低潮之后,开始进⼊⼀个辉煌时期——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对前代陵寝制度作了重⼤改⾰:将覆⽃式封⼟改为圆式宝顶,增加祭奠设施;改⽅形院落为多进长⽅形院落,创⽴了⼀个崭新的陵寝制度。清代陵寝不仅承袭了明代陵制,⽽且作了进⼀步改⾰和完善,从⽽把中国古代陵寝营建活动推向了最后的顶峰。⾸先,清代陵寝更加注重环境质量。不仅要对⽔⽂、地质、⽓候等诸因素进⾏严格的考察,⽽且更注重⼭川形势,要求所选的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天⼈合⼀”的理念。其次,清代陵寝更加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在建筑序列配置上与周围的⼭川形势互相呼应,以营造⼀个合乎理想的陵寝氛围。其三,清代陵寝更加注重建筑质量,不
清朝的历代帝王仅坚固宏整,⽽且富丽堂皇。作为清代帝王陵园之⼀的清东陵在以上⼏个⽅⾯表现得⼗分突出,是清代帝王陵寝的杰出代表。
●真实性与完整性
环境风貌清东陵的环境是由⼭川、河流、林⽊、植被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中华⼈民共和国成⽴以后,为了更好地保持和恢复原有风貌,除对原存古树进⾏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外,更投⼊了⼤量⼈⼒、物⼒、财⼒栽植树⽊,绿化造林。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周围陵⼭已松柏成荫,郁郁葱葱。从1997年起,⼜在各陵神路两侧及⼀些重点地段恢复仪树带,以期再现昔⽇风貌。
陵寝建筑清东陵15座陵寝原有各类建筑物、附属建筑物580座(组),现存508座(组),占原建筑总数的87.6%;14500多⽶长的神路则完整留存⾄今。这些建筑和神路都保持了清东陵的总体格局和建筑原貌。
在古建维修⼯作中,由于严格遵守了“不改变⽂物原状”的原则,使现存的建筑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形制、结构、⾊调和⼯艺;对于已经毁掉的建筑物,除因保护⼯作的需要,按原形制复建了部分看护⽤房(值班房)外,⼤部分只做了遗址保护;对于神路,则实施了原状保护,只在神路两侧修筑了辅路,以防车辆碾轧,从⽽保持了陵寝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列⼊遗产所依据的标准:
清东陵具有较悠久的历史
清东陵⾃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最早的建筑物距今已近400年,最晚的建筑物距今也近百年,不仅反映了从清初到清末陵寝规制演变的全部过程,同时也从⼀个侧⾯记录了清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
清东陵是中国历代皇家陵园中特⾊的例证之⼀
清东陵是中国陵墓营建活动⾼峰期的代表作。在环境质量、⼭川形势、陵寝建筑以及陵寝建筑的配置与⼭川形势的结合上都达到了最为完美的地步,成为中国历代皇家陵园中最富特⾊的例证之⼀。
清东陵的环境及建筑具有相对的脆弱性
随着⼯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类建筑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及电⼒和通信设施等将会⼤量增加,很容易对陵寝环境造成破坏。
清东陵⼤部分建筑物为砖⽊结构,具有易糟朽、易燃烧的特点。⼀些砖⽯结构的建筑、设施和艺术品长期处在野外,遭受风剥⾬蚀,极易风化,因此具有相对的脆弱性。
清东陵葬有不少对清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物
在清东陵下葬⼈物中,不乏对清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物,如:辅佐世祖、圣祖的清初⼥政治家孝庄⽂皇后;开创“康乾盛世”的圣祖康熙⼤帝和⾼宗乾隆皇帝;清末两次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等。这些⼈物在清代历史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主宰国家命运,叱咤风云,在国内外有极⾼的知名度。他们的陵寝内涵丰富,具有极⾼的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清东陵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名录标准(Ⅰ)、(Ⅲ)、(Ⅳ)、(Ⅴ)、(Ⅵ)各项。
3.描述:
●遗产的描述
⾃然条件清东陵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余脉昌瑞⼭南麓,⽓候温和,⾬量适中,⽇照充⾜,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陆性季风⽓候。这⾥⼟质优良,植被良好,以常青乔⽊松柏为主的⼈⼯森林长势繁茂,覆盖率⾼达71%,⾃然条件⼗分优越。
⼭川形势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砂⽔⽆美不收,形势理⽓诸吉咸备”的⼭川形势,以达到“天⼈合⼀”的意象。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陵区东侧的鹰飞倒仰⼭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似⽩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靠⼭昌瑞⼭龙播凤翥,⽟陛⾦阙,如锦屏翠障;朝⼭⾦星⼭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影
壁⼭圆巧端正,位于靠⼭、朝⼭之间,似⽟案前横,可凭可依;⽔⼝⼭象⼭、烟墩⼭两⼭对峙,横⾖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马兰河、西⼤河⼆⽔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这天然造就的⼭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宝地。
陵寝格局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关第⼀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星⼭,北达昌瑞⼭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孙陪侍⽗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各皇帝陵的神道⼜都与陵区中⼼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形成了⼀个庞⼤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分明显,表达了⽠瓞绵绵、⽣⽣息息、国祚绵长、江⼭万代的愿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