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德和智慧托起教育的明天
——
—基于职业精神的师范院校学生的“中国梦”
李蕴秀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303)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9-0024-02
摘要通过构筑师范院校学生心中的“中国梦”蓝图,从职业精神的角度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指导师范类学生在托举“中国梦”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师范生“中国梦”职业精神
Supporting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with Teachers' Morality and Wisdom:Normal College Students'"Chinese Dream"Based on Occupational Spirit//Li Yunxiu Abstract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Chinese Dream"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explores how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can guid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to realize self-val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ccupational spirit.
Key words normal college students;"Chinese Dream";occupa-tional spirit
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意味深长地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这一时代解读,彰显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深情地描绘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应该说,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不可能置身事外。作为推动祖国未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塑造健康成长下一代的教师储备者,师范院校的青年学生任重而道远,只有把自己的热情、激情、活力投身于重塑自身的学习中,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为人师表的历史使命,才能让自己的青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1“中国梦”赋予师范生的深刻内涵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所以不同体,“中国梦”赋予的时代内涵也是独特的。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果”。可见,让每个人共享人生的出彩机会,在职业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是实践“中国梦”的最终归属。
对于师范院校的青年学子而言,怀揣“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雄心壮志,脑海中的梦想蓝图应该是彩斑斓且生机无限的,对“中国梦”的追求应该是坚定而不移的,这体现着新时代下每一位莘莘学子的爱国情。然而在这其中也包括了如何“立德”,古训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以德正身堪为人师才称其职。包括如何“树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当然还包括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实践终生学习,不断蜕变,从而慢慢到做老师的感觉,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师范生的“中国梦”,体现的是师德精髓的外化,体现的是时代精神的现实写照,体现的是青年人扎实基本功,掌握新技术,转变新思维,创造教师职业发展新优势的探索之梦。
2指导师范类青年学子实践“中国梦”的具体对策2.1塑魅力型师德感染人
时代在变化,师德作为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地渗透进时代的元素,然而不管是过去对于老师以近乎神性的期望,还是现在更为人性的表达,师德精髓最成功的外化始终在于教师人格的魅力塑造。由于在学生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影响潜移默化,不可低估,所以塑造有个人魅力的良好师德,是师范类学子在追寻“中国梦”路上的首要任务。
魅力的解读是多维的。忘我工作、不慕功名的心态,可以支撑学生甘于寂寞,踏实求知的虔诚状态;光明磊落、锐意创新的拼劲,可以激起青年人勇于担当、敢打敢拼的强烈欲望;走过童年,不忘青涩
的天真,可以在面对学生的种种冲动时先通情,而后达理;亲切可人,优雅完美的气质,能让学生心灵共振,萌生面对万事万物都愉悦信任的情绪。这些独具魅力的人格具有文字教材和显性课程无法取代的强大教育力量,这也意味着塑造过程的不易。作为师范的职业引领者,思政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利用职业规划平台,让师范生在入校之际就开始对自身的性格、优劣通过规范的软件进行SWOT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让每个个体都深刻地读懂自己,挖掘自身的魅力所在。同时强化榜样的力量,借助师德课堂等契机做好师德典型的深度挖掘,通过典型的现身说法和亲领示范,唤起师范生不断反省、重塑自我的意识,以他们自己的人格之光照亮未来下一代的心灵。
2.2以综合型学识培养人
加里宁说过:很多老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所以高素质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储备,还要有全面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传统文化积淀。知识仅仅是载体,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教会学生某一学科的思维形式,引导其更好地举一反三,才是教育的目标。
师范生的求学阶段,教育者应该多方面地推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普及和渗透。通过案例分析、教育实习等实战演练让师范生真切产生对相应理论的内在需求,主动探索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获得知识综合实践的高效率。
2.3树创新型理念引领人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方法方式,也对未来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理念,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提高信息素养、艺术素养成为挺进在筑梦路上的师范生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过去“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理念虽然在量上仍旧有效,但是在质上却已今非昔比。信息时代的为人师者顾虑更多的恐怕是:我这桶水有多久没有换过了这
师资建设24
. All Rights Reserved.
