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东北振兴的主要突破点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辽宁经济》2021年第11期
〔内容提要〕2021年4月1日,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的“‘十四五’: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专家座谈会在东北大学举行。根据现场速记,将与会专家学者发言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十四五 东北振兴 改革工作 对外开放 区域格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探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期东北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凝聚“十四五”时期东北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共识,2021年4月1日,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的“‘十四五’: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专家座谈会在东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政协、国家部委、国家级智库、东北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辽宁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的代表共50余人出席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主持,与会专家围绕“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的形势与要求、辽宁振兴的机遇与挑战、辽宁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路径与对策等议题深入研讨。根据现场速记,将与会专家学者发言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一、“十四五”:东北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一,“十三五”以来,东北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要对未来东北振兴树立信心。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原主席夏德仁认为,东北振兴战略,从2003年开始启动,到现在已经18年了。东北振兴有很大的进展,但是振兴的道路十分曲折,爬坡过坎,困难重重,需要我们树立信心,咬牙坚持,克服困难,久久为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虽然过去10年来,东北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难,经济呈现出下行状态,但仍然在曲折中前行、在波动中发展,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十三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乏亮点,朝阳市从经济落后地区“逆袭”成为振兴前线;东北制药国企改革试点取得成功为东北振兴蹚出了一条新路子;营
商环境初步改善,吸引一批大企业投资建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东北地区这几年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营商环境的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20年,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吉林GDP增速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工业增加值增速5.7%,辽宁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13.7%,均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十四五”时期,东北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认为,“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但以我国发起或以我国为重要参与方的多边经贸合作机制一定程度对冲了“逆全球化”的消极影响。赵晋平认为,RCEP成功签订,中日韩FTA谈判取得实质进展,给东北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范恒山认为,新发展理念强调综合性的营商环境,软环境的建设对资源要素流动的影响日趋强烈,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但数字经济手段和共享技术平台对加速了资源要素流动速度和广度,这又给东北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李凯认为,“十四五”时期,东北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二、“十四五”:形成东北全面振兴新思路
第一,从维护“五大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政策统筹,实现重点突破。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在国际大变局和中国双循环新格局情境下,需要全方位的视角考虑东北在全球、在全国格局中的地位,从维护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政策统筹,实现重点突破。笪志刚认为,东北地区在打造国家向北开放的窗口时,要服务好国家“五大安全”的定位,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发展和开放,以及开放和安全之间的关系。
第二,做强做优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范恒山认为,在经济波动或下行状态下,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一是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2020年粮食产量占居全国的20.43%;二是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产品的供给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李凯认为,老工业基地遗留下来的重工业基础、优秀的产业工人是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较好的教育卫生公共资源,以及较强的科研水平也可以转化为战略优势,建议沈阳市做强做大机器人产业。曹远征认为,应该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考虑东北新优势,重新定位东北的农业优势,将其培育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以绿化转型发展释放东北振兴新动能。
东北大学原校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认为,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特殊考验和现实问题,绿制造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做好产业的顶层规划和制度安排,建议东北设立低碳生产国家区域创新研究中心,扶持配套产业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范恒山认为,虽然过去一段时间东北推动经济发展的绿意识显著增强,发展方式的绿化转型取得一定进展,但东北重工业的产业特征决定了仍存在较大的环保压力。迟福林认为,可依托消费结构升级促进绿产业发展,适应消费结构绿转型的大趋势,加快绿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绿发展的新路子,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打下重要基础。曹远征认为,低碳生产是目前国际规则,中国在低碳方面与发达国家不存在代差,东北地区是减少碳排放的重点地区,建议从低碳的角度形成完整产业体系,例如打造绿金融、绿旅游等。
第四,以数字化作为突破口,倒逼东北振兴。
夏德仁认为,数字中国的建设为东北地区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车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要实现三个“倒逼”,一是通过数字经济发展倒逼经济转型,推动智能制造,
构建现代化智能化生产流通体系,并催生新型数字产业发展;二是通过数字社会建设倒逼社会转型,扎扎实实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促进社会资源优化和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通过数字政府建设倒逼政府改革。笪志刚认为,2025年数字经济的产值将超过60万亿元规模,东北地区必须抓住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加大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领域的投资。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姜晓秋认为,要促进东北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是要构建东北地区联合作战的科创体系,二是要补齐社会领域数字技术和相关数字化转型的工作。赵晋平认为,东北应该将对外贸易和数字经济相互融合形成数字贸易,培育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三、“十四五”推动东北改革工作取得新突破
两会结束的时间 第一,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大成企业研究院副院长陈永杰认为,东北的国企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用加减法推进市场主体变革,以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决定国有资本的流向;用乘除法推进企业质量变革,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东北振兴不力的核心问题是东北国企的市场化改革滞后,资源错配,投入产出比偏低,效率提升
缓慢,东北发展要对接好新发展理念,转化成为适合东北的一种新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推动国资国企的改革。迟福林认为,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深化东北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口,也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大任务,“十四五”时期,要加大国有资本在国家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布局,加大国有资本对战略性、前瞻性行业的投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营商环境建设方面要有重大突破。
夏德仁认为,营商环境建设的突破是决定东北振兴战略成败的关键,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打造最大程度地吸纳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良环境。要加快数字政府或电子政务建设,通过推行网上审批和网上服务,扩大非接触服务范围,绕开一些部门的官僚作风,回避权力寻租,使政府服务规范化、透明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东北地区的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要向“人本位”转型。范恒山认为,东北在营商环境的“软环境”建设上与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应以国内外先进地区为榜样,对标最高标准,着力优化“软环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
应该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府推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全面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持续努力并切实降低市场主体运行成本,强化基础性制度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以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夏德仁认为,这次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大战略,是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打破现有世界格局和大国力量对比,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一个重大战略。常修泽指出,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研发能力和发展基础,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国家级创新资源,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骨干企业,能够代表我国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最高水平,建议辽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四、“十四五”推动东北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第一,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东北的必然要求。
张占斌认为,开放度低、开放滞后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是东北地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突出掣肘。东北要以扩大
开放倒逼改革,形成東北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夏德仁认为,东北需要通过对外开放促进体制机制转换,要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贯彻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在欧亚大通道和东北亚经济走廊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赵晋平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东北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培育应遵循以下路径,一是要推动国内国际市场的融合发展,二是要推动出口和进口的融合发展,三是要推动对外贸易和数字经济的相互融合,四是要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相互融合,五是要坚持贸易和投资的融合发展。
第二,面向东北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张占斌认为,东北亚各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拉动东北亚地区,特别是中日韩经济合作的重要驱动力,东北地区在面向东北亚各国的开放中存在比较优势。笪志刚认为,未来东北地区要抢抓地方经济合作的契机,建议构筑东北亚经济圈,把东北定为国际移民特区,解决东北的人口问题,并深化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迟福林认为,可依托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以东北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加快东北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现中日韩口岸通关协调合作,探索建立东北亚地方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李凯认为,应当把握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我国向北开放战
略等机遇,争取在教育、医疗、金融、技术服务等领域开放试点,形成重点面向东北亚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开放新格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