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天津市及下辖各区经济财政实⼒与债务研究(2020)
经济实⼒:天津市是我国四⼤直辖市之⼀,经济实⼒较强,⼈均地区⽣产总值较⾼,⼯业基础较为雄厚,体系门类齐全,经济发展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驱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天津)⾃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实施下,天津市仍处于发展的重要历史窗⼝期。但近年来,受做实经济数据、⼯业经济低位运⾏等因素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速下降⾄较低⽔平,全国排名持续靠后,2019年全市地区⽣产总值为1.41万亿元,同⽐增长4.8%,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各省级⾏政区倒数第三位。近年来,天津市外来⼈⼝流⼊增速明显放缓,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情况同⽐下滑。同期,区域内⾦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持续超过存款余额,且差额扩⼤,资⾦⾯承压。整体看,中短期内天津市经济发展仍⾯临挑战。
从下辖区域看,天津市下辖各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其中滨海新区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持,经济总量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环城四区⼯业基础较好,各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均衡,在全市排名均相对靠前;中⼼城区发展已较为成熟,偏远郊区发展起步较晚,两⼤板块内各区经济总量分化均较⼤,其中中⼼城区中河西区、和平区和南开区,偏远郊区中武清区、静海区和宝坻区经济实⼒相对较强,剩余的河北区、河东区、南开区、宁河区和蓟州区经济实⼒较弱。或受夯实经济数据影响,近年来,天津市下辖区域经济数据披露情况不佳,2019年部分区域统计公报未披露,已披露的区域经济总量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中⼼城区下降幅度相对较⼩,环城四区和偏远郊区下降幅度较⼤。近年来,天津市下
辖各区经济增长普遍承压,2019年半数以上下辖区经济增速回升,但⼤部分下辖区经济增速仍处低位,仍低于全国⽔平。
财政实⼒:天津市财政收⼊主要来源于⼀般公共预算收⼊,政府性基⾦预算收⼊对全市财⼒形成重要贡献,其中市级财⼒约占全市的三分之⼀。近年来,天津市税收收⼊增长乏⼒,地⽅财⼒增长对基⾦收⼊和市级国有企业股权转让等形成的⾮税收⼊依赖度⾼,其中基⾦收⼊波动较⼤,⾮税收⼊增长持续性较差,2017-2018年全市财政收⼊合计[1]持续下降。2019年,全市⼀般公共预算收⼊2410.41亿元,同⽐增长14.4%,主要系市级国有企业股权转让和罚没收⼊增加带动⾮税收⼊增长所致;同年,全市基⾦收⼊1430.80亿元,同⽐增长23.3%,加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付收⼊,全市财政收⼊合计4375.31亿元,同⽐增长14.6%,增速由负转正。近年来,全市刚性⽀出[2]持续增长,城乡社区⽀出扩张较快,财政收⽀平衡压⼒不断加⼤,2019年全市财政⽀出合计[3]5832.00亿元,同⽐增长22.6%,财政收⼊合计仅能覆盖75%左右的财政⽀出,收⽀缺⼝对债务收⼊、上年结余等的依赖度较⾼。2020年前三季度,天津市税收及⾮税收⼊均⼤幅下滑,基⾦收⼊随房地产销售情况下降⽽明显下滑,财政⾃给率⼤幅下降。整体看,中短期内,天津市进⼀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防范化解重⼤风险、促进经济向好发展的空间预计有限。
近年来,天津市⼤部分下辖区⼀般公共预算收⼊总体下降,区域财政收⼊增长主要依赖基⾦收⼊和上级补助收
