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简介外国文学
《伊豆的舞女》中的美学意蕴分析
文/汪红
摘要:川端康成的小说以女性为主要人物,以男女的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作品不变的基调。在自述性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女性、恋情、死亡与悲哀都得到展现。作者在超越死亡、崇敬女性以及追求虚无中的大有境界中,使小说流露出独特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美学意蕴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一篇自传性小说,作者27岁时回忆了自己20岁在伊豆和流浪艺人的五日生活。这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文学艺术的奠基石,犹如一棵常青之树,引起历代文学爱好者的关注。
历来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研究大致有两方面:第一,表现了下层艺人的不幸生活和不平等的社会;第二,展示了青春期朦胧而美好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介绍川端的优秀作品时就说:“川端初次发表了一举成名的讴歌青春的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学生的故事。主人公于秋季里,只身去伊豆半岛旅行,与一个贫困的受人蔑视的舞女邂逅,萌生了爱怜之心而坠入情海。舞女敞开纯情的心扉,对青年表示出一种纯真而深切的爱。”①这个爱的主题的确犹如一首凄怆的民谣,使这篇小
说成为世界性的杰作。而在美好的青春之爱的外衣下,川端康成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死亡、女性和虚无的深邃内涵。
一、超越死亡
在谈到川端为什么写《伊豆的舞女》时,他在长篇小说《少年》里详尽地回忆了当时的心境:“我二十岁时,同巡回演出艺人一起旅行的五六天,充满了纯洁的感情,分别的时候,我落泪了。这未必仅仅是我对舞女的感伤。……我自幼就不像一般人,我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下成长的。”②川端一两岁就失去父母,七岁失去祖母,十岁失去,十四岁失去世间唯一的骨肉亲人祖父,并成为参加葬礼的名人,对死亡的恐惧感将无法克服地夹着寒意袭击这位孤儿的一生。他去伊豆,为了消解自己的忧愁,摆脱自我怜悯、自我嫌恶的情绪,同时也未必不是走出些死亡的阴云。
《伊豆的舞女》第一部分主要写了“我”在茶馆见到的一个“山中怪物”,“炉旁盘腿坐着一个浑身青肿、淹死鬼似的老头子,他的眼睛连眼珠子都发黄,像是烂了的样子。”③“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怎么也不能想象这是个活人,流露出的是一种厌恶,对死亡的麻木或者是已渗入内心的深深的恐怖。这一山中怪物的出现好似一个隐喻,如同从迈锡尼遗址看到伊利亚特战争时的硝烟,我们从此处可以看到二十岁的风华正茂的川端在过往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渺小的身躯,胆怯的心,顽固而扭曲的精神病患。如果这一老人是以他祖父为原型,那么二十岁的“我”再次想起祖父的病态,一种深切的悲伤将如顽
瘤一般消逝本属于青春年华的欢乐。“我”需要洗涤亲人尤其印象深刻的祖父逝去的创痛,以从死亡中寻生命的希冀。
所以,文中接着写了山中老人对生命的挣扎。“凡是老爷子从走过山顶的旅人听来的,或是从报纸广告上看到的,他一次也不漏过,向全国各地打听中风症的疗法,求购出售的药品。这些书信和纸袋,他一件也不丢掉,都堆积在身边,望着它们过日子。”④此时二十岁的“我”与半身不遂的老人同时立于不幸的平面,一个是厌倦了悲苦的自我,另一个却进行着生与死的抗争,战胜病魔的欲望在那些来自多种渠道的药方上旺盛,年老的生命充满着悲壮的蕴涵。文章中并没有详细写道“我”所受的震撼,但从最初的“厌恶”到离别时恳切的问候与留下的硬币已表明了“我”的思想流向。“一走进黑暗的隧道,冰冷的水滴纷纷落下来。前面,通往南伊豆的出口微微露出亮光。”⑤作者将心境浓缩于自然描写中,此处的“亮光”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这何尝不是“我”心中燃起的生命的希望之光。
同时,文章在结构上以天城岭上的高地为开篇,以海上的船为终点,一端是老爷爷固定位子的不动与腐朽,另一端是老婆婆在动态的海上向新生活的流动,而二者都展现了生命中抗争的勇气。山中老人的病魔促成他求生的意志,老婆婆儿子儿媳的死亡让她带着三个年幼的孙儿沿着生命之路前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宣言作者内心的意志——自己亲人的死亡不是青春生命的结束,而是告别童年、少年时光的生命的开端。将这一思绪延伸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阐释川端在获奖之前对死亡的否定,早在三十四岁时,他就说过:“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圣地
也是遥远的”,“我讨厌自杀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为死而死这点上”。而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有时也成为了人物某种人生阶段的起点,如在《尸体介绍人》中,主人公人生最宝贵的阶段——爱情阶段,总是以爱人的死开始。《雪国》中叶子的死成为她摆脱不幸命运走向生的继续,巨大的生命之流也洗涤了岛村的渺小的悲哀。
可见,川端二十岁时的伊豆之旅,经过酝酿构思不断加工提炼,到二十七岁精雕细琢而成的《伊豆的舞女》是他对生命的启悟,在朦胧爱情的美丽面纱下隐藏着青年的川端历经痛苦后形成的“生——死——生”的超越死亡痛苦的生命观念,并预示了他的人生观和以后作品中对死亡
作者简介:汪红,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9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