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其人其书概述
孟子一共有几篇
  孟子是儒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圣人”孔子之后的“亚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讲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孟子不仅有许多“不忍人之心”,还有“说大人则藐之”的无畏气魄,孟子的言论为儒家创造了许多“闪光点”。2月11日下午,是国学大讲堂诸子百家的“孟子月”,我讲了一堂《孟子其人其书概述》,课后对原课件修改补充,发博以就教于各位老师。
  一、孟子的生平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关于孟子的详细材料留存很少,不仅我们见到的孟子画像是后人所作,就是孟子的出生年代,也是后人推算的,比较公认的生存年代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民间称其享年84岁,与享年73岁的孔子同为古代长寿之人。
  有考证说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因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
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司马迁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二、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比较儒家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有许多相同之处。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
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思想学说到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时,才被确立为百家之首,期间经历大约400多年时间。孟子从公元前289年去世,到南宋孝宗的1163年,期间经历了1452年。也就是说,孟子的学说从创建到被统治者承认,相对于孔子要晚1000多年。
  东汉经学家赵歧(约108-201)的《孟子注》是孟学史上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注释。其总序《孟子题辞》称:“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著书七篇……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士历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这是尊称孟子为亚圣”一词最早见之于文字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对孟子尤其尊重,其作《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西汉文学家杨雄(公元前53~公元18)在《法言吾子》篇中说:“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癖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170~217)在《中论智行第九》中说:“仲尼曰:‘末可与权。’孟轲曰:‘子莫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仲尼、孟轲,可谓达于权智之实者也。”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约公元465——520),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多次提到孟子。其《诸子第十七》说:“孟轲膺儒以磐折。”《奏启第二十三》说“孟轲讥墨,比诸禽兽。”《夸饰第三十七》说“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
  晋成康三年(公元337年),国子祭酒袁环与太常寺卿冯怀共同上书《请兴国学疏》,疏中第一次将“孔孟”并称。言:“孔子恂xún恂,道化洙泗;孟轲皇皇,诲诱无倦。是以仁义之声于今犹存,礼让之风千载末泯。”疏载《晋书》本传。他们的这一提法,得到了晋成帝的认可,但是未能实行。
  至唐代,孟子思想在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许多士大夫纷纷上疏,要求将《孟子》列为太
学里的一个学科。《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请恢复举孝廉的旧制。考试内容根据所通之经,提议《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唐末,皮日休又上疏请立孟子为学科。疏中说:“夫孟子之文,粲若经传。天惜其道,不烬于秦”。请求:“去庄列之书,以孟子为主。”但至终唐,《孟子》书仍未列为学科。
  孟子地位的确立,是自中唐的韩愈(768~824)开始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韩愈认为孟子是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的继承人。他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扎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不仪把孟子媲美孔子,而且认为自他之后,道统的传承就中断了。其在《读荀》一文中说:“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者,孟氏而已。”并认为:“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他称赞孟子“功不在禹下”。
  宋代大力推荐孟子的首推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1021年-1086年)。他早年即立志直追孔孟,以“孟、韩之心为心”,以重振儒学为己任,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的目标。他“素喜
孟子”,不仅作《孟子》注解,还有许多诗文赞扬孟子。以孟子作为千古知己和白己人生的榜样。他早年也极力效仿孟子,为人为文皆是如此,言“孔孟如日月”,将孟子的地位提得很高,经他提议,宋神宗“於是改法,罢诗赋、贴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这是最早把《孟子》升格为“兼经”,列为学科,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改变了隋唐尤其是唐朝注重测试诗赋的做法。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3)提出“孔子之后,唯孟子知道”,孙复(992-1057年)、石介(1005-1045)、范仲淹(989-1052)等也都对孟子予推崇备至。理学家程颢hào(1032年-1085年)程颐(1033-1107)说:“学者须先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其它经则省力也。”(《近思录》)程甚至认为,《论语》和《孟子》学好了,其它经也可以不学,可见《孟子》的地位之高。
  北宋文学家苏辙(1039-1112)的一大历史贡献是对孟子养气说加以发挥,他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越问豪俟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上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对孟子备加推崇,认为系孔子谪传,甚至公开声明,白孟子后,真孔学便失传了,认为孟子直承孔子的道统。他把《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其所作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以后历代王朝钦定的必读经典。科举考试便以他的解释作为立沦的根据。南宋光宗时期,将《孟子》列入经部,从而完成了“十三经”的规模,明代正式定名为《十三经》,《孟子》一书在中国典籍中的地位从此确定。
  对孟子立专庙祭祀、追封爵位是从宋代开始。宋景祜五年(1038年),孔子嫡裔孔道辅守兖州时,存四基山孟子墓前建孟子庙。宋元丰六年(1083年)一月,神宗从吏部尚书曾孝宽所请,封孟子为邹国公。宋元佑元年(1086年)宋哲宗下诏规定,孟子塑像冠服为冕九旒,衣九章。宋政和五年(1115年),追封孟子弟子乐正克为利国侯,配享孟子庙庭,同年追封孟子弟子公孙丑等十七人为伯爵,分别从祀孟子两庑。元延佑三年(1316年)追封孟子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乾隆三年(1738年)任孟母封号上再加“端范”二字,称“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明未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写了一个小册子《俟sì解》,谈到了孔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的区别。他说: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性者天道,习者人道。《鲁论》二十篇皆言习,故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