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重点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12月考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采用网上阅卷,考后试卷由学生自行保管,答题卡必须按规定上交。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选择题答案进行填涂时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试题卷上无效。
3.主观题作答时,不能超过对应的答题边框,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向西北传播和影响的产物,在适应甘肃、青海等地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曾一度被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这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 历史悠久      B. 世界领先      C. 多元一体      D. 魅力独特
2.孔子编著的《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他以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华夷的标准: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孔子的这一观点
A. 表明华夏认同已经形成                  B. 是诸侯实施文化歧视政策的根源
C. 蕴含一定华夏认同观念                  D. 使“华夷之辨”观念得到普遍接受
3.据学者统计,秦自武王到始皇时代的百年间共有丞相21位,其中异国人占到了60%以上,如楚人李斯、魏人吕不韦等。这一现象表明
A. 秦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                  B. 用人唯贤成为诸侯共识
C. 士人活跃加剧诸侯争霸                  D. 人才聚集推动统一趋势
4.始皇帝“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皇帝之明,临察四方”。材料中的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B. 巩固秦王朝的统治
C. 确立以法治国理念                      D. 完善国家制度建设
5.据图1、图2可知,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图1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2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A.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B.国家走向局部统一
C. 地方行政区划扩大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6.东汉光武帝时,钟兴受诏“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汉明帝也曾御制章句,史书中有记载:“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桓)郁校定于宣明殿。”这些做法
A. 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宣扬了国家政治主张
C. 规范了儒学经典章句研究              D. 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
7.5世纪后期,北魏冯太后主政时,针对地方豪强大姓隐匿人口、“督护”地方的现象实行均田制,并严查各地户籍,严禁豪强随意荫占民户。由此可知,冯太后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A. 缓和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                    B. 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 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D. 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8.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C.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D.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9.根据史料统计,唐代寒门子弟登科授官的比例逐渐增大,但终唐一代仍不占优势。崔、卢、李、郑、王、韦这六个姓氏的士族中共出现了102 名宰相。这说明唐代
A.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C. 科举制固化了阶层                      D. 士族政治仍有影响力
10.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11.1089年,苏辙出使辽国时看到了被人翻刻的苏轼文集《眉山集》,写信给苏轼:“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苏轼作品得以在辽境广泛传播的客观条件是
A. 印刷行业发展迅速                      B. 宋辽达成和议
C. 文官受到广泛尊崇                      D. 民族差异消失
12.                        表1 唐宋诗人的地域分布
北方
南方
唐代
86.2%
13.8%
宋代
43.7%
家庭如何制作葡萄
56.3%
据表1可知,宋代
A. 取士人数增加      B. 人口流动加剧    C.北方政局动荡    D. 经济重心南移
13.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派周干、胡概、叶春等人巡抚南直隶,使其正式以“巡抚”之名巡视地方,“设巡抚自此始”。所谓“巡”,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分巡天下”;所谓“抚”,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安抚”“宣抚”地方。由此可知,明朝设立巡抚旨在
A. 惩治地方腐败官吏                  B.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C.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构建政权政治认同
14.清初的票拟和明朝不同,不是阁臣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采纳的,而是阁臣揣摩皇帝的旨意起草谕旨,不可丝毫专擅。这一变化反映了清初
A.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中枢机构的变革
C. 盛世局面得到保障                      D.官僚机构被控制
15.《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16.1853年,英国政府训令驻华公使提出修订《南京条约》,要他向中方提出:中国应毫无保留地给英国人开放全部城市和港口,英国人走遍全中国不受任何限制。1854年,美国、法国也积极活动以求修约。这反映出当时
A.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丧权辱国              D. 中国的宗藩关系面临解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诗经·豳风·七月》是中原地区最早记载葡萄的文章。《史记·大宛列传》清晰记录了在张骞通西域后,汉朝迅速把西域葡萄种类引入中原并开始种植栽培。到了北魏时期,皇城洛阳许多地方都种了葡萄。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出产的葡萄在中原地区享有盛名。唐朝时引进了西域的马葡萄,扩大了中原葡萄的种植规模。南方的葡萄种植技术在南宋时 期已经非常成熟,南方还培育出了多种品种。元朝政府在太原等地开辟葡萄园,并就地酿制葡萄酒;元代三大农书中,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对葡萄的种植方法和生长环境等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总结。清朝时期,哈密、部善等地都是葡萄的主要产区,品种有萨伊必、裕租木、奇石蜜食等。
材料二:元世祖十分重视农桑,使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除了河西与陇右地区大面积种植葡萄外,北方的山西、河南等地也是葡萄和葡萄酒的重要产地。政府非常重视葡萄产业,并积极组织建造葡萄园,集体酿造葡萄酒。在政策方面,元朝放宽了有关酿酒的法令,私人也可以酿制酒类。元代人民开始用蒸馏技术来提纯葡萄酒,利用蒸馏方法制作的葡萄酒酒味醉冽甘芳,其制法与现代水果蒸馏酒白兰地相同。在元代,葡萄酒常被元朝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外国和外族使节。饮用葡萄酒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也饮用葡萄酒。此外,元代葡萄酒文化逐渐融入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除了
大量的葡萄酒诗外,在绘画、词曲中都有体现。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玉珏《中国古代葡萄和葡萄酒的起源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葡萄种植与传播呈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葡萄酒业和葡萄酒文化得到很大发展的原因和意义。(12分)
18、(22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12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 料:表2利玛窦给万历皇帝的礼品单
天主像一幅
油画两幅:圣路加教堂圣母像摹本、圣母怀抱幼年耶稣像
镀金边金丝封面每日祈祷书一本
镶宝石十字架一具
报时自鸣钟一座
三棱镜两块
缀纯银链三角形玻璃杯两个
大西洋琴一张
奥泰疏斯《月相》一书
世界图册《万国图志》一套
——摘编自卜宪《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