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平衡报道
作者:李叶青 厉敏
来源:《新闻传播》2020年第09期
        【摘要】平衡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也是新闻报道中应该遵守的操作守则。新媒体环境下,要注意内容平衡、观点平衡、载体平衡,以体现媒体公正客观的立场,更好地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内容;倾向性;媒体融合
肖战227事件怎么回事
        【作者简介】李叶青,日照日报社编委、新闻出版中心主任、融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厉敏,日照日报社融媒体中心编辑。
        平衡报道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全面地陈列新闻事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突出报道主要意见和观点,同时要保证多元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完整呈现。
        平衡报道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更是内容、姿态、不同层面和不同分类的理解。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应当为实现平衡报道做出努力,如此才有利于体现媒体公正客观的立场,避免
报道的不良倾向性,使媒体更好地担负起社会责任。
        一、平衡内容,呈现受众感兴趣的信息
        中国媒体的属性,决定了长久以来,媒体浓厚的“官方彩”——作为“党的喉舌”,我国媒体在传达党的声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内容选择上,也更习惯于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信息能不能发布、什么时间发布、怎样发布都取决于政府,媒体从政府那里获取信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过滤和选择,引导和左右受众的观点和思想,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但是,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人民众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呼声和需求迫在眉睫。可是,有些媒体却驻足不前,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利益体的不同诉求和看法的反映视而不见,“一个腔调”的新闻占据媒体,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误导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情况有了改变——“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有照相机”,“受众”的地位和角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技术的发达也带来了海量的及时、丰富、多
样的信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地选择内容进行浏览,从被动地接受传媒的报道,变为主动地选择和控制媒体传递的信息——这倒逼媒体正视受众的需求,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分析事件,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的不同呼声及需求,力求为受众提供全面、迅速、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