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轨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智慧城市轨道发展纲要》的颁布,明确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总体要求、发展战略及优先发展的主要目标。其内涵可以总结为: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经济的新一代中国式智能城市轨道交通,加速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智慧城轨;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
1目前智慧城轨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智慧城轨下存在校企人才胜任力差距
随着新技术、新装备的不断开发,新装备在城轨运输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将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是,有些学生在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时,还是以学生原来的职业能力为依据,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都不能与产业的发展相匹配,从而造成了学生能力的不足。例如,轨道交通的票务工作,初期主要是通过人工买票,然后
轨道交通专业利用自动售票系统来实现乘客的进出站。而车站电脑则是用来检测每天的客流量,对工作人员仅有基础的仪器操作技术的要求。但是,移动支付、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给乘客和商家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就需要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利用已有的设备的同时,还需要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处理,以应对手机支付失败等突发事件。
1.2现行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当前发展需求
1.2.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前沿性不够
其中,智能城市轨道服务包括:线路规划,智能交通引导,智能保安,智能车站管理等。新的企业将新的工作岗位与已有的工作相结合。虽然新岗位所需的技能都是在原有岗位所需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与转换的,但是新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与工作内容相比,仍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有轨道运营组织、轨道乘客组织、车站机电设备应用、自动售票系统与票务处理、安全运营与维修等,其内容与目前“智能”工作对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培养学生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其多学科交叉、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反映智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1.2.2教材内容未能紧跟专业发展
从教科书的内容方面来看,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教科书的发展已经持续了很久,而教科书的修改工作也有一个相对的周期,所以一些有关的教科书也出现了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它们的出版日期比较早,在内容上有很大的滞后。以票务管理为例子,目前对票卡的描述还处于非接触式IC卡的阶段,而对新型的虚拟票卡——也就是二维乘车码的介绍则是只字未提。这就导致了在学生进入公司之后,都需要进行上岗实训,以弥补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
1.2.3实训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差距
与此同时,通过对有关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教材都是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作为主要内容,缺乏一种具有项目化任务式的一体化教材。一些上市的一体化教材具有很大的地域特点,也就是在教材中,对于设备的操作,大部分都是以本地的轨道交通企业为基础,与此同时,不同企业的设备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与企业对实际能力的需求之间,还会有一定的距离。其次,实训室内的实训器材与实际生产中所用器材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导致了实训室与实际生产中所用器材相脱离。
1.3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质量落后于企业业务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知识面很广,很多老师都缺乏在企业中的工作经验,他们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专业的课本和短暂的到企业中的实习经验,这就导致了他们缺乏既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双师型”老师。此外,伴随着这个产业的迅速发展,专业老师的实际技能和专业知识,已经无法跟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工作任务的整合和适应,已经渐渐脱离了前沿技术。与此同时,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班级数量和学生总数都在不断地扩大,这就给专业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压力,让他们的师生比例超出了教学标准的要求,这也会造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双重降低。
2人才培养改革实施途径
2.1职业能力需求出发重构课程体系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对轨道交通的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企业中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能力要求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的梳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以能力为导向的、以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升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与产业需求的变化保持同步。
智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便是在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人力劳动完全解放出来;与此同时,则需要注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发成本。
2.2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综合性课程体系
在开设专业拓展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增加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新兴课程,与产业智慧化建设要求相匹配。
2.3“岗标证赛课”教材互通
高职城轨运营专业校企教材互通应遵循岗位工作导向界定教材内涵,按照地铁站务员、行车值班员岗位对应的初、中、高级工的知识、技能、素质需求选取教材内容。执行“岗标证赛课”一体化,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作为校企教材互通路径,将“标证赛”作为教材内容源头,将“课”作为教材发布应用的平台。
校企教材互通过程中需重点梳理教材源头,明确引用关系,同步修订更新。“标”包含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交通部文件、国家与行业标准、岗位相关地铁运营企业标准(含技术规程、岗位技能标准、现场操作指南)等。“证”包含评价组织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建筑物消防证、低压电工证等职业证书。“赛”指交通部、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城轨领域服务员、行车值班员技能大赛。课程结构与内涵边界由城轨运营专业教学标准、城轨服务员职业标准、站务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确定,实现课程对接工作领域、学习项目对接工作任务、学习任务对接技能要求。开课顺序结合工作过程、知识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加以明确,专业技术技能与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的每门课程内容都要在交通部文件、国家与行业标准、岗位相关地铁运营企业标准、职业证书、技能大赛技术规程中明确出处。
结论
在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效率上和品质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以此来提升其对人才的培养水平,为其输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支撑并符合新的时期人才需求,满足对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城轨[2020]10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Z].2020.
[2]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9-2020年度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状况统计分析报告[R].2021.
[3] 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16-25.
[4]蔺湘然.“1+X”证书制度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6(0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