⼊,2017-2019年天津市⼟地成交主要集中于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和偏远郊区⼟地出让⾦规模亦较⼤,上级补助收⼊对滨海新区倾斜较多。同期,⼤部分下辖区财政⽀出规模扩张,使得财政收⽀差额普遍扩⼤。分区域看,与经济实⼒相匹配,滨海新区财政实⼒居于市内⾸位,近年来得益于基⾦收⼊和补助收⼊增加,财政收⼊合计⼤幅增长,2019年财政收⼊合计1011.76亿元,对财政⽀出合计的覆盖率维持85%左右,处于相对较⾼⽔平;中⼼城区基⾦收⼊上缴市级财政,区域财政收⼊主要受经济实⼒影响有分化,2019年各区财政收⼊合计处于40亿元⾄120亿元之间,其中河北区、河东区和红桥区财政收⽀平衡压⼒较⼤,2019年财政收⼊合计对财政⽀出合计的覆盖率均⼩于65%;环城四区区域财⼒对基⾦收⼊依赖度较⾼,2019年各区财政收⼊合计处于150亿元⾄270亿元之间,其中北⾠区和津南区财政收⼊合计对财政⽀出合计的覆盖程度较低,2019年覆盖率均⼩于70%;偏远郊区财政收⼊分化较⼤,其中武清区和宝坻区成交⼟地出让⾦规模相对较⼤,基⾦收⼊对区域财⼒贡献较⼤,2019年财政收⼊合计分别为303.50亿元和206.04亿元,其余三区财政收⼊合计处于85亿元⾄130亿元之间,2019年除宁河区财政收⼊合计对财政⽀出合计的覆盖程度较低外,其余区域财政收⽀平衡情况尚可。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出让集中于滨海新区和中⼼城区,环城四区和偏远郊区成交⼟地出让⾦降幅明显,预计对相关区域财政收⽀平衡增加较⼤压⼒。
债务状况:天津市地⽅政府债务余额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但近年来政府债务规模增长较快,2019年末政府债务余额4959.30亿元,同⽐增长21.6%,政府债务余额是其2019年全市财政收⼊合计的1.13倍,
政府债务上升⾄较重⽔平。同时,全市存续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总体增长,2020年9⽉末为1.48万亿元,远超政府债务余额,叠压近⼏年发⽣的债务危机事件对全市城投债发⾏造成的不利影响,区域内城投企业债务偿付压⼒普遍较重。近年来,天津市城投企业债券发⾏期限明显短期化,同时债券发⾏利率上⾏,除市级和滨海新区⾼评级城投企业债券发⾏情况相对较好外,其余下辖区域城投企业债券发⾏情况较差。
⽬前,天津市发债城投企业集中于市级和滨海新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占全市的80%左右,市级和滨海新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偿付压⼒重,2020年9⽉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4]分别为0.69万亿元和0.49万亿元,分别是其2019年财政收⼊合计的4.66倍和4.80倍,但上述区域城投企业再融资情况在天津市内相对较好,能对即期债务偿付提供⼀定⽀持。中⼼城区⽆公开发债平台,债务压⼒体现为政府债务偿付压⼒,其中经济财政实⼒较弱的河北区、河东区和红桥区政府债务压⼒较重,其余三个中⼼区域政府债务压⼒相对可控。环城四区和偏远郊区城投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积累的带息债务余额合计已超过其政府债务余额的2倍,其中东丽区、蓟州区2020年9⽉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分别为702.81亿元和373.38亿元,分别是其2019年财政收⼊合计的4.06倍和3.88倍,偿付压⼒最重;北⾠区、津南区、武清区、宝坻区和宁河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偿付压⼒次之,亦处于较重⽔平,2020年9⽉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分别为245.22亿元、401.76亿元、561.62亿元、250.72亿元和152.87亿元,是其2019年财政收⼊合计的1.2倍⾄1.9倍之间;西青区和静海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尚可,2020年9⽉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均⼩于其2019年财政收⼊合计;上述区域中,北⾠区
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尚可,2020年9⽉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均⼩于其2019年财政收⼊合计;上述区域中,北⾠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中债券余额占⽐超⼀半,偿付弹性相对较⼩,与短期带息债务规模相⽐,2020年9⽉末东丽区和蓟州区城投企业账⾯货币资⾦规模相对偏⼩,⾯临的即期偿债压⼒⼤,此外叠加2020年以来成交⼟地出让⾦整体下滑,以及城投企业债券发⾏情况较差,后续环城四区和偏远郊区的债务周转压⼒预计进⼀步上升。
⼀、天津市经济与财政实⼒分析
(⼀)天津市经济实⼒分析
