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马上到了,各地风俗不一,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端午节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更多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请关注节假日栏目!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 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端午节佩戴五彩绳有什么意义预《九歌 湘君》中 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 ,学者们也认为 飞龙 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 魂舟 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 举揖而相和之 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 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 亦辟恶 。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 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 钗头艾虎辟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又清富察敦崇《燕
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 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 玉燕钗头艾虎轻 ,即此意也。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 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 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 谓可却病延年。
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 佚文》: 午日,以五彩丝系
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 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 礼志十五》: 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以及另一种 蚌粉铃 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