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是(  B)
A.唯物论  B.世界观  C.辩证法  D.方法论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运动B. 规律C.联系和发展  D. 矛盾
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辩证思维方法
7.发展的实质是(D)
A.前进的运动  B.上升的运动  C.曲折上升的运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矛盾的基本特性是( C )
A. 斗争性  B.同一性  C.斗争性和同一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指的是( C  )
A.矛盾    B.变化    C.规律    D.奥秘
1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是说意识活动的(  B  )
A. 创造性                    B. 目的性和计划性 
C.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  )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 D  )
15.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C  )
A .认识  B. 意识能动性  C. 实践    D. 主体选择
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D    )
A.运动  B.静止  C.时间和空间  D.客观实在性
18.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1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0.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
二、多项选择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容,即:(  AB  )
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B.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C.物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
D.决定事物变化的是事物的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的问题
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C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3.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BC  )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试验              D.意识活动
4.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即( ABCD  )
A .条件性  B. 客观性  C. 普遍性    D.多样性
5.人们可以用蜣螂清除牛粪、用水发电。用针灸疾病。这表明(AC  )
A.正确认识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利用客观联系为人类造福
B.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D.联系是人能随意创造的
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CD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CD    )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            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
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ABCD      )
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BC  ) 
A.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永恒发展的在动力
B.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理解这些规律和畴的“钥匙”
C.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D. 它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是( ABCD    )
A. 就事论事  B. 因材施教  C. 对症下药    D. 量体裁衣
11.下列关于量变质变规律说确的有( CD  )
A. 量变仅指事物数量的变化 B. 凡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质变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辩证否定的基本容是  ( ABCD  )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BCD  )
A.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判断题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 )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则不具有物质性。(×  )
5、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6、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条件的。(×  )
7、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
8、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9、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是必然的,因此不存在曲折。(×)
10、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并终将回到起点。(×  )
1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1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15、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 √  )
四、连线题
1.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
①运动-----B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静止-----C 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空间-----A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A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③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
1.材料一: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
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我们不要过分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