天津市是我国四⼤直辖市之⼀,经济实⼒较强,⼈均地区⽣产总值较⾼,⼯业基础较为雄厚,体系门类齐全,经济发展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驱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天津)⾃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实施下,天津市仍处于发展的重要历史窗⼝期。但近年来,受做实经济数据、⼯业经济低位运⾏等因素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速下降⾄较低⽔平,全国排名持续靠后,2019年全市地区⽣产总值为1.41万亿元,同⽐增长4.8%,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各省级⾏政区倒数第三位。近年来,天津市外来⼈⼝流⼊增速明显放缓,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情况同⽐下滑。同期,区域内⾦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持续超过存款余额,且差额扩⼤,资⾦⾯承压。整体看,中短期内天津市经济发展仍⾯临挑战。我国的四个直辖市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是我国四⼤直辖市之⼀,是重要的⼯业城市和北⽅最⼤的沿海开放城市,拥有我国最⼤的⼈⼯港天津港,海岸线长153千⽶,对内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治区,对外⾯向东北亚。中国(天津)⾃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重要的⾃贸区,已于2015年4⽉正式挂牌。凭借区位、港⼝航运和⾃贸区优势,天津市在“⼀带⼀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天津市主动服务北京⾮⾸都功能疏
解,2019年,国家会展中⼼、中国核⼯业⼤学等开⼯建设,中国电信京津冀数据中⼼、中车⾦融租赁、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天津中⼼等⼀批项⽬引进落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达到1443家,中关村智能制造科创中⼼项⽬投⼊运营,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15个承接项⽬加快施⼯;全年京冀企业来津投资到位资⾦1470.67亿元,占全市实际利⽤内资的51.0%,占⽐较上年提⾼4.6个百分点。
天津市综合经济实⼒较强,近年来不断夯实经济数据。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统计公报”),2017-2018年,天津市地区⽣产总值分别为1.86万亿元和1.88万亿元,同⽐均增长3.6%,全国排名持续垫
底,2017年以来全市经济增速下降⾄较低⽔平。按照国家统计局统⼀部署,依据天津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
果,2020年初天津市统计局发布公告,修订2018年全市地区⽣产总值为1.34万亿元,同⽐增长3.4%。根据统计公
报,2019年天津市地区⽣产总值为1.41万亿元,同⽐增长4.8%,增速同⽐有所回升,但仍处于较低⽔平,经济增速仅⾼于⿊龙江省和吉林省,位列全国各省级⾏政区倒数第三位,低于全国经济增速1.3个百分点。2019年,天津市第⼀产业增加值为185.23亿元,同⽐增长0.2%;第⼆产业增加值为4969.18亿元,同⽐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949.87亿元,同⽐增长5.9%;同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35.2:63.5。⽬前,天津市第⼆产业低速增长,经济发展对第三产业依赖度较⾼。
受益于优质的公共资源,天津市⼈⼝吸引⼒相对较强,但近年来随经济增速下⾏,就业吸引⼒下降,⼈⼝流⼊增速明显放缓,2017年全市常住⼈⼝⾸次下降,2018年以来得益于“海河英才”⾏动计划[5],常住⼈⼝有所回升。截⾄2019年末,天津市常住⼈⼝1561.83万⼈,“海河英才”⾏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才24.8万⼈,全市常住⼈⼝较上年末增加2.23万⼈,增量较上年下降0.50万⼈;当年末,全市外来⼈⼝499.01万⼈,占⽐32.0%,常住⼈⼝城镇化率83.48%,较上年末提升0.33个百分点。2019年,天津市⼈均地区⽣产总值为9.04万元,位列各省级⾏政区域第七位,次于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和⼴东省。⽬前,天津市⼈⼝结构中,劳动⼈⼝占⽐仍较⾼且整体素质优良,可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定⽀撑。2018年末,全市常住⼈⼝中15-64岁⼈⼝1230.75万⼈,占⽐78.91%,2019年末全市⼈⼝构成情况未获取。
