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东省潍坊市⾼三核⼼素养测评语⽂试卷
⼀、现代⽂阅读(35分)
(⼀)现代⽂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1~5题。
材料⼀:
⽂⼈画是具有“⽂⼈⽓”的画,它具有⼈⽂价值的追求,不是涂抹形象的⼯具。中国传统顶尖⼤师的⽂⼈画,有⼀种⽆法⽤语⾔表现的纯粹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的欧洲古典⾳乐才能与之相⽐。推动传统⽂⼈画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真”,⼀种是外在形象的真实,⼀种是⽣命的真实。画家将笔墨、丘壑(代指⽂⼈画中的具象性因素)、⽓象三者融为⼀体,使之呈现出⼀种超越形式的思考,变形似的追求。
画作是重视性灵传达的⽂⼈画家间“交谈”的“语⾔”。这套语⾔⼤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是题材语⾔,⼀⼭⼀⽔(寒林、枯⽊、远⼭、近⽔、空亭、溪桥)就是他们的语⾔,莽莽的历史中蕴藏着的⽆限的⼈和事(典故)也成为他们的语⾔;⼆是笔墨的程式化,如董源模式,是⼀套裹孕着披⿇皴、江南⼭⽔特征、空灵的世界等内容的传统模式,⽶家⼭⽔⼜是以⽔晕墨染、体现空蒙迷离视觉效果的⼀套模式;三是境界的
程式化,如画境的荒寒,⾃北宋以来便成为⽂⼈画着⼒表现的⽓韵特点,云林的寂寞,也成为明清画⼈效仿的程式。
⽂⼈画不是对“⽬”⽽是对“⼼”的,也就是说,它不是画给你看的,⽽是让你融⼊其中⽽获得⽣命的感悟。视觉性使⼈容易停留在具体的图像世界⾥,这与⽂⼈画所主张的境界创造、⽣命呈现的观点不合;视觉性的空间容易启发⼈由具体的事象引起想象活动,使⼈受到情理世界的裹挟,这也与⽂⼈画追求的超越境界不合。⽂⼈画致⼒于创造⼀种“⽣命空间”,“⽣命空间”是⼀种绝对空间形式,“惟恐有画,是谓能画”就是对空间性的超越。物理学上也有“绝对空间”的概念,但“绝对空间”仍然是⼀种具体空间形式,只不过是⼀种永恒存在、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的空间。⽂⼈画的根本旨归在于脱略具体空间,反映内在⽣命的逻辑。
为了追求永恒的真实,对时间性的超越是其必然路径。⾮时间性,并不代表对历史的忽略,正相反,⽂⼈画有⼀种强烈的“历史感”,⼀种超越历史表象的深沉历史感受。⽂⼈画从总体⽓质上可以说是“怀古⼀何深”。⽂⼈画推重的“⽆画史纵横⽓息”,就是强调绘画的根本在于创造,⽽不在于记录。⽂⼈画家要到历史表象的背后去发现真实,发现真正的“历史”——⼀种深沉的“历史感”。
总之,⽂⼈画是⼀种超越形式的绘画,画家通过程式化、⾮视觉性、⾮时间性等⽂法显现出其⽣命真实的⼈⽂价值。有些作品即使不再存世,所包含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命省思依然可以给⼈以⽣命启发。
(摘编⾃朱良志《传统⽂⼈画的⼈⽂价值》)
材料⼆:
宋画⽆论内容或形式,都⼤⼤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的同时并举,与诗⽂发展趋势相同,⽇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元画却与宋画有极⼤不同,最明显的是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部分⼠⼈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和情感寄托在⽂学艺术上,⼭⽔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画的领导权终于落到在野⼠⼤夫⼿中,⾃此“⽂⼈画”正式确⽴。
所谓“⽂⼈画”,当然有其基本特征。⾸先是⽂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但形与神、写实与诗意这对⽭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性压倒前者⽽直接表露,⾛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主观的意兴⼼绪。中国绘画中⼀贯讲求
的“⽓韵⽣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完全是放在主观意兴上。
对笔墨的突出强调,是中国绘画艺术⼜⼀次创造性的发展。在⽂⼈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然,更在于描画的线条、⾊彩,亦即笔墨。笔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
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和兴味。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的审美意义在。它不是⾃然界所具有,⽽是经由⼈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赵孟頫说:“⽯如飞⽩⽊如籀”,写⽵还应⼊法通。若也有⼈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三任焉,⾃兹成为对中国⼭⽔画的⼀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从元画开始的另⼀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来直接配合画⾯,相互补充和结合,这是唐宋都没有的。唐⼈题款常藏于⽯隙树根处,宋⼈开始写⼀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影响对画⾯的欣赏。元⼈则⼤不同,画
唐⼈题款常藏于⽯隙树根处,宋⼈开始写⼀线细楷,但决不使之过分侵占画⾯,影响对画⾯的欣赏。元⼈则⼤不同,画⾯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数⾏,占据了很⼤画⾯,画家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是通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的⽂学趣味和诗情画意。因之“元⼈⼯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