总第247期
2013年7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47
July2013(A)
不知不觉地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降低了要求,致使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甚至起了反面作用,对周围的同学缺乏了正面的帮助和引导。
3.3基层支部缺乏凝聚力
艺术教育追求“千人千貌”。设计类研究生党员也具有较强的个性,部分设计类研究生基层支部管理相对松散,没有科学的支部管理制度、没有实质的支部生活、没有定期的党员大会,这些情况导致支部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4强化设计类研究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以专业队伍规范党员发展
李蕴通过自身素质、品质、才干表现,充分展示出令人信服的从事党务工作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开展党务工作。因而要制定基层党务工作者培训计划,建立健全上岗培训、定期轮训制度,加大对基层党务工作者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教育和培养力度,通过全方位、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打好理论功底,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党务工作本领,进而规范实施党员发展程序选拔最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使之真正成为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最出的队伍。
4.2以专业特点调整教育模式
由于艺术教育的专业特点,设计类研究生党员的学习和创作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朋辈之间、团队之间的合作较少,集体主义观念相对于普通专业研究生来说较为淡薄。对此,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特点,调整党员教育模式,积极培养他们的团体文化,并以研究项目为合作平台鼓励团队合作,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如组织党员支教队伍,为偏远地区送去基础艺术教育,使研究生党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既实践专业所学,又提高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
4.3以专业特优化支部活动
作为艺术教育下的设计类研究生党支部,应当在加强组织管理上下工夫,使党员能围绕各项党建任务学习、工作。同时,应当从专业的视角出发,创新党支部的活动形式,贴近研究生教育的热点,在内容、载体、形式和方法上下工夫、创新、寻突破。除了一些必要的支部会议外,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特点鲜明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党员到红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专业采风,组织开展红主题设计竞赛,与理论部门及党务部门开展项目合作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实践、艺术教育中,进一步增强党的影响力和活力。
4.4以专业导师强化教育实效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的培养教育工作依靠导师完成。因而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将研究生的党支部管理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可在每个支部配备一名党员硕士生导师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党员进行理论
学习,建设优秀党支部。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党务工作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正确引导研究生个人目标的定位与实现,加强研究生党员的自我教育管理,增强导师教书育人的教育实效,进而更好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青年是祖国的栋梁,研究生党员更是国家和民族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设计类研究生党建工作,在充分了解设计类研究生党员的特殊性基础上,从而实事求是、灵活创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期设计类研究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科学理论指导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1]宋瑞平,吴世友.新时期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广西青年
干部学院学报,2004(6).
[2]陈妍.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孙传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
南:山东大学,2010.
编辑李少华
种更新,既有具体知识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对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辅助与补充。
作为教师摇篮的师范院校,应积极鼓励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逐步打开不同专业间的课程封闭状态,给师范生更多跨学科交叉的机会,让不同思想在撞击中擦出新的火花,开启新的教育灵感。另外在日常教学中应尽量实现多媒体融合,艺术性展现,突破以往学习信息的单一化呈现,强化师范生对新媒体的熟练操作和使用艺术,让技术和艺术更好地助力教育教学。
2.4炼幸福型心理伴终生
任何职业发展到今天,谋生早已不再是第一要义,实现自我价值才是职业精神的最终归宿。实现师范生的“中国梦”,要求筑梦者能真正燃起内心对教育的热爱与情感,忠诚并献身于培养人的教育事业中来。
要让教育成为自己一生无悔的选择,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即使最初踌躇满志,也有因为职业本身的劳心、劳力而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师范院校的思政工作者不仅要让师范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师范生在日常的实践中慢慢到做老师的感觉,到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方式。
良好的心理、强健的体魄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需要,也是培养幸福学生的保证。教师职业本身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多纬度的心理趋向,锻炼较强的心理调节和应变能力,要耳聪目明,磨炼充沛的精力和耐性,以便应对来自学生的诸多需求及突发情况。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情况令人堪忧,抑郁、焦虑、敌对、猝死时有发生,这种苗头也存在与师范院校当中。高校应积极构建起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从日常做起,实现多种载体的社会实践,让师范生走出书本,了解社会、增强社交、学会自控,引导学生树立强身健体、劳逸结合的观念,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辅以定期体能测试和竞技比赛,通过这些尝试让学生深切感受心理、身体状况的明显改善,在愉悦振奋中磨练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状态。
3结语
师范生的职业发展与“中国梦”的实践相得益彰。师范生实践“中国梦”不仅要以魅力型师德感染学生,以综合型学识培养学生,还要树创新型理念引领学生,更要以炼幸福型心理伴终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师范生的筑梦之路既要有个性的彰显,也要有时代的烙印;既需要内涵的提升,更需要无悔的精神。作为每一个师范学子都应将梦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梦想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陶德安,曾乐平,程光仪.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建设[J].考试
周刊,2013(1).
[2]陈秀玲.论新时期教师的标准[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9).
[3]王家莲.基于职业精神的高职学人的中国梦[J].神州教育,2013(3).
编辑李少华
(上接第14页)
25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