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遇的真相:出轨,就是不爱了吗?
出轨,就是不爱了么?
正⽅:是的,出轨是结束旧关系的动⼒
两个⼈的关系出了问题才会导致第三个⼈的出现。当婚姻厌倦期,双⽅有诸多不满得过且过,尤其男⼈⼤多不愿意在婚姻中有太多正⾯冲突。⽽外遇的⼩三未必是真爱⽆敌,只是⼀个强有⼒的⽤以结束旧关系的动⼒。
在⽣活中经常会听见很多男⼈出轨的故事,⽽我已经从刚听见这种事的义愤填膺或黯然神伤变得⾯⽆表情了。因为这些故事实在是丰富多彩,有出轨之后另寻新欢换⼥友换⽼婆的,有⼏经挽回修补关系之后重新过上幸福⽣活的;还有就是⾝体出轨但⼼思坚定着家⾥必须红旗不倒的,甚⾄是男⼥双⽅都默认对⽅可以出轨但依然过着夫妻⼀体⽣活的……然后,我就失去判断⼒了。
但⽆论多复杂的问题,都可以以简单的⾏为概括和终结。
总有专家说,如果男⼈出轨,你不要急着暴跳,这是因为两个⼈的关系出了问题才会导致第三个⼈的出现的。以前我都对这种话嗤之以⿐,⼤概是见过太多的男⼈动物性⼀⾯。
可事实是,男⼈出轨和他们换⼯作跳槽⼀样的,⼤部分男⼈都不愿意在⼀段关系中发⽣太多正⾯冲突(就连你所谓的“谈⼀谈”,对他们来说都属于严肃的正⾯交锋喏),在两⼈关系中更是有⼀种得过且过的⼼态,就算对⾝边伴侣有诸多不满,通常也是凑合着吵吵或忍忍。
他们是⽐较懒得去在这种事情上想太多的。所以,⼀段旧关系的结束,经常表现为出轨的形式。新欢并⾮真的如何倾国倾城或真爱⽆敌,只不过是⼀个强有⼒的push,是⽤以结束⼀段旧关系的动⼒。
就好像跳槽去的新公司貌似⽐⽼东家靠谱,其实也未必靠谱,可没有这个跳板⾛出去,将来其他更好的机会恐怕就更轮不到⾃⼰了啊。有⼀句名⾔是:男⼈虽然有时不知道⾃⼰想要什么,但他们特别清楚⾃⼰不想要什么。所以在出轨事件⾥,⼥⼈真不⽤纠结“那⼥的”哪点⽐⾃⼰好,反⽽是要想想你们两个关系到这⼀步的根源是什么了。
我有⼀个⼥友说:“男⼈都是管不住下⾯的。这事毫⽆疑问。”她是觉得出轨是男⼈没有意志⼒的表现,也是他们表达不满的⼯具。那么,忍住⽣理⼼理的不适感,探讨⼀下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不满,或者为什么会有机会让他们没有意志⼒,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这也能间接的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出轨,有的⼈能既往不咎,有的⼈必须⼀⼑两断。
在真实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根源:误交损友导致的品⾏折堕、对⽇复⼀⽇死⽔般⽣活的厌倦、对伴侣⽼去容颜的嫌弃、对中年危机的恐慌、对⼀段永远⽆望的关系的理智叫停……
如果你知道⼀段关系结束的根源,那么就相对容易接受可挽回或不可挽回的现实了。这样虽然不能宽慰到你,但起码让你不⾄于哭喊“她到底哪⾥⽐我好”或“⼩三都得死”这样的话。
反⽅:⼼动常有,⼈性本就“博爱”文章出轨是真的吗
不管是进化的本能,还是婚后的各种补偿⼼理,只要“天时地利⼈和”,任何⼈都可能出轨。这甚⾄与个⼈价值观没有关系。真相是:“更适合”和“更好的”其实都是合理化的错觉,出轨只是你的新需求向外寻求补偿。
遇到⼀个更适合⾃⼰的⼈——并⾮只有⼥记者才会遇到。我们的两性关系⼏乎总要⾯临这样的挑战。也许我们中的很多⼈在⼀⽣中要多次⾯临这样的挑战。“两性关系中,没有⼀个⼈可以同时满⾜另⼀个⼈的全部需要。在已有的伴侣关系之外,发现更适合⾃⼰的⼈,是很正常的事情。”北京⼤学第六医院⼼理师姬雪松认为:“但的确构成对伴侣关系的挑战。”
其中最困难的是,当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之后——在物质层⾯,⼈们对“更好的”选择,⽐如更好的⼀款汽车或⼀栋⼤房⼦,总是很有成就感;⽽两性关系中,选择既牵扯到两性间的冲突、我们⾃⼰的欲望,也有我们的潜意识,同时还掺杂着道德和伦理的考量,因此选择是困难的,结果也总是相当复杂。
更适合的伴侣出现,⼈们未必都会向前迈出⼀步。有些⼈觉得,这种打碎和重建的⼈⽣成本太⾼了。
同时,还有道德的压⼒——道德要求伴侣们更深刻地去耕耘已存在的伴侣关系,⽽不是去发现哪⾥还有更合适的。
“我们既有喜新厌旧的本能,但⼈类也⾮常真诚地追求稳定的长期的伴侣关系。这是有⼈类学意义的:母亲和孩⼦可以更有保障,⼈类种的⽣产和延续也得以保证。⽽和同⼀个⼈⼀起慢慢变⽼,仍然是我们的⼀种向往。越稳定的感情,越持久的婚姻,也越能够满⾜我们对于爱和亲情的需求。”姬雪松说。
为什么你会看到⼀个“更适合”的?
