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剧本之于戏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对象和目的的影响,戏剧文学有着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戏剧的语言中。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戏剧语言主要呈现出视听性、动作性、个体性、通俗性、艺术性和富于潜台词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戏剧的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本文立足于等效原则视角,探讨戏剧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戏剧 语言 翻译
一、引言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内涵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戏剧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广义的戏剧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文学上所讲的戏剧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更准确的讲,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学剧本。
Susan Bassnett在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依旧身陷迷宫:对戏剧与翻译的进一步思考》)一文中将文学剧本的阅读方式分为七类:1,将剧本纯粹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2,观众对剧本的阅读;3,导演对剧本的阅读;4,演员对剧本的阅读;5,舞美对剧本的阅读;6,其他任何参与演出的人员对剧本的阅读;7,用于排练的剧本的阅读。可见,文学剧本价值的体现不一定需要借助于表演,它也可以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供读者阅读。因此,戏剧本身就存在双重性,即可读性和可表演性。戏剧文学的这双重性使戏剧翻译成为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因为译者不仅要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要弄清楚语言符号和其它戏剧符号之间的关系。在翻译剧本时,译者还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调整翻译的策略。单纯作为文学作品的剧本和作为舞台演出蓝本的剧本在翻译时是有所区别的。本文仅讨论作为舞台演出蓝本的剧本的翻译原则。
二、戏剧的特点
剧本的特点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而剧本是戏剧得以表现的基础。戏剧文学融合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文体特点,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戏剧文学要求有集
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而这些情节和冲突主要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戏剧的语言包括两个部分:人物的台词和作者的舞台指示。二者当中,以人物的台词为主。本文一下所提到的“语言”均指人物的台词。
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戏剧语言受时空限制,戏剧的语言对于观众而言,是了解剧情发展和主人公情感纠葛的线索。因此,戏剧的语言要合乎人物的思想性格,符合特定人物的行动目的,还要兼顾剧情的发展。戏剧语言呈现出以下特点。
1、视听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戏剧观众既可以看见舞台上人物的表演,又能听到演员的声音。但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多情况下,观众在观看戏剧时,听觉的成分大于视觉。因此,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是戏剧语言非常重要的因素。
2、动作性
在一部戏剧中,对白非常重要,但是说话并不是人物表现自己的唯一途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也是人物表达自己的重要手段。所谓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指戏剧的语言能够同演出
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和动作反应,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戏剧要求在有限的舞台演出时间内迅速的展开人物的行动,并使之发生尖锐的冲突,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这就要求戏剧语言服从戏剧行动,具备动作特征。简言之,戏剧语言不只是表达思想的静止而又刻板的念白,而且是能鲜明地表达人物外部动作和内心动作的语言。一个剧本的语言只有蕴含丰富的动作性,才能为演员的表演提供足够的表现空间,演员可以凭借这些语言,揣摩角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 3、个体性
戏剧文学中,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要素。虽然在舞台演出时,演员可以通过表情、动作等非语言途径表达自己,但是仅就剧本而言,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却不能描写得太过细致,了解人物的唯一途径只有台词。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应该有各自独特的语音、语调和习惯用语,这些语言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人物的性格、年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身份地位等。个性鲜明的语言才能让观众直观地认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4、通俗性
戏剧既然是一种表演,那么就必须迎合观众的期待与需求。因此,戏剧语言首先应该是观众能听得懂的。演员的对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不可能每句对白都留给观众分析和思考的时间。同时,戏剧是一种大众艺术面对的是各个层次的观众,因此戏剧语言的通俗性显得尤为重要。
5、文学性
戏剧语言的诗意性并不与其通俗性相矛盾。戏剧既然是一种文学形式,就必然存在文学性。戏剧语言的文学性是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通俗易懂、浅显明了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经得起欣赏咀嚼的。这一点并不代表戏剧的语言就是晦涩难懂的文学体,文学性应该渗透在通俗的语言中,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深远的意境。这样才能让通俗的语言富于内涵,让观众回味无穷。
6、富于潜台词
词典上对于“潜台词”的解释是“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戏剧语言的潜台词是文学语言含蓄性的独特体现。潜台词背后有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
言,是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真实的内心表现。潜台词准确地传达着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真正的话语目的,从而引发某种深层的心理交锋,形成剧本的戏剧性。
三、戏剧的翻译
1.等效翻译原则
翻译学家Eugene A. Nida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指在目的语中用最接近的自然对等的语言对源语信息进行再创造――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这里讲的“对等”就是指功能上的对等。另一位翻译家金堤,认同功能对等理论的独特视角,但是他认为,功能对等理论不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在功能对等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等效翻译理论。“等效翻译理论是指目的语文本对目标受体的影响应与源语文本对源于受体地影响基本相同。”(金,2000:24)就戏剧翻译而言,优秀的译作应该能使目的语观众或读者得到与源语观众或读者相同的艺术体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