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史》名词解释+简单分析题,果断自拟!!再次提醒,偷看慎重~~
来源:吴涛W-one的日志
一、名词解释:
01、文明新戏:
也称“新剧”、“文明戏”,又有“中国早期话剧”、“中国近代话剧”等叫法,一般指发端于戊戌变法、兴盛于辛亥革命、衰落于“五四”前夕的中国话剧早期形态。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嬗变的重要环节。主要社团有春柳社、进化团、新民社、民鸣社等。
02、爱美的戏剧:
简称“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演剧。“爱美的”系英语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1921年,汪优游、陈大悲等人针对文明戏商业化弊病,提倡非营业性演剧。爱美的戏剧运动首先在北京、上海高等学校兴起,引起社会热烈反响。爱美剧是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后因其业余性影响艺术质量的提高而衰落。
03、民众戏剧社:
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1921年1月在上海成立。5月,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它的主要功绩一是介绍欧洲近代写实的社会剧和戏剧理论,二是继承和发扬《新青年》的革命精神,对旧剧特别是对“假新戏”即堕落了的文明新戏展开批判。
04、《获虎之夜》:
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剧之一,写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富裕猎户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穷苦流浪儿黄大傻的恋情,黄达傻愤而自戕,表现了爱情自由与家长专制的矛盾的不可调和,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05、《雷雨》:
四幕话剧,曹禺作,以20年代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鲁家住房),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纠葛深入进去,描写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罪恶和悲剧,透露出整个黑暗社会必然崩溃的信息。
06、孤岛戏剧运动:
指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留沪剧人到未被日军占领、时人称为“孤岛”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继续开展的抗战戏剧运动。主要有上海剧艺社的“大剧场活动”、上海业余戏剧交谊社的“小剧场活动”。1941
年12月珍珠港事变发生,上海全部沦陷,孤岛戏剧运动便告结束。
07、《屈原》:
五幕史剧,郭沫若作于1942年。写爱国诗人屈原与楚怀王及南后等无耻的卖国行径进行斗争的事迹,热情歌颂屈原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以历史事实反映皖南事变后的现实斗争,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反共、迫害抗日志士的政治阴谋和卖国行径。
08、《上海屋檐下》:
三幕话剧,夏衍作,展示的是上海一幢普通弄堂房子的横断面,通过五户人家灰而痛苦的平庸生活,反映了上海这个畸形社会中的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出一个即将来临的伟大时代。
09、“第四种剧本”:
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的主要特征,一是题材的拓展,除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于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感情生活等等;二是突破当时话剧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套子,代之以对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三是主题大多表现人民内部矛盾。代表作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
箫横吹》等。
剧本的特点10、第四堵墙:
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
11、“京味话剧”:
指老舍戏剧的后继者们在《茶馆》、《龙须沟》等剧作的影响下而创作的那些用经过提炼的普通北京话描写北京城和北京人,具有浓郁的北京情调、风味、文化意蕴与精神等“北京味儿”的话剧作品,如苏叔阳的《左邻右舍》、李龙云的《小井胡同》、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
12、《狗儿爷涅槃》:
无场次悲喜剧,刘锦云作。(1)通过狗儿爷这样一个饱经忧患的雇农几十年艰难坎坷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幻灭的历程,在深刻反映了中国老一辈农民酷爱土地、幻想发家致富的强烈而朴实的愿望的同时,也揭露、鞭挞了“左”倾错误对农民的损害。(2)剧作以意识流与倒叙交叉互用的方法构置情节,巧妙地运用了独白、旁白、幻觉、象征、时间错位、间离效果等手段展示人物的深层心理。(1)
二、田汉剧作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第一,他审美地把握现实生活时,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的戏剧作品的美学形式,具有一种“超写实”的特征,从而形成了“诗”与“剧”的统一。
第二,与诗化和“超写实”的倾向相联系,田汉的剧作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第三,在剧情构思上追求浪漫主义的传奇性。
第四,剧作的结构和语言符合他整体剧作“超写实”的诗化倾向和浪漫主义传奇彩。
三、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主题
贯穿整个现代戏剧史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在这一时期有其特殊的表现形态,即在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指导下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2)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爱情问题、妇女问题等,引起剧作家的普遍关注。各种流派、各种思想层次的剧作家在反帝反封建上取得了共同点。(2)
以爱情自由、妇女解放为主题的剧本,在本时期数量最多,影响最大。(2)
剧作家从不同的角度触及这一主题。首先是通过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问题,表现个性解放的要求和民主思想的觉醒。(2)《终身大事》《泼妇》《兵变》等剧的主人公都以离家出走的行动,表现了“五四”时期新青年反抗封建束缚、追求人格独立的共同心情。除了“出走”戏,一批取材于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古典文学作品的剧本,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获虎之夜》从青年的爱情悲剧中挖掘出封建门第观念的罪恶;《一只马蜂》在青年的爱情喜剧中寄托着对封建包办婚姻和社会习惯势力的嘲弄。郭沫若的《卓文君》和《王昭君》,赋予历史人物以“五四”时代精神,把她们写成“不从父”、“不从君”的叛逆女性。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为《水浒传》里的“淫妇”形象翻案,借以鼓吹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2)
本时期的剧作,还从其它许多方面触及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弊病。(2)
