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6期
新闻前哨
数据新闻:用数据处理的视频新闻
2014年3月3日至2014年3月
13日,央视新闻联播在两会期间推出了一档系列报道,用数据处理的视频两会结束的时间
新闻———《两会大数据》,与时俱进地利用大数据呈现民意,通过统计分析大家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海量信息,得出许多有趣、有说服力,也可能是完全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栏目的内容不仅受到广大观众的肯定,新颖的报道形式也引发了互联网业界的好评。
开会期间,《两会大数据》从3月3日开播到3月13日截止,共发布了16条新闻,内容如下表1:
数据挖掘:用数据表达的新闻故事
从两会大数据所得数字,不得不说大数据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接地气了,大数据帮你购物、帮你医疗、帮你预测天气,如今也能帮你施政了,而且大数据绝对可以做到“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两会期间,代表们甚至表示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刻不容缓。那么《两会大数据》中的大数据是如何获取和使用的呢?
1.大数据的获取。
大数据通过百度指数获取。百度指数是用以反映关键词在过去30天内的网络曝光率及用户关注度,它能形象地反映该关键词每天的变化趋势。任意关键词的百度指数都是该关键词在比较期的数值除以该关键词在基期的数值。比较期的数值和基期的数值是通过当天的用户搜索量和百度新闻中过去30天相关的新闻数量相比得来。《两会大数据》里的用户关注度反映的是百度数千万用户的关注,
是来自对百度每天1亿多次搜索请求的分析获得。网络曝光度指在线媒体的关注,通过过去30天百度新闻中与该关键词相关的新闻的数量来计算获得。具体的应用,举个例子说明。例如在百度指数工具里,输入“两会”这个关键词,会有什么结果,谁也不知道,但是计算机可以自动分析出需求图谱,位置比较靠前的关键词有“全国两会、什么时间、结束时间”,而排在最前面的就是“两会召开”,接着,“热点、内容、精神、解读”紧跟其后。但数据是
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因此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会议内容会影响大数据关键词等内容的变化。至于原因,大数据也有解释。
大数据还通过IZP 获取。IZP 是
TMT 时代全球领先的数字营销服务
提供商。秉承“以知识为核心,缩短商业与用户距离”的世界观,IZP 打造了全球化的数字营销平台,通过电信、媒体、技术的融合在数字营销领域提供丰富的解决方案,持续为客户提升投资回报率。如3月13日关于“追踪两
数据新闻的视觉化开掘
——
—央视《两会大数据》探析◎
孙玉凤
表1
51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前哨
2014年第6期
确保传统媒体和新
兴媒体各尽所能、相互助力,在越来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站稳脚跟、形成更强大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应该说,报网融合不仅拓展了报道空间、延伸了媒体触角,也扩展了新闻的创意空间,带来了作品的丰富多元。从文字产品,到声音、视频,这种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新闻作品,极大地增强了吸引力,扩大了传播力。
此次记者访谈活动的新闻产品中,既有文字稿件,又有微博,还有活动图片,产品非常丰富。这次活
动的报道形式上也有所创新。速写部分,没有花更多笔墨讲述代表事迹、经历、荣誉,而是简笔勾画,立体呈现代表的性格特点,着重反映空军人大代表履
职建言的责任意识,强军兴军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比如,熊家军代表速写部分,“与记者交谈时,无边眼镜后面,是熊家军睿智而真诚的目光。黑发梳向一边,一丝不苟。”米合伦沙·阿不都代表速写部分,“她说,几天来自己始终‘高度紧张’———躺在床上就‘各种焦虑’,反复琢磨回部队如何传达好两会精神;上了会便‘完全紧绷’,认真听、快速记,自动‘屏蔽’了一切与会议无关的事。”寥寥数笔,代表形象跃然纸上。
访谈部分采取问答形式,很多问题由网友提出,回答充分展现了代表的思想成果和智慧结晶,思想性、针对性很强。微博感言是记者采访代表的所感所悟,对问题的认识见解,形式灵活、内容宽泛,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使
文章增不少。微博感言发布在网上后,同样引起网友的关注跟帖。通过这种立体报道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受众了解新闻的形式,也使原先受版面或文字所限而不能充分展示的内容,有了充足的报道空间。
同时,此次“你提我问访两会”记者访谈活动,是运用新媒体创新会议报道模式进行的一次很好的尝试和探索,也给我们诸多启示:新媒体浪潮扑面而来,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新闻传播的新领域,在做好报纸
宣传的同时,要主动应对新媒体攻势,充分运用网络、微博、等报道平台和工具,创新报道形式,拓展信息渠道,增强新闻时效,这样才有助于实现纸媒的成功转型
。
(空军报)
会热点轨迹”报道,5条新闻都是通过IZP 获得,数据详尽有深度。
2.大数据的可视化呈现。(1)构建场景
构建场景指的是数据中的指标之间往往具有一些关联特征,如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前到后等等。如果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到已存在的对应场景,也可构建场景。《两会大数据》大部分都是通过构建场景来进行可视化呈现。例如:3月11日节目里,谈到政府工作报告关心人男女比例时,就通过构建场景来表现。
(2)空间表现
《两会大数据》里,当图表存在地
域信息并且需要突出表现的时候,则用地图将空间可视化,地图作为主背景呈现所有信息点。如分析“百姓眼中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地域性关注度的时候,就是用地图作为背景,突出最关注的几大城市的表现手法。一目了然,比较有立体感。
(3)动画表现《两会大数据》里动画的表现手法
是一个亮点,用可爱、漂亮的动画将枯燥、无序的数字表现得富有生命感。如3月7日关于“45岁以上人关心食品安全”报道时,用了在餐桌吃饭的动画,主持人甚至还参与其中,与一家动画人物围着桌子吃饭,并给他们上了一盘菜。这种表现手法新颖,亲民,接地气。
数据解读:用数据创建的媒介素养
大数据与“数据”相比有着自身特点,即:Vo lume (大量)、Velocity (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最早提出大数据是在2012年1月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与会者发布了题为《大数据,大影响》(Big Data,Big Impact)的报告并成为论坛的主题。
2012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公
布了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大数据已经涉及奥巴马建设的开放政府,公共财政,相关法律,医改法案等领域。在我国,2013年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与百度、阿里等11家企业共
同启动“国家统计局大数据合作平台”。年底,百度推出了百度迁徙,并与央视
合作通过春运数据来报道春运故事,以老百姓最容易看懂的方式来普及这项新技术。
大数据时代为媒体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采访面对面,采访越深入,资料掌握越丰富,报道就越详尽,而当今,在互联网上,甚至在家里通过数据分析就可以挖掘新闻,这要求媒体人要通过数据看到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数据之间简单的关联性,任何数据只要有超大量的数据都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性但却不是因果关系,因此还要用多元化多层次的数据来印证得出的观点,确保观点的精确性。
数据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要用变革的思维去分析它,不能凭经验或几次的数据结果。大数据时代已经来领,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对于媒体而言,就是到对数据独特的解读方式和切入点,挖掘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报道反映社会趋势和社会现象的新闻。马云说:“我们大家都认为电脑够快,互联网还要快,我们很多人还没搞清楚什么是PC 互联网、移动互联来了;我们在没搞清楚移动互联的时候,大数据时代又来了。变化的时代,是年轻人的时
代。”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上接第50页)
52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