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教案
有趣的古诗
临江远眺
渺渺茫茫浪泼天,霏霏拂拂雨和烟。
苍苍翠翠山遮寺,白白红红花满前。
整整齐齐沙上雁,来来往往渡头船。
行行坐坐看无尽,世世生生作话传。
叠字诗叠字,就是重复叠用同一个字。如寻寻,如冷冷,如花花草草,如三三两两是也。叠字诗,要求将叠字手法贯串作品之始终。
奉和湘东王春日
  新莺始新归,新蝶复新飞。
  新花满新树,新月洒新辉。
  新光新气早,新望新盈抱。
  新水新渌浮,新禽新听好,
  新景自新还,新叶复新攀。
  新枝虽可结,新愁讵解颜。
  新思独氤氲,新知不可闻。
  新扇如新月,新盖学新云。
  新落连珠泪,新点石榴裙。
反复诗有意让相同字眼,在适当位置重复出现的诗,称反复诗。反复之字,通常对举。
【牛刀小试】
钟山[注]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钟山,南京的紫金山。王安石弃官后居住在这里。
1、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①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诗歌前两句中“绕”和“弄”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
 
                                                                                 
②末尾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答案】①“绕”和“弄”用拟人手法(1分),使涧水和花草显得有灵性,充满生机与活力,更添对春天的喜爱之情。(1分)②表达了作者弃官退居故乡后闲适恬淡的心情。(要联系注解回答)(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6分)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注】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一种喜事的预兆,有杜甫诗句为证:“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
①试赏析“铺床凉满梧桐月”一句中“凉”字的妙处。(3分)
 
                                                                   
②第二句中“烛花频剪”对表达诗人情感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①“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1分)不仅再次渲染天气之凉,(1分)更是烘托了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1分)②以乐景衬哀情或者衬托,(2分)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1分)
3、阅读宋代王禹偁(chēng)的《官舍竹》①一诗,完成第下面的题目。(6分)
会当凌绝顶的下一句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淳化二年,诗人受小人之谤,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商州是个人穷地僻的小郡,团练副使只是个虚衔。②量移:更远更偏僻的地方。
(1)诗的第二联写出了竹的                      特点。(1分)
(2)整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答案】(1)坚贞、高洁(1分)(2)诗人运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1分)表达了诗人虽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
题型分析 
  中考语文诗词品读常见题型:
     
一、语言特
诗词的语言具有精练性、生动性、准确性、形象性的特点。具体到某一首诗词,其语言风格不外乎以下几种:朴素、绮丽、清新、沉郁、豪放、活泼、直白、含蓄、婉约、恬淡等。
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锤炼字词;二是佳句赏析
  锤炼字词:重点关注的是动词、修饰词、叠词、表彩的词。
佳句赏析: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独特意境,有时也要求分析其语言技巧。
(一)品味炼字型
【典型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5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6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思路】
古人做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知识拓展】
  推敲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象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意象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2.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韵味。
如“夹岸桃花蘸水开”很传神。蘸(zhàn),是沾着水面。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下垂,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美极了。
  3.表示修饰的形容词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写出了春天来临,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浅”字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一个“凄凉”,写尽了诗人无限辛酸的感情。
  4.数词或量词
在古典诗词中,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数词,一般情况上都不是确数。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谁家”用的极其精妙。如“花落柴门拾夕
晖,昏鸦数点傍林飞”中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因为是远景,“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5.表颜的词
颜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抓住能表现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
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从视觉角度看,红绿映衬,彩鲜明,春意盎然。
例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解析] 抓住诗眼“湿”字做文章,引导学生体会炼字的妙处。暗示学生品诗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诗眼来品析诗的语言。 
[答案] 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二)名句赏析型
【典型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解题思路】
考查的句子往往是名句。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
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鉴赏这些名句,能够读懂作品,加强我们的文学修养,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出发鉴赏其寓意、情感等,该句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有怎样的寓意。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面对重重困难时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赏析句子还要从从形式方面思考该句有什么表达技巧,指出其表达技巧及效果,或者是分析句中的语言特点等
例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名句的赏析能力。名句的赏析,既可从炼字上去分析它的艺术手法,也可从内容上去分析它所蕴涵的哲理,还可从感情方面赞赏诗人所表现的胸怀。但要防止浅表理解,只解释诗句的含义,而导致理解上的肤浅。
[答案]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或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时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典型题型】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情感的?
4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思路】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它包括: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分析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①。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齐。
【注释】 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