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7期
青年一直以来就是社会生活中的能动力量,而且青年身为社会人中的年轻力量,是不可轻视的青年力量。我国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开始,学生就成为了青年力量中的重要角,学生不仅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也被社会授予“救国使命”的美称。青年是承担社会义务的成员,有着独特的社会地位。纵观中国青年的历史变迁,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五四青年”和“新青年”,再到“社会主义新青年”,可见青年在历史的变迁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篇文章就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青年的社会形象,总结整理个历史阶段下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下青年具备的独特形象,讨论出国产电影中青年形象特征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一、 革命青年形象:政治化与同质化
观看自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青年形象。就好比在《青年的一代》里面的以“林岚”和“萧继业”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人。妹妹林岚的革命青年形象体现在她敢于离开家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她选择报考电影学院,毅然回报祖国,离开家人的时候。林岚这样对父母说道:“我现在离开你们,知识为了报效祖国,要走到国家需要的不同岗位上去,要想种子一样撒在祖国这片土地上,要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会带着你们的期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再见了,我亲爱的家人!”对于萧继业来说,他的青年形象体现在面对疾病的时候,他对奶奶悲切的抱怨:“奶奶,作为一名侦察队员,
没有腿对我来说比死都痛苦啊。现在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不应该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最终萧继业选择了向组织隐瞒自己的病情,毅然奔向祖国需要的最前沿。林岚和萧继业都完美的诠释了“青年人理应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主要思想。
林岚和萧继业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完美的诠释着自己对革命的那种热爱和无私,他们是时代典型的青年代表,也为这一时代的青年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二、 精神荒漠中的探究:自我意识的醒悟与矛盾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青年对知识展示出了越来越多的渴望,该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虽然给青年带来了很多学习的机会,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压力。衡量一个青年价值的依据就是有文化、爱文学,有文凭以及是模范的担当。在当时引起一股知识热流的,就是文凭热、读书热、自学热河高考热。电影的适时出现,让青年的心理得到了寄托,通过电影的形式来展现80年代青年对知识的热爱。
在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匡亚兰、辛甘、夏雨、宋歌和骆雪梅是来自五个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的女生,但她们都有着一个共性,那就是有抱负、有追求和有理想的80年代青年。匡亚兰是个有自己特的女生,她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遭遇,她的母亲离开了自己去了天堂,让她在青春期就性格比较阴暗内向,电影中导演并没有过多地把她悲惨命运加以描述,而是用一种欢快的氛围把她“灾后重生”的那种快感表现出来,匡亚兰在诉说自己理想的时候,说自己想向自己的父亲一样当一名作家,
她觉得女性就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辛甘从小的理想是当一名演员,现在的理想却是做一名儿童作家。她们的理想都完美的体现了80年代青年独特的气质,完全不同于70年代青年的那种革命理想。70
国产青春电影中青年形象特征及变化趋势 栾 明
【作者简介】栾 明,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67
电影理论Film Theory
年代的青年为了报效祖国,将自己投身于祖国需要的地方,到了80年代之后,青年回报祖国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他们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具备很好的创新探索精神,也敢于抛弃传统陋习。匡亚兰为了拒绝语文老师照本宣课的授课形式,采取漫画的形式进行自我发泄。与此同时,在《红衣少女》中的安然勇于在课堂上指出老师授课的错误之处,这间接体现了80年代青年的可爱率真的特征。在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把匡亚兰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完美结合,体现出来青年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对生活的反思,她努力钻研出和时代特点相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80年代青年的普遍心理。
除此之外,变革阶段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就是《人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青年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高中毕业后的高加林回到黄土地又远离黄土地,最后再次回到黄土地,诠释了他在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的区别;同时又讲述了高加林和城市姑娘黄亚萍、农村姑娘刘巧珍之间的感情纠纷。虽然电影播出后,观众对男主人公高加林有了很大的偏见,但又不能否认高加林对变革后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要学习高加林敢于奋斗的青年精神。
三、 平民形象缩影: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凸显