与此同时,⽔墨画也就从此压倒青绿⼭⽔,居于画坛统治地位。虽然早有⼈说,“草⽊敷荣,不待丹绿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不待空青⽽翠,风不待五⾊⽽粹,是故运墨⽽五⾊俱,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但真正实现这⼀理想的是讲求笔墨趣味的元画。正因为通过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斧劈,就⾜以描绘对象,托出⽓氛,表述⼼意,传达兴味观念,从⽽也就不需要也不必去考虑如何真实于⾃然景物本⾝的⾊彩的涂绘和线形的勾勒了。
既然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画⾯也就不必去追求⾃然景物的多样或精巧,⽽只在如何通过某些⾃然景物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绪观念就够了。画⾯景物可以⾮常平凡简单,但意兴情趣却很浓厚。
(摘编⾃李泽厚《美的历程》)
注:籀(zhòu),⼤篆的⼀种,和“飞⽩”“⼋法”同为书法⽤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画表现出了宁静⾼贵、深沉阔⼤的纯粹美,呈现出超越外在形象的⼈⽂价值。
B.⽂⼈画的“⾮视觉性”使欣赏者不易受现实世界和情理世界裹挟,从⽽领略其“⽣命空间”。
C.宋画丰富了民族的美学传统,诗意追求和细节真实并举⽇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
D.唐宋画作虽有题款或细楷,但是有意识地使字和诗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内容却⾃元朝开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A.⽂⼈画“⾮时间性”的特点是由其追求真性的思想决定的,为追求永恒的真实,超越历史是必然路径。
B.⽂⼈画在题材等⽅⾯要有⼀定的程式化,⽅能满⾜画家之间的性灵的传达,否则就⽆法完成思想的交流。
C.受政治环境影响,⼭⽔画领导权元时落⼊⼠⼤夫⼿中,“⽂⼈画”才正式确⽴,这和材料⼀的说法并不⽭盾。
D.北宋的《千⾥江⼭图》青绿中间以赭⾊,表现了⼭⽔的秀丽壮美,实现了“运墨⽽五⾊俱”的创作理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持材料⼀观点的⼀项是(3分)
A.陈师曾说:“⽂⼈画不但意趣⾼尚,⽽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
B.倪瓒说:“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闲咏,不在象与声。”
C.⽩阳说:“⼭⽔作正艰,变幻初⽆形。闭户觅真意,展转复失真。”
D.唐志契说:“⼭性即我性、⼭情即我情;⽔性即我性,⽔情即我情。”
4.请分析材料中两处画线部分的论证效果。(4分)
5.古⼈有“⽂⼈画以⽓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有“奇者不在位置,⽽在⽓韵之间”的说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现代⽂阅读II(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6~9题。
麦芽糖
晓苏
腊⽉⼆⼗三这天早晨,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天⼀亮就起床。头天晚上,我熬了三锅麦芽糖,⼀直熬到深夜,上床没睡到三个钟头鸡就叫了。但是,我爹可不管这些,他每天总是天⼀亮就起床,⼀起床就要坐到我们家⼤门的门槛上去,两腿张开,双⼿按膝,将⾝体朝前⼀倾,后⾯就会露出⼀块门板似的背来。每当我爹摆出这样⼀种姿势,我就得赶快去给他⽼⼈家抓背了。我爹说我没有出息。他不⽌⼀次地对我说,你要是像杨致远,像肖⼦⽂,像余乾坤,像他们那样有出息的话,我怎么会每天要你给我抓背呢?
我爹说到的这三个⼈,是我们油菜坡家喻户晓的三个⼈物。我和他们从⼩学到⾼中⼀直是同班同学。杨致远毫⽆疑问是我们油菜坡最有出息的⼈。他⾼中⼀毕业就考上了北京的⼀所⼤学,毕业后⼜去了美国。肖⼦⽂的出息也⼤。⾼中毕业后,肖⼦⽂考上了武汉的⼀所⼤学,读完⼤学就留在了省城,做了省
报的⼤记者。稍微差⼀点⼉的是余乾坤,他虽然只上了⼀个中专,但毕业后还是想⽅设法留在了县城,开始上了⼏年班,后来就⾃⼰开了⼀个公司,当上了财⼤⽓粗的⽼板,也算是出息不⼩了。
余家原来的房⼦和我们家的房⼦差不多,都是⽤⼟砖砌的,顶上盖着⿊⽡,⽡楞上长着长长的狗尾巴草。余乾坤发财之后,他从县城派⼈回来把⽼房⼦推了,⼜在原来的屋场上建起了⼀栋⼩洋楼。⼩洋楼⽩墙红⽡,有点⼉像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外国别墅。
只有我是⼀个没有出息的⼈,⾼考时考砸了锅,连中专都上不了,没办法就只好回油菜坡种⽥来了。如今在农村,光靠种⽥是过不好⽇⼦的。为了把⽇⼦过得稍微好⼀点⼉,我学会了熬麦芽糖。我⼀边种⽥⼀边熬麦芽糖卖给村⾥的⼈,挣⼏个零⽤钱。在油莱坡,熬麦芽糖说起来也是⼥⼈的活⼉,只有没有出息的男⼈才⼲这种⼥⼈们⼲的事情。我刚开始学熬麦芽糖的时候,我爹就⽤嘲讽的⼝⽓对我说,看来你真是没有出息啊!
过了⼩年,油菜坡便逐渐有了过年的⽓氛。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都要⽤⼀只背篓背着我熬的麦芽糖,到村⾥四处去卖。我要抓紧挣点⼉钱去办些年货。其实我要办的年货说起来也简单,除了打⼏⽄酒买⼏包烟之外,主要就是去镇上给我爹买⼀⾝⼉新⾐裳,好让他⽼⼈家过年时穿在⾝上。作为⼀个没有出息的⼈,能在过年的时候看见他⽼⼈家⾼兴⼀下,我觉得这⼀年的起早贪⿊都值。
这天吃过早饭,我就背着背篓出了门。我从村⼦的北边转到村⼦的西边,已经快到中午了,我背篓⾥的
麦芽糖也差不多卖掉了⼀半。余乾坤