作为京津唐⼯业基地内的省市之⼀,天津市⼯业基础较好,体系门类齐全,主要优势产业包括冶⾦业、轻纺⼯业、机械装备业、电⼦信息业、⽯油化⼯业、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物医药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等。2017年,天津市⼯业经济增速明显下降,规模以上⼯业增加值同⽐增长2.3%,增速同⽐下降6.1个百分点⾄低⽔平,主要系⽯油和天然⽓开采业、农副⾷品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有⾊⾦属冶炼和压延加⼯业、汽车制造业、电⽓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业增加值增速⼤幅下降⾄负增长所致。2018年,全市⼯业经济仍呈低速增长,规模以上⼯业增加值同⽐增长2.4%,增速基本与上年持平。2019年,天津市⼯业经济增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的带动下较上年有所回升,全年规模以上⼯业增加值同⽐增长3.4%,增速较上年回升1.0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增长3.8%,快于全市规上⼯业增加值增速0.4个百分点,当年受采矿业,制造业,⽯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业增长乏⼒等因素影响,⼯业经济增速仍处于较低⽔平。
近年来,天津市第三产业增速总体放缓,但仍保持相对较⾼⽔平。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同⽐下降4.0个百分
近年来,天津市第三产业增速总体放缓,但仍保持相对较⾼⽔平。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同⽐下降4.0个百分点⾄6.0%,2018年该增速进⼀步下降⾄5.9%,2019年该增速与2018年持平。2019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同⽐增长2.2%,增速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同⽐增长10.0%,保持两位数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增长6.8%,全年货运量5694
0.61万吨,同⽐增长6.3%。2019年末,天津市⾦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1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08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3.6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20万亿元。整体看,全市⾦融机构贷款规模增长较快,本外币贷款余额已连续三年超过存款余额,且差额扩⼤,区域资⾦⾯持续承压。
从经济发展动⼒看,固定资产投资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消费对全市经济发展形成重要贡献,近年来全市净出⼝持续逆差。2017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1.13万亿元,同⽐增长0.5%,增速偏低。2018-2019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分别下降5.6%和增长13.9%。2019年,分领域看,全市⼯业投资同⽐增长
17.9%,基础设施投资同⽐增长13.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增长12.5%,各领域投资增速均较⾼。2019年,全市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增长8.9%;限额以上商品中,⽇⽤品类零售额同⽐增长9.7%,家⽤电器和⾳像器材类零售额同⽐增长15.6%,智能⼿机零售额同⽐增长15.1%。同年,全市外贸进出⼝总额为0.73万亿元,同⽐下降9.1%;其中,进⼝总额0.43万亿元,同⽐下降11.2%;出⼝总额0.30万亿元,同⽐下降5.9%,全市进出⼝均同⽐下降,且仍呈现持续逆差。
房地产市场⽅⾯,继2016年9⽉推出“津七条”、施⾏区域性住房限购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后,2017年天津市⼜推出了⼀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楼市政策的趋紧使得全市房地产市场成交量骤降。2018年以来,