电影《美丽新世界》的导演施润玖曾经说过:“社会的变革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发生了变化,我所要拍摄的电影一定要深入到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当中,要真切的展现他们的内心感受。”[1]90年代属于商品经济时代,“金钱”“欲望”和“物质”等等观念占据了青年人的心理,社会逐渐世俗化,政治环境比较放松,后现代意识也深入人心,这些都在电影中得到了诠释。
社会的改革变型,大量的农村青年开始走进城市,他们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城市有所发展,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张宝根。[2]在影片导演把张宝根“善良、淳朴以及坚持”的特质呈现出来,描述了张宝根“盲目—自信—茫然—成熟”的成长过程。他在努力过后买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顿时觉得自己和有钱人一样;当他被房地产公司退现时,完全没有意识到房地产公司老板的奸诈狡猾。自己身为小保安和建筑工人的时候,由于社会的偏见和自己的失职让自己丢掉工作,他依然没有发现自身的问题。在流浪歌手阿亮指点张宝根之后,他顿时醒悟,及时发现商机,决定在股票证券交易所出售快餐,既
可以赚大钱,也可以获取信任,方便自己在大城市里能够立足。整个影片都围绕张宝根的亲身经历加以描述,从开始的盲目到最后的成功,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美好的未来。张宝根的成功并不只是巧合,而且是其富有努力、淳朴和善良的特征。张宝根没有被金钱迷惑双眼,他这种正义形象值得深思和学习。
四、 电影中青年形象转变的反思
自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电影已经有着久远的历史,电影中塑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青年形象,这些青年形象都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结合,青年形象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时代的变化,这同时也阻碍了电影创造者的创造灵感。总的来说,青年时社会时代的产物,青年形象受到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和社会政策的共同制约。
(一)电影中青年形象和影视艺术的创新
电影是一种宣传手段,它借助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来教诲和指导青年人的现实生活,具有浓烈革命彩的电影总会给人带来一种观看热情,人们会比较富有政治情怀,例如萧继业、董存瑞和刘胡兰都具备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生活理念,这也是符合当代青年的审美要求,再加上林道静的思想改变更加为青年观众理想信念的确定带来了动力。[3]在时期,影视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规律发生差错,影片制作出来的“高、全、大”的人物形象已完全不能很好的得到区分,观众的审美能力也受到了制约。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到来,观众的审美在好莱坞影片的影响下不断改变,为了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电影的制作者也更加重视艺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90年代末期问世的电影《美丽新世界》,里面的演员大都是青年观众喜爱的偶像,为了满足青年观众的“偶像崇拜”需求,选用了伍佰和任贤
68
69
2016年第17期
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剧照
齐等当红明星。紧接着到了新世纪之后,电影制作过程中关键的一部分就是青年偶像的选取,青年偶像的穿着、行为举止、生活方式等都成为了青年观众追捧的一部分,本质上来说,青年偶像引领时尚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流行符号。
(二)电影中青年形象与时代精神变迁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创新改革,电影创作出现了复杂性,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创建,历史发展的必然就是电影创作的市场化,电影产业的转型也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电影的制作过程政府进
夏雨的电影行了干涉,政府主张“电影创作保证多样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进而造成一种电影制作由主流意识支配的趋势。大众文化的快速兴起,其主要是由于电影大众娱乐性的扩展,大众文化也是现在
人们休闲生活的主要娱乐形式。
[4]
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电影的创造完美的体现出青年迷茫的生活状态,社会文化对青年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90年代初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电影的机制不断在变化创新,电影创作的商业化也得到肯定。电影的市场定位逐渐精确、层次更加鲜明,电影在不同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电影创作的重点慢慢转变为赢取利益和票房,电影现在已经被授予“商业化、娱乐化”的称号,青年形象虽然呈现的比较多元化,却不具备深刻的教育意义。总的来说,新中国成
立之前电影的创造主题主要围绕政治,新时期之后电影创作主题的中心是艺术,新时期后期的电影创作主题主要走向娱乐化和商业化。
结语
现实生活中青年的成长过程是复杂多样的,既美好、愉快、轻松,又迷茫、叛逆、残酷。尽管青春电影中青年形象特征逐渐有了温情的情结,但由于电影商业化的出现,让青年完全丧失了对自己思想的
深度思考。我国青春电影的青年形象灵感来自于青年的亲身经历,它可以直接、真实且全面的反映出青年特有的形象。中国的青春电影必须要积极传播能量,要完美诠释中国青年健康向上的青春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宁.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类型化青春——论当下新生代导演的青春片创作[J].创作与评论,2015(24):82-89.
[2]金丹元.对当下国产青春片“怀旧”叙述的反思[J].文艺研究,2015(10):16-22.[3]李国聪.“互联网+”时代国产电影IP热潮的冷思考[J].现代视听,2015(10):13-16.[4]王秀杰.近年来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类型化趋势探究[J].当代文坛,2015(6)
: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