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详解:孟子者,止。讲道德,说仁义。
三字经详解: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这部书共有七篇文章,是孟子的弟子万章、公 孙丑等人整理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道德,说仁义,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四书的文字分量,共五万六千多字,《论语》只占 29%,《孟子》则占了63%,因篇幅较长,故《孟子》的七篇文章,每篇都分为上下两编。
古人不参加科考的可以不读《孟子》,但走仕途之路的士子,必须熟 读此书。《孟子》的文章写得实在好,文意贯通、文采飞扬、说理透彻,有条不紊,后世的所谓“唐宋八大家”无不因袭孟子的文风。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一般认为是生于公元前385年(周安王17年),卒于公元前304年(周赧王11年)。《史记?孟子旬卿列传》中只用了137个字,从正面记述了孟子的生平。
司 马迁说:“孟柯,邹人也,授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 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叙诗书,述仲尼之意,做孟子七篇”。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是战国中期的大学者,曾周游齐、宋、滕、魏等国,试图说服诸国君王接受道德仁义 的政治主张,均因其学说“远水不解近渴”而不被采纳。故此晚年去齐回国,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那样现实的时代环境中,他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而绝对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后世有人嘲笑孟子不识时务,以孟子的聪明才智和雄辩之力,如果改变一下思路,搏个富贵功业易如反掌。
讲 阴阳五行的驺衍来到魏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执宾主之礼;孟子来见惠王,梁惠王开口却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不但不尊重,而且 毫不客气。但是孟子十分清楚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向时代风气妥协,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明知道挽救不了这个时代,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多救一个是一个,这就是 圣人。
孔子不也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吗?周游列国,到处受瘪,还被困在陈蔡饿肚子。孔子形容自己,“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吆喝了一辈子也没把自 己推销出去。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赞扬孔子,才大大的抬头。伟大的人物活着的'时候都是倒 霉,死了以后才吃香。所以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文化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开辟者。
但孟子毕竟去孔子165年,所出的时间、空间背景都不同,孔子温 良恭俭让、孟子间有侠义之气,二人的性格、脾气完全不同,所以孔孟二位圣人在为人处事、劝政说理的风格上也迥然有异。孟子有雄辩之材,例如他说服齐宣王行 仁政,说得宣王吾言以对,只好敷衍地说:“寡人有疾,寡人好”,我有毛病,我好,没办法施行仁证。孟子说:好有什么关系!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谁不爱自己的女人呢?周文王的先祖太王也好,如果大王能将此心推广开来,使国中内无怨女,外无旷男,好又怎么会影响您施行仁政呢?宣王又敷衍说:“寡 人有疾,寡人好货”,我还有毛病,我好财。孟子又说:好财货有什么不好?谁不喜欢财物,如周公的祖先公刘也是喜欢财货,他与百姓一起富国强兵,大王如能与 百姓同之,爱财与施行仁政有矛盾吗?宣王又说:“寡人直好世俗之乐”,我还爱听流行歌曲。
孟子说:听何种歌曲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大王要独乐乐还是与人乐 乐。是少乐乐,还是众乐乐。如能与民同乐,听歌又有什么不好呢?齐宣王被堵得走投无路,孟子正是在引导他走上仁政之路。
孟子被推崇为“亚圣”,其 书被列入儒门《十三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升格过程。在汉代,《孟子》与《论语》虽然同为子书,但实际地位却大相径庭。《论语》是儒家六艺的基础课,地位 在经、子之间,而《孟子》则属于普通的子书。在《汉书?艺文志》的目录中,《论语》在六艺略,《孟子》在诸子略。汉文帝时《孟子》虽然一度被设置为博士, 但那是传记博士,汉武帝时即罢了。
唐文宗太和年间,国学石刻《十二经》,还是没有《孟子》。直到北宋仁宗嘉佑十二年(1061年)刻成的经书上,《孟子》才第一次被列入九经。
明洪武帝朱元璋认为孟子不应与孔子同享文庙之祭,下令撤掉孟子的牌位。到朱元璋晚年重新读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段文章时,不尽拍案呼好,又下令将孟子的牌位送回文庙。孟老夫子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实在是苦啊!孟子一共有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