受益于“海河英才”⾏动计划,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逐步回升。但2020年前三季度,随“海河英才”计划引⼊⼈才效应递减,以及房地产政策收紧,全市房地产投资及销售情况明显回落。
2020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基建投资增速较⾼,固定资产投资⼩幅增长,⼯业经济增速仍较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消费情况同⽐下降,受上述等因素综合影响,全市经济增速为零,位列全国各省级⾏政区域倒数第6位,仍低于全国经济增速(0.7%)。同期,全市地区⽣产总值为1.01万亿元,同⽐增长0.0%,其中,第⼆、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353.82亿元和6612.71亿元,同⽐分别增长0.0%和0.1%;全市规模以上⼯业增加值同⽐增长0.1%,分三⼤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增长4.6%,制造业增加值同⽐下降1.3%,电⼒、热⼒、燃⽓及⽔⽣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下降1.7%。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增长1.3%,增速较低,分领域看,⼯业投资同⽐增长2.8%,基础设施投资同⽐增长19.2%,房地产开发投资同⽐下降6.1%;当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下降16.8%;外贸进出⼝总额为5453.78亿元,同⽐增长1.3%,增速由负转正,但仍呈贸易逆差,进出总额3197.85亿元,出⼝总额2255.93亿元。2015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标,其中天津市争取到2030年成为产业创新引领⾼地、航运贸易国际枢纽、⾦融创新核⼼引擎、改⾰开放领军者,建成经济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化更加繁荣、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的世界级城市。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天津)⾃由贸易试验区[6]总体⽅案,提出将⾃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贸易
⾃由、投资便利、⾼端产业集聚、⾦融服务完善、法制环境规范、监管⾼效便捷、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国际⼀流⾃由贸易园区。2018年11⽉,中央明确要求以北京市、天津市为中⼼引领京津冀城市发展,带动坏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在上述政策⽀持下,天津市仍处于发展的重要历史窗⼝期,仍需深化改⾰,推进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天津市财政实⼒分析
天津市财政收⼊主要来源于⼀般公共预算收⼊,政府性基⾦预算收⼊对全市财⼒形成重要贡献,其中市级财⼒约占全市的三分之⼀。近年来,天津市税收收⼊增长乏⼒,地⽅财⼒增长对基⾦收⼊和市级国有企业股权转让等形成的⾮税收⼊依赖度⾼,其中基⾦收⼊波动较⼤,⾮税收⼊增长持续性较差。2017-2018年,全市财政收⼊合计持续下降。2019年,主要得益于⾮税收⼊和基⾦收⼊增长,全市财政收⼊合计同⽐增长14.6%,增速由负转正。近年来,全市刚性⽀出持续增长,城乡社区⽀出扩张较快,财政收⽀平衡压⼒不断加⼤。2020年前三季度,天津市税收及⾮税收⼊均⼤幅下滑,基⾦收⼊随房地产销售情况下降⽽明显下滑,财政⾃给率⼤幅下降。整体看,中短期内,天津市进⼀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防范化解重⼤风险、促进经济向好发展的空间预计有限。
天津市财政收⼊主要来源于⼀般公共预算收⼊及其补助收⼊,但近年来占⽐有所下降,政府性基⾦预算收⼊对地⽅财⼒形成重要贡献。2017-2019年,天津市财政收⼊合计分别为4087.96亿元、3819.14
