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2021.09.27
∙【字 号】淄政办字〔2021〕78号
∙【施行日期】2021.09.2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本建设
正文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淄博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淄政办字〔2021〕7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淄博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淄 2021年9月27日
淄博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抢抓新经济发展重大机遇,大力提升淄博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培育全市经济发展新动能,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山东省新基建三年行动方案》及《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
意见》的规划部署,坚持“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融合应用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提升基础设施及应用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为目标,聚焦产业生态培育、应用场景拓展,加快构建互联感知、智能高效、创新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整体性,总体布局、前瞻规划
充分发挥淄博地处省会都市圈、辐射全省的区位优势,突破区域思维,构筑西靠济南东连青岛的发展格局,谋划淄博新基建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配置资源,开展全局性规划和部署行动路径。
充分结合淄博实际,展望未来发展需要,全方位科学论证,适度超前谋划、注重引领示范,积极申请和试点前沿基础设施,吸引顶级人才,探索淄博数字化、智慧化、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把握系统性,统筹推进、融合发展
统筹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坚持工程基建和社会基建并行推进。结合我市规划基础,突破组式城市发展的空间壁垒,整合技术、市场、社会、资本等各类资源,构建信息、能力互联互通体系,集聚淄博优势。
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的协同,发挥创新基础设施的共性支撑作用。加快项目、场景、技术的融合发展,突出淄博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推动淄博数字化发展。
(三)明确导向性,服务产业、保障民生
结合淄博“四强”产业及创新产业规划,利用数字化为传统产业升级、新产业培育赋能增效,打造产业链协作共赢的生态集,提升产业的市场活力和竞争能力。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智能计算中心、氢能等产业领域示范。
以服务民生、提升幸福感为落脚点,推进新技术与社会服务、公共管理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绿、集约高效的城市应用场景,让科技服务于人民,显著提升生活体验。
(四)注重可行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
坚持政府引导,重点做好制度供给,加大政策保障,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政策性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调动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引入社会主体进行新基建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三、行动目标
到2023年,基本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备、融合基础设施广泛赋能、创新基础设施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实现信息网络通畅、产业动力强劲、社会治理精细、生活方式智能、科研成果丰富,为淄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山东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先行区。率先构建“天、空、地”全面覆盖的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形成5G网络深度覆盖、光纤网络广泛接入、IPv6全面升级、卫星网络快速推广、量子通信前沿应用的发展格局。
——建设大范围、宽领域的城市公共数字底座。建成市级大数据平台、区块链平台等通用平台,重点建设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中国产业算力中心,为淄博城市治理、产业转型和科
技创新提供数据和算力支撑。
——构建完整的城市化智能终端设施体系。布设、连通社会治理神经元感知节点,实现政务、交通、能源、农业、物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智慧化升级,推进数据互联互通,支持区域科学决策和治理快速响应。
——持续提升特点鲜明、重点突出的创新基础设施。针对“四强”产业、MEMS产业基地等优势领域打造创新和研发平台,着力建设高规格的新材料科学基础设施,通过校城融合推动创建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现一体实施、协同推进,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完善制度建设,依托国家、省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政策规定,完善我市科技投入、产业发展、市场机制、人才保障、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强化调度督导,各责任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确定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各项任务序时推进、高效落实。
(二)强化要素支持。按照“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将土地、能耗、煤耗、排污指标等资源要素向新基建项目集聚。特别是将新基建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建立跨行业基础设施“多规合一”体制机制,满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在用能方面,向规模以上大数据中心等建设项目倾斜,进行5G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对采用蓄能设备的5G,进一步降低低谷时段用电价格。推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所属设施向5G等开放。
(三)培育产业生态。鼓励新材料、新医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四强”产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产业深度融合,从竞争博弈走向生态共赢,服务型数字产业向园区集聚,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发挥集效应。聚焦智慧+教育、医疗、文旅、服务、商业、社会治理等行业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智慧化示范工程。支持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高数字化利用效率,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的方式方法。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扩大数字消费规模,提高新基建利用水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