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1
一、单项选择题:
A.商品 B.商品交换 C.商品生产 D.商品与商品交换
A.价值实体 B.现实货币 C.金属货币 D.商品
3.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是( )。
A.安全性 B.流动性 C.收益性 D.风险性
4.纸币能否贮藏的关键在于( )。
A. 是否足值 B.是否可以兑换
C.是否可以兑现 D.是否能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值量
5.货币制度的基础是( )。
A.货币材料 B.本位币 C.货币金属 D.本位制
6.盈余单位是指( )。
A.债权债务相当 B.债权大于债务 C.债权小于债务 D.无负债
A.商品交易的需要 B.价值单方面转移的需要
C.货币余缺调剂的需要 D.生产经营的需要
8.金融市场的交易载体是( )。
A.货币资金 B.利率 C.金融工具 D.投资主体
9.以证券公司为核心的融资方式称为( )。
A.直接投资 B.间接融资 C.中介融资 D.直接融资
10.间接融资中的金融中介主要是( )。
11.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是( )。
A.信用中介 B.支付中介
C.信用创造 D.金融服务
12.在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 )。
A.中央银行 B.政策性银行 C.专业银行 D.商业银行
13.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财富可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B.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重越小,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就越小
C.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为货币
D.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比例越小,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就越大
14.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唯一标准是( )。
A.货币的流动性 B.货币的盈利性
C.货币的安全性 D.货币的形态
15.在货币供给创造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货币是( )。
A.法定准备金 B.超额准备金 C.基础货币 D.现金
16.微观的货币需求是( )。
A.个人的货币需求 B.由商品需求引起的
C.可以实现的货币需求 D.由货币供给决定的
17.如果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其结果是( )。
A.总供给过多 B.总供给适度 C.总需求过多 D.总需求不足
18.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从( )。
A.需求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B.供求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C.供求均衡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D.货币均衡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19.货币政策效应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 )。
A.主观变量 B.短期变量
C.客观变量 D.长期变量
20.无论各国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目标如何表述,其首要目标通常是( )。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稳定物价 D.国际收支均衡
二、多项选择题:
21.货币制度主要包括( )。
A.币种及币材的确定 B.货币单位的规定
C.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的规定
D.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 E.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22.货币必要量取决于( )。
A.待实现商品价格 B.货币周转次数 C.货币周转天数
D.货币流通速度 E.待实现商品数量
23.商业信用的缺陷在于( )。
A.规模上的限制 B.方向上的限制
C.直接发生在企业之间 D.脱离了社会再生产过程
E.发生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
24.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般而言,实际利率( )。
A.低于名义利率 B.等于名义利率 C.高于名义利率 D.不等于通胀率
25.货币政策目标包括( )。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稳定物价
D.平衡国际收支 E.内外均衡
26.按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划分,利率可分为( )。
A.拆息 B.月利率 C.年利率 D.长期利率 E.短期利率
27.金融市场按交易层次可分为( )。
A.一级市场 B.二级市场 C.货币市场
D.资本市场 E.股票市场
28.金融机构按是否属于银行系统,分为( )。
A.银行企业 B.非银行企业 C.银行金融机构
D.非银行金融机构 E.政策性银行
29.以下属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是( )。
A.资本金 B.放贷 货币的含义C.吸收存款
D.同业拆借 E.向中央银行再贴现
30.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 )。
A.流通中的通货 B.政府及公共机构存款
C.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D.其他负债 E.资本项目
三、判断题
31.信用货币不能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 ( )
32.本位制的具体表现即本位币。 ( )
33.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
34.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可以随时调整的利率。 ( )
35.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即货币资金的价格。 ( )
36.股票的发行都须经证券中介机构承销来完成。 ( )
37.证券公司只能经营证券发行。 ( )
38.商业银行在支付中介、信用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职能。 ( )
39.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 ( )
40.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纸币为唯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 )
四、简答题
41.货币职能及含义。
42.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43.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44.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
45.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是什么?
五、计算题
46、原始存款1000万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0%,提现率5%,超额准备金率5%,试计算整个银行体系的派生存款。
47、银行向企业发放一笔贷款,贷款额为100万元,期限为4年,年利率为6%,试利用单利方式计算银行应得的本利和。
参考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判断题
四、简答题
41.货币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流通手段的含义: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把货币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
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并不是随货币的产生而同时具备的,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5)世界货币的含义: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42.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他观察:消费者保留储存成高的货币(undebase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
43. 两者之间的联系:
(1)商业信用始终是一切信用的基础。历史上商业信用产生在先,它直接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关联,直接为生产和交换服务。企业在购销过程中,彼此之间如果能够通过商业信用直接融通所需资金,就不一定依赖于银行。
(2)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银行信用。资本主义的银行信用体系,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3)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因为商业信用工具、商业票据都有一定期限,当商业票据未到期而持票人又急需现金时,持票人可到银行办理票据贴现,及时取得急需的现金,商业信用就转化为银行信用。由于银行办理的以商业票据为对象的贷款业务,如商业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等,使商业票据及时兑现,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4)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具特点,各有独特的作用。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而不存在互相取代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信用形式促进经济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