亿元和4375.31亿元,同⽐增速分别为-1.2%、-6.6%和14.6%,其中⼀般公共预算收⼊占⽐分别56.52%、55.15%和55.09%,⼀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占⽐分别为13.30%、14.40%和12.11%,近三年⼆者合计占⽐分别为69.82%、69.55%和67.20%;同期,政府性基⾦预算收⼊占⽐分别为30.08%、30.39%和32.70%,政府性基⾦预算中央转移⽀付收⼊规模偏⼩、近三年在财政收⼊合计中占⽐均不超过0.2%。2019年,天津市财政收⼊中,市级财政收⼊占⽐约三分之⼀,当年市级⼀般公共预算收⼊和政府性基⾦预算收⼊分别为1140.77亿元和418.86亿元,同⽐增速分别为31.9%和-7.4%,占全市⽐重分别为47.33%和29.27%。
近年来,天津市财⼒波动受⾮税收⼊及国有⼟地使⽤权出让收⼊影响较⼤。2017-2018年,受做实做优财政收⼊、减税
近年来,天津市财⼒波动受⾮税收⼊及国有⼟地使⽤权出让收⼊影响较⼤。2017-2018年,受做实做优财政收⼊、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天津市⾮税收⼊持续⼤幅下滑,同⽐分别减少400.88亿元和217.05亿元。2019年,天津市全⾯推进国有企业混改,7家市属企业成功实现集团层⾯混改,共吸引社会资本315.9亿元,当年转让部分国有企业政府持有股权,落实国家围填海遗留问题处罚征缴政策,国有资本经营收⼊、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收⼊和罚没收⼊⼤幅增加,带动⾮税收⼊同⽐增加294.71亿元,扭转了过去两年⾮税收⼊负增长的局⾯。基⾦收⼊⽅⾯,2017年全市国有⼟地使⽤权出让收⼊同⽐增加327.97亿元,2018年该收⼊同⽐下降221.41亿元,2019年同⽐增加375.60亿元。得益
于⾮税收⼊和国有⼟地使⽤权出让收⼊增长,2019年天津市财政收⼊合计同⽐增加556.17亿元,但受城乡社区⽀出增幅明显,当年财政收⽀缺⼝扩⼤,资⾦平衡对债务收⼊和上年结余的依赖度加深,近年来全市财政结余规模不断下降。
天津市单位地区⽣产总值形成税收能⼒相对较好,⼀般公共预算收⼊规模在全国排名中游,但近年来税收收⼊增长乏⼒。2017-2019年,天津市税收收⼊分别为1611.96亿元、1624.89亿元和1634.35亿元,同⽐增速分别为-0.8%、0.8%和0.6%。2019年,随⾮税收⼊增加,天津市⼀般公共预算收⼊规模在全国排名较上年回升3位⾄16位。同年,税收收⼊占⽐较上年下降9.34个百分点⾄67.80%,转为低于各省市平均⽔平5.25个百分点。当年,全市税收收⼊占地区⽣产总值的⽐重为11.59%,位列各省市第4位,处于较好⽔平。近年来,天津市持续获得⼀定规模上级补助收⼊,2017-2019年全市⼀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分别为543.69亿元、549.82亿元和529.96亿元,对财政收⼊形成重要补充。
⼟地出让⽅⾯,根据中指数据库,近年来天津市⼟地成交总价90%以上来⾃住宅⽤地。2017-2019年,全市住宅⽤地成交⾯积分别为688.37万平⽅⽶、847.28万平⽅⽶和1102.04万平⽅⽶,2017年住宅⽤地成交⾯积同⽐下降
16.19%,2018-2019年全市住宅⽤地成交⾯积同⽐分别增长23.08%和30.07%。同期,住宅⽤地成交均价总体下滑,分别为1.66万元/平⽅⽶、1.13万元/平⽅⽶和1.12万元/平⽅⽶。受上述等因素综合影响,
近三年天津市⼟地成交总价分别为1227.65亿元、1059.25亿元和1357.69亿元,2018年同⽐下降13.7%,主要系住宅⽤地成交均价明显回落所致。2019年,得益于住宅⽤地成交⾯积同⽐增长30.07%,住宅⽤地出让均价基本与上年持平,全市⼟地成交总价同⽐增长28.18%。2017-2019年,天津市政府性基⾦预算收⼊分别为1229.50亿元、1160.45亿元和1430.80亿元,受⼟地交易情况影响,呈现较⼤波动。
近年来,天津市财政⽀出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公共安全、⼀般公共服务、卫⽣健康等重点民⽣保障领域,以及城乡社区等⽅⾯。2017-2019年,全市刚性⽀出逐年增长,城乡社区⽀出扩张较快。同期,全市⼀般公共预算⽀出中刚性⽀出分别为1492.71亿元、1614.00亿元和1655.60亿元,2019年较2017年增加162.89亿元;⼀般公共预算和基⾦预算⽀出中城乡社区⽀出合计分别为2186.52亿元、2231.58亿元和2830.63亿元,2019年较2017年增加644.11亿元,增幅较⼤。近三年,全市财政⽀出合计分别为4573.66亿元、4755.84亿元和5832.00亿元,同⽐分别增长4.0%、4.0%和22.6%。
整体看,天津市税收收⼊增长乏⼒,地⽅财⼒受⾮税收⼊和国有⼟地使⽤权出让收⼊影响波动较⼤,随刚性⽀出和城乡社区⽀出增加,全市财政⽀出总体扩张较快,收⽀缺⼝不断扩⼤,财政⾃给率持续下降,财政结余逐年下滑。2017-2019年,天津市⼀般公共预算⾃给率分别为70.38%、67.87%和67.79%,基⾦预算⾃给率分别为95.23%、70.22%和62.86%,上年结余分别为408.15亿元、399.17
