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转载出版必究
(原创连载)部编版五语上知识点易考点
18.《慈母情深》
(知识点梳理与本课所编标准化试题内容同步)
一、生字组词 
爱字组词辞(辞退,告辞)抑(压抑,抑扬顿挫)碌(忙碌,碌碌无为)吊(吊灯,提心吊胆)噪(噪音,噪声)脊(脊梁,脊背)竟(竟然,究竟)龟(龟裂,乌龟)哇(多好哇)忍(忍心,忍受)酸(心酸,酸菜)权(权利,掌权)
二、词语
连续  广播  铁路    辞退  挣钱  压抑  潮湿  忙碌  缝纫  阴暗
酷暑  炎夏    蒸笼    噪声  瘦弱  脊背  口罩  龟裂  忍心  数落  权利
三、同音字、形近字:
压抑仰慕    噪音干燥暴躁操场   
竟然—竞争    心酸—骏马—竣工—俊俏—峻峭
四、易错字、音:
长篇piān  怂恿sǒng yǒng  失魂hún落魄pò  压抑yì  颓败tuí
缝纫rèn    噪音zào          褐hè          疲惫bèi  耽误dān
衣兜dōu    龟裂jūn          权利quán
正音:
“忍”是翘舌音;“辞、噪、酸”是平舌音;脊”读jǐ,不读jī
写字:
抑:的右部是“”,不要写成“卯”;
碌:右下部不要写成“水”;
酸:左部是 酉”不是“西”,不要忘写短横。
脊:注意上部不是“火”字。
龟:注意上面的笔画与“兔”上边的笔画不同。
竟:中间“日”不要写成“口”。
五、多音字(jun)
挣zhēng扎  zhèng挣钱 挣脱  龟jūn裂  guī乌龟 龟甲
1.他生病了还挣扎着出去挣钱。2.龟裂的纹路像龟壳。
六、近义词
疲惫—疲乏  噪声—噪音  数落—责备  失魂落魄—神不守舍
忙碌—繁忙  耽误—耽搁  吃惊—惊讶  震耳欲聋—震天动地
七、反义词
陷入→浮出  忙碌→清闲  瘦小→高大    失魂落魄→泰然自若
连续→中断  疲惫→轻松  立刻→迟缓  连续→间断  疲惫→轻松
八、解释:
慈母情深:是和善的意思;指作者的母亲情深指感情深厚。文中指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本文以慈母情深为题,突出了母亲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之情。
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震耳欲聋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龟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怂恿: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用于贬义。文中指“我”劝说自己向母亲要钱。疲惫是指极度疲劳。
九:课文结构:事情发展顺序
第一段(1-4)想要买书,失魂落魄。第二段(5-34) 要钱买书,毫不犹豫。
第三段(37-38: 买了食物,孝敬母亲段(35,36)再次给钱,买到了书
十、填空:
1、《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者怀着一颗  感恩 的心选取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情,表达对母亲的 感激、敬爱 之情。
2.《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  的母亲,
辛劳的母亲,  贫寒的母亲,更是一位 伟大 的母亲。我是从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母亲毫不犹豫地给“我”钱买书  中感悟到深沉的母爱的。
3.本文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工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表现了母亲的慈祥、善良对孩子深沉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作者qq718429036
4.辛劳、贫寒、善良、慈祥、通情达理的母亲。
5.母爱,是春日里的伞,给我一片无雨的晴空;母爱,是冬天里的阳光,给我无限的温暖;母爱,是无声的细雨,滋润我的心田;母爱,是明亮的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九、修辞手法:
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用 反复 的手法, 强调 作用。以及对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描绘一个辛劳、疲惫的母亲形象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倒装句,反复呼唤着“我的母亲”,说明看到母亲的动作、神态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难以形容的痛楚,所以,“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呼唤着自己那可怜、坚强又伟大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用反复的手法细致地刻画了母亲一连串的动作。这句话中的四个“立刻”仿佛是一组快镜头,说明母亲在争分夺秒地挣钱。此时,作为儿子的“我”内心是复杂的,有心酸,有心疼,有感激,也有敬佩....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縫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七八十”反复出现,写出了工厂环境的恶劣,而母亲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争分夺秒地挣着那么一点点微薄的工资的,突出了母亲的隐忍和坚强。
◇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
从反复出现的几个“供他们”中可以发现慈母情深,就深在可以牺牲自己的切,来换取孩子的健康成长;慈母情深,就深在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换取孩子的健康成长;慈母情深,就深在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来满足孩子读书的愿望;慈母情深,就深在瘦小的身躯里却蕴藏着巨大的爱的力量。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设州!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那一天我第一次”反复出现,出了“我”从那一天开始觉得自己长大了,开始“母亲,理解母亲,
关心母亲,学会了感恩。
夸张句: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身在蒸笼”是对当时“热”的一种夸张说法,热量来自几个方面:酷暑炎夏,不能开窗;七八十个女人;七八十只灯泡。
十、精彩语句赏析:
1.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连用了三个“我的母亲”,强调了“我”看到的是一位疲惫的母亲,写出了“我”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和难以形容的痛楚,蕴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通过描写母亲疲惫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辛劳、艰苦,说明了母亲为了这个家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2.语言描写
母亲却已将钱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写出母亲对儿子读书的支持,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一元五角”作者qq718429036
语言描写与母亲的对话写出了我母亲的目的,用短句的形式答,表现出当时环境的嘈杂也显示了工作时间的紧张。
3.细节描写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两个字,表现了母亲听说我要买书后,并没有迟疑,说明了母亲对我想要读书的肯定。皱皱的毛票,表现了母亲挣钱不易,龟裂的手,表现了母亲工作的艰苦。
4.环境描写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酷热难耐,表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
低矮的空间、潮湿的墙壁令人感到压抑,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5、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拿钱为母亲买罐头是想报答母亲。
6.“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不易,家境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满足我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的辛苦付出,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7.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
  可见“我”渴望读书,但家境非常贫寒在这个家庭中,解决温饱问题都不是一件易事,买书就更困难了
8.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把“我”对这本书的渴望程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9.在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我来到母亲上班的地方,向母亲要钱。
内心经过了反复的挣扎,还是决定向母亲要钱买书。
十一、知识链接
1.背景简介
本文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不好,一元五角买本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2. 简介作者: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小说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浮城》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等。3. 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的诗歌:《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 AABB式词语:恍恍惚惚  密密层层  结结实实 匆匆忙忙  整整齐齐  真真切切
清清楚楚  忙忙碌碌  朦朦胧胧
含有近义词的词语:失魂落魄  见多识广  察言观  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与亲情有关的词语:大爱无边  情深似海  体贴入微  恩重如山  寸草春晖
5、赞美母爱的成语和古诗词:
有关母爱的成语舐犊情深孟母三迁母爱如山无微不至寸草春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  孟郊(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