⽆论选择什么,⼀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通常可以理解为对彼此关系已经不满⾜的信号。⼼理咨询师荣伟玲说:“在稳定的伴侣关系中,你主要的需要已经被满⾜了,但你肯定还有没有满⾜的需要,当它上升成为最主要的需求时,就会去发现能够满⾜这个需求的⼈,‘看到’更适合的伴侣。”也就是“更适合”的伴侣是被你⾃⼰的需要发现的。
⼼理学认为,伴侣关系是⼀个动态系统,它是变化的——在伴侣关系建⽴之初,双⽅因为相爱,⽽彼此容纳,各⾃的个性都被接受。但随着两个⼈的关系融合,进⼊⼀个分歧和差异加⼤的时期,就会渐渐变得不符合对⽅的要求。这时候,你就会把视线转移到⼆⼈世界之外。
荣伟玲解释,有两个时机,⼈们特别容易看到“更适合”的伴侣。⼀是纸婚前后。“两个⼈结婚时间不长,在以前没有共同⽣活的基础,双⽅处于幻灭期,差异开始显现,这时候的冲突往往显得不可调和,双⽅很可能会向外寻求理解和慰藉,很容易撤退。”另外⼀个阶段是40岁左右。“这时候⼈们在⽣理上和⼼理上都有种对年龄的危机感,会对⾃⼰的前半⽣进⾏总结,发现还有很多未曾实现的愿望和没有尝试过的⽣活⽅式,就会⽐较不⽢⼼,容易投奔新伴侣。”
是“更适合”,还是⼀种错觉?
那些勇敢地向前迈出⼀步的伴侣们,与更适合的伴侣在⼀起,是否有更多幸福?“我认为是更适合我的⼈,当真正在⼀起后,最初还是挺好的,但过⼀段时间,我却发现我所⾯临的问题,和我在前⾯的关系⾥的问题是⼀样的。”对此,荣伟玲的分析是:“⼀个更适合的⼈可能对应了你⼀个新产⽣的需要,当这个需要满⾜了,你会接着产⽣新的需要,你就不再需要他了。然⽽你还有新的需要产⽣,那么你会继续发现更适合的伴侣吗?在很多时候,⼀个更适合的⼈,只是你的错觉。”
更深⼊地认识⾃⼰
⼼理师姬雪松认为,⼀个更适合的伴侣的出现,⽆论你如何选择,⽆论你从中体验到什么,都可以将之视为⼀场⾃我认识运动。“我们是从他⼈的眼光中看到⾃⼰。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更适合我?吸引总是有原因的,有我们⾃⼰的潜意识在起作⽤。”
⼀个例证是这样的:有⼀个⼥⼈,在她10年的婚姻⽣活中,长期保持着与另⼀个“更适合”她的男⼈的关系,但她始终不选择。后来通过精神分析的发现,她恐惧存在于两个⼈之间的、特别亲密的连结。所以她总是需要遇到⼀个“更适合”的伴侣,“更适合”的伴侣是对她的恐惧的稀释,这样,亲密感就不会太浓了。
这就是解读这个“更适合”的伴侣的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改变不⼀定是所有事情的结局,认识也许就是终点。”姬雪松说,“尝试去解读这个‘更适合’的⼈对⾃⼰的意义,思考为什么我认为这个⼈是更适合我的伴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包括我们的欲望、我们潜意识中未满⾜的需求,获得⾃我的成长,⽽这是更深刻的变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