亿元和381.04亿元,均呈逐年下降态势。同期,全市⼀般债务和专项债务收⼊合计分别为507.00亿元、695.98亿元和904.00亿元,近三年增幅较⼤,为财政⽀出提供资⾦⽀持。
2020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完成⼀般公共预算收⼊1392.8亿元,同⽐下降15.3%;其中,税收收⼊1081.9亿元,同⽐下降12.7%;⾮税收⼊310.9亿元,同⽐下降23.3%。同期,全市⼀般公共预算⽀出为2170.2亿元,同⽐下降6.8%,⼀般公共预算⾃给率为64.18%,较2019年进⼀步下滑。根据中指数据库,2020年前三季度,天津市中⼼城区推地较多,住宅⽤地出让均价回升⾄1.29万元/平⽅⽶,但当期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住宅⽤地成交⾯积总体下滑,全市住宅⽤地成交⾯积同⽐下降46.47%,当期成交⼟地出让⾦737.31亿元,同⽐下降37.38%。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政府性基⾦预算收⼊为676.9亿元,同⽐下降36.8%,政府性基⾦预算⽀出为1449.0亿元,同⽐下降14.3%,政府性基⾦预算⾃给率为46.7%,⾃给程度⼤幅下降。整体看,2020年以来,全市财政收⼊⼤幅下降,收⽀平衡压⼒进⼀步加⼤。
⼆、下辖各区经济与财政实⼒分析
天津市现辖16个区,包括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区、武清区、宝坻区、滨海新区、宁河区、静海区和蓟州区。其中,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试验区,由原塘沽、汉沽和⼤港三区整合⽽成,现下
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和中新天津⽣态城五⼤经济功能区,是天津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前天津市已经形成滨海新区、中⼼城区、环城四区和偏远郊区四⼤板块。其中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形成了“东港⼝、西⾼新、南重化、北旅游、中服务”五⼤产业板块,经济总量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城区包括和平区、河西区(市政府所在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和红桥区,功能定位分别为“⾦融和平”、“商务河西”、“科技南开”、“⾦贸河东”、“创意河北”和“商贸红桥”,各区经济发展已较为成熟,⾮物质⽣产的服务性产业占⽐⾼,投资需求较⼩,经
“⾦贸河东”、“创意河北”和“商贸红桥”,各区经济发展已较为成熟,⾮物质⽣产的服务性产业占⽐⾼,投资需求较⼩,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相对较强,但经济总量分化较⼤;环城四区包括西青区、东丽区、北⾠区和津南区,受益于积极承接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功能外溢,⼤⼒发展新兴⼯业产业,各区经济总量相对均衡,均处于全市处于中上游⽔平;偏远郊区包括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宁河区和蓟州区,发展起步较晚,板块内经济总量分化较⼤,其中武清区作为京津冀三省市的交汇点,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区和桥头堡,经济总量较⼤。
(⼀)下辖各区经济实⼒分析
天津市下辖各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其中滨海新区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持,经济总量在全市处于绝
对领先地位;环城四区⼯业基础较好,各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均衡,在全市排名均相对靠前;中⼼城区发展已较为成熟,偏远郊区发展起步较晚,两⼤板块内各区经济总量分化均较⼤,其中中⼼城区中河西区、和平区和南开区,偏远郊区中武清区、静海区和宝坻区经济实⼒相对较强,剩余的河北区、河东区、南开区、宁河区和蓟州区经济实⼒较弱。或受夯实经济数据影响,近年来,天津市下辖区域经济数据披露情况不佳,2019年部分区域统计公报未披露,已披露的区域经济总量均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中⼼城区下降幅度相对较⼩,环城四区和偏远郊区下降幅度较⼤。近年来,天津市下辖区域经济增长普遍承压,2019年半数以上下辖区域经济增速回升,但⼤部分下辖区域经济增速仍处低位,仍低于全国⽔平。