如《幽兰女士》《青春底悲哀》《打出幽灵塔》等剧,把爱情遭遇与官僚豪绅的家庭矛盾及伦理道德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及其虚伪的道德。《好儿子》《冷饭》等剧则从小市民的家庭矛盾中,揭示出金钱势力给小人物带来的苦难。《赵阎王》《虎去狼来》《苏州夜话》等,直接控诉了军阀战争的罪恶。(2)
在军阀、官僚、买办的压迫下,下层人民的苦难,觉醒和反抗,也在20年代的话剧创作中得到了反映。
《人力车夫》《车夫之家》《农民的悲哀》等描写了城乡劳动者的非人生活。《名优之死》表现了正直艺人所受腐朽社会的摧残。《压迫》描绘了知识青年所受到的有产阶级的压迫。随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一批反映工人斗争的剧本,如《社会福音》《午饭之前》《工人》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田汉的《南归》等剧反映了进步青年的苦闷、徬徨和新的追求。(2)
反帝爱国的主题占有突出的地位。(2)
《新村正》《棠棣之花》《人道之贼》等剧,带有强烈的反帝倾向。《山河泪》通过朝鲜民族的亡国之痛,《一片爱国心》通过一个家庭的矛盾纠葛,都突出表现了爱国反帝的主题。1927年,郑伯奇创作《抗争》一剧,正面描写了热血青年与企图侮辱中国妇女的帝国主义士兵的英勇搏斗。
四、进化团剧作的特点
进化团的剧目以讽刺喜剧和闹剧居多。剧情的编排习惯采取主线一贯到底的“开放式”结构,场次多,其中还有过场戏、幕外戏。惯用幕表制、即兴表演,角常以性格分“派”——一种与戏曲的行当十分相似的角类型化做法。许多戏里掺杂着化装讲演的成分。
五、春柳剧的特点
春柳剧目以悲剧题材为主,不仅剧本有许多是从日本新派剧改编而来,演出风格上也深受新派剧的影
响,采用分幕制,不用幕外戏,没有“言论派”做法。
六、左翼戏剧运动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它发扬了“五四”以来话剧的启蒙精神和战斗传统,自觉地使戏剧战线成为革命总战线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提出戏剧面向工农与艺术大众化,为左翼戏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2.
5)
②它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冲破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显示了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队伍力量的壮大;它造就了一批戏剧新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与艺术水平的革命戏剧队伍,这些人材成为以后抗战时期乃至全国解放后戏剧战线的基本骨干,为我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5)
七、左翼戏剧运动在探索中由于缺少经验,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幼稚之处:
①“剧联”活动正处在党内李立三、王明“左”倾路线统治时期,这使它带有明显的“左”倾倾向。“剧联”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理解是幼稚的、片面的。他们要求戏剧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忽视了以自由、民主为核心价值的“五四”启蒙精神,也忽视了艺术的特殊规律,直接导致创作中普遍的概念化、公式化倾向。(2.5)
②“剧联”还存在关门主义的倾向,忽视了中国现阶段文学运动的基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和建立更广泛的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的必要性。(2.5)
八、中国话剧艺术进入了成熟期的主要表现
(一)、一支由左翼剧作家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剧作家汇聚而成的优秀的戏剧创作队伍已初步形成。
他们创作了一批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代表性与历史影响的优秀剧作,多种不同倾向的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已经成熟,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显示出戏剧艺术的丰富多彩。
(二)、导演、表演艺术水平显著提高。
唐槐秋于1933年组织的中国旅行剧团是“五四”以后第一个职业话剧团,在提高话剧表演艺术与扩大话剧在全国的影响方面,对我国现代戏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理论探讨与介绍出现了新的势头。
九、30年代,取得重大发展的戏剧文学的主要历史特点
(一)、阶级与阶级斗争意识的强化。
左翼剧作致力于反映工人阶级和农民众的反抗与出路,使戏剧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更为密切,突出了戏剧文学的革命战斗精神。冯乃超等创作的独幕剧《阿珍》,歌颂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精神,是“无产阶级戏剧”口号提出后第一部“红”剧作。田汉创作了《年夜饭》、《梅雨》、《顾正红之死》、《一九三二的月光曲》等一系列描写工人运动的剧作。洪深创作的《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合称《农村三部曲》),是“五四”以来戏剧史上首次较全面地反映农村斗争、农民情绪、农村各阶层变迁的作品,话剧舞台上首次出现了一系列当代农民形象。
(二)、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观念的进一步加强。
著名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合称“好一计鞭子”,以灵活的戏剧演出形式有力地激发起众的抗日救亡热情,曾经演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产生了巨大影响。1936年,“国防剧作”如雨后春笋。尤兢(于伶)接连发表《回声》、《撤退,赵家庄》、《在关内过年》、《夜光杯》、《浮尸》和《汉奸的子孙》(与洪深合作)等剧作。
(三)、“五四”启蒙精神的发扬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化。
30年代,左翼作家由人道主义发展为阶级论,在剧作中鼓吹阶级斗争。而作为“五四”启蒙文学之基本精神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则为那些具有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的作家继续发展着,并在本时期创作中不断深化。
(四)、戏剧文学创作的艺术意识的觉醒。
20年代戏剧创作以探讨社会问题为主,30年代初期左翼革命戏剧注重阶级斗争的表现,至30年代中期,剧作家普遍意识到戏剧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戏剧创作的艺术意识的觉醒,使戏剧创作的艺术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话剧作为外来的新兴文学样式在本时期臻于成熟。
十、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第一,他的戏剧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与黑暗社会,成为“五四”新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第二,曹禺戏剧发展了我国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
曹禺塑造了蘩漪、陈白露、愫方等悲剧女性,刻画了鲁侍萍和周萍、曾文清等优秀的艺术典型,为现代戏剧的人物画廊贡献出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悲剧形象。曹禺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悲剧冲突,描写平凡生活中受压迫与摧残、遭压抑与扭曲的悲剧人物,反映出悲剧的丰富深刻社会意义。
第三,曹禺戏剧的高度艺术成就对我国新兴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四”以来这一新生文学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