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都是哪座城市四西安这座城
课文分析
西安这座城,做过十三个王朝的首都。它见证过汉唐盛世的辉煌,也目睹过国破城芜的悲凉;曾有过商贾云集、宫阙万幢的盛况,也有过荆棘成林、户不满百的衰颓。落寞也好,繁华也罢,西安总是中国历史的中心和焦点,无数人瞩目,无数人向往。而今的西安,朴实、厚重的历史积淀比比皆是,洋溢在大街小巷,深入市井巷陌。贾平凹的这篇散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充溢着浓浓古韵的西安,说明了西安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表现了作者对古城西安的热爱以及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作者对古城西安的特殊缘分和深厚感情。
第1自然段,写20年前的一个梦,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20年后作者来到西安,终于寻觅到了梦中所见的一切,表达了自己和西安的特殊缘分。第2自然段,引用关中地区的一段民谣,折射出这片土地上的风俗人情。作者谢绝了优越异常的待遇不愿离开西安,是对故土难移的深情抒发;“我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了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这一表白,可见作者对西安的爱已经深入到了灵魂,融入到了生命。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从不同角度介绍充溢着民族文化传统的古都西安。
作者先用设问开启下文,接着,用“没必要……也不……”的句子,抛开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再用“但可爱的是”转折,概括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总体特点:“气派不倒”,“风范犹存”,“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
紧接着,作者以导游和主人的身份,给读者一一介绍西安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传统:赫然完整的城墙、方正对称的大街小巷、排列有序的四合院、黝黑如铁的花石门墩、民间艺人在爬满青苔的如古钱一样的城墙根下演唱的秦腔、饭馆使用的粗瓷海碗、街巷表演的古老的社戏、保留在口语中的古雅词汇、男女崇尚的服饰调、众多的全球著名科学家的产生、民间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的涌现,以及现代西安人关心国事、放眼全球的秉性等,无不说明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影响,使西安人保持着特有的文化气息,形成了特别的地域性格。最后介绍西安人杰地灵,人们与时俱进且具有忧患意识,进而说明整个西安城“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作者对西安这座古城充满深情与热爱,原因也就自然到了。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西安生活中随处可见、可闻、可感的活着的历史,进一步表现西安所特有的文化魅力。
作者叙写居住地所保留的古老的井台,老一代邻居家保存的“那手摸汗浸而光滑如铜的骨片水牌”,古风
犹存的鸟市、虫市和狗市以及露水集市,城河沿上练气功的汉子,古旧书店书摊的线装古籍,寺院里参禅的高僧,建筑工地的文物碎片,等等,这些活着的历史充分表现出西安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作者生活在西安这座古城,时刻都在见证历史,接受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双重熏陶,于是就产生一种穿越古今、超越时空的感觉,使自己的生活处在一种浓厚的历史和现实交融的文化氛围中,因而觉得非常惬意和满足。这里,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崇尚和讴歌,同时也解答了本段开头所写的“我数次搬家,却总乐意在靠近城墙的地方住”的真正动机。作者除了介绍生活中古城随处可见、可闻、可感的活着的历史外,还将读者的目光引入到古城最醒目的传统历史文化的标志上:鼓楼、钟楼、秦兵马俑、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大雁塔和曲江池,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将大雁塔比喻成印石,将曲江池比喻成印泥,寓意深刻地说明“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魂的所在地了”。在这一段里,作者不仅表明了自己与西安已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尚与讴歌,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本文的写作特:
1.精心安排抒情线索
作者在开篇写20年前的一个梦境,终于在西安城到了,这是缘分;接着直抒胸臆——“我爱西安这座城”,“我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再写自己数次搬家,“却总乐意在靠近城墙的地方住”;最后写在与
历史的对话中,“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层层递进地表现了作者与西安已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古城西安充满深情的热爱。
2.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课文中有如“我爱陕西,我爱西安这座城”之类直抒胸臆的句子,但更多的是含蓄而深情的情感流露,如“我是蟋蟀的一只,夜夜在望着万里的长空,迎接着每一次新来的明月而欢歌了”,“我庆幸这座城在中国的西部”,“我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钟楼已没钟,晨时你能听见的是天音,鼓楼已没鼓,暮时你能听见的是地声”。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作者对西安的爱已深入骨髓。
3.质朴亲切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与对偶式的文学语言交相辉映
质朴亲切的语言,如“发许久的迷瞪”,“当世界上的新型城市愈来愈变成了一堆水泥”,“木制的大车喤喤喤开过来”;对偶式的文学语言,如“观天象,识地理,搞预测,作遥控”,“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二者相得益彰,使得文章读来既亲切自然,又富于文学彩,淳厚与灵慧并存。
教学建议
本课建议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西安的名胜古迹,简要介绍古城西安悠久灿烂的历史,让学生对西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或自读课文,运用作批注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脉络,概括
西安城的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西安的情感。
第二课时:运用探究讨论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晓畅、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深入体会作者对西安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也可引导学生将视野拓展到自己的家乡或其他颇具特的名城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拉萨等,引导学生关注地域特文化,激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后阅读《丑石》《老西安》《月迹》《落叶》《朋友》《我不是个好儿子》《怀念路遥》《祭父》《弈人》《延安的街市》《冬景》等散文,进一步体会贾平凹作品的独特魅力。
教学参考资料
一、关于作者
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南丹凤县棣花镇,1972年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等职。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土门》《浮躁》《白夜》《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秦腔》等;中篇小说《天狗》《黑氏》《地》《五魁》等,并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作品《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年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浮躁》1987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长篇小说《废都》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的小说主要描写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他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皆可入文,极富情致和个性,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一、
携:携带;拉着。如扶老携幼、携手、提携。
寡:少、缺少;淡而无味。如寡不敌众、寡淡、寡言。
避:躲开、回避。如避重就轻、避免、避让。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庄重典雅,耐人寻味。
二、粗犷、质朴、豪放、知足、率直。
三、运用比喻。语言上,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塔和曲江池的特点;从内容上,突显了西安的文化历史韵味;结构上,引出结尾“文化大印”的放置,进一步表达对古城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深化主旨。
四、“旧文物”指西安饱经沧桑,是十三朝国都,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浓浓的古意体现在城墙、街巷、秦腔、皮影、社戏、方言、摆设、穿着、历史人物等方面。
“新象征”指西安虽是古都,却表现着一种东方神韵,西安的人才云集且关心大事,与时俱进。
西安接受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重熏陶,二者相辅相成,使这座城市更具魅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