或受夯实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滨海新区2018-2019年经济总量数据未披露。中⼼城区中的南开区、河北区、河东区和红桥区,环城四区中的津南区,偏远郊区中的宝坻区、蓟州区2019年经济总量数据未披露;已披露2019年经济总量数据的其他各区地区⽣产总值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中⼼城区经济总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均⼩于11%),环城四区和偏远郊区经济总量下降幅度较⼤(均⼤于16%)。从过往情况看,受地理位置、历史条件、功能定位以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影响,天津市下辖各区经济实⼒差异较⼤。其中,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和国家级新区,经济总量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环城四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均衡,且均相对较⼤;中⼼城区和偏远郊区经济总量内部分化均较⼤,其中河西区、和平区、南开区和武清区经济总量较⼤。从经济增速看,2017年以来,⼤
部分下辖区经济增速处于较低⽔平。2019年,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超过半数以上下辖区经济增速回升,但仅津南区和宁河区经济增速较⾼,其余各区经济增速仍低于全国⽔平。从经济发展结构看,受⼯业经济增速持续较低影响,近年来各区经济增长对第三产业的依赖度较⾼。2019年,从已获取产业结构数据的滨海新区、河西区、和平区、西青区、东丽区、北⾠区、津南区、武清区、静海区和宁河区情况看,除滨海新区和静海区⼆三产业并重外,其余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2020年以来,从已获取的和平区、东丽区、津南区经济增速情况看,上述三区经济增速仍较低。2020年上半年度,和平区地区⽣产总值同⽐下降2.6%。2020年前三季度,东丽区和津南区地区⽣产总值同⽐分别增长4.7%和0.2%,经济增速均较低。
(⼆)下辖各区财政实⼒分析
近年来,天津市⼤部分下辖区⼀般公共预算收⼊总体下降,区域财政收⼊增长主要依赖基⾦收⼊和上级补助收
⼊,2017-2019年天津市⼟地成交主要集中于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和偏远郊区⼟地出让⾦规模亦较⼤,上级补助收⼊对滨海新区倾斜较多。同期,⼤部分下辖区财政⽀出规模扩张,使得财政收⽀差额普遍扩⼤。分区域看,与经济实⼒相匹配,滨海新区财政实⼒居于市内⾸位,近年来得益于基⾦收⼊和补助收⼊增加,财政收⼊⼤幅增长,对财政⽀出的覆盖程度维持相对较⾼⽔平;中⼼城区基⾦收⼊
上缴市级财政,区域财政收⼊主要受经济实⼒影响有分化,其中河北区、河东区和红桥区财政收⽀平衡压⼒较⼤;环城四区2017-2019年成交⼟地出让⾦规模较⼤,区域财⼒对基⾦收⼊依赖度较⾼,其中北⾠区和津南区财政收⼊对财政⽀出的覆盖程度较低;偏远郊区中,武清区和宝坻区成交⼟地出让⾦规模相对较⼤,基⾦收⼊对区域财⼒贡献较⼤,除宁河区外其余四区财政收⼊对财政⽀出的覆盖程度相对较⾼。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出让集中于滨海新区和中⼼城区,环城四区和偏远郊区成交⼟地出让⾦降幅明显,预计对相关区域财政收⽀平衡增加较⼤压⼒。
2017年以来,天津市下辖⼤部分区域经济增速较低,税收收⼊总体下降,叠加⾮税收⼊下滑,⼤部分区域⼀般公共预算收⼊下降,财⼒增长主要依赖基⾦收⼊和上级补助收⼊。近年来,各区获得的上级补助收⼊均保持增长,其中滨海新区补助收⼊增幅明显,2019年补助收⼊合计220.84亿元,较2017年增长122.82亿元,叠加基⾦收⼊增长,滨海新区财政收⼊总体⼤幅扩张。同期,天津市⼟地出让主要集中于环城区域,除西青区基⾦收⼊下降外,其余三区基⾦收⼊均显著增长,带动其财政收⼊增加。随刚性⽀出和城乡社区⽀出规模扩⼤,天津市下辖⼤部分区域财政⽀出总计增长,仅和平区、南开区和静海区财政⽀出规模有所下降,河西区和西青区财政⽀出规模保持相对平稳。
从财政收⼊构成看,2019年,滨海新区⼀般公共预算收⼊及其补助收⼊占财政收⼊合计的⽐重约70%;中⼼城区基⾦收⼊上缴市级,财政收⼊主要来源于⼀般公共预算收⼊及其补助收⼊,其中除河西区⼀般公共预算收⼊及其补助收⼊占⽐约70%左右,其余各区该⽐重均⾼于87%;近年来,环城四
区成交地块较多,基⾦收⼊及其补助收⼊是区域财政收⼊的主要来源,占⽐均处于50%-60%之间;偏远郊区财政收⼊构成有分化,⼟地出让⾦成交规模相对较⼤的武清区和宝坻区基⾦收⼊及其补助收⼊占⽐较⾼,分别为44.4%和50.4%,其余区域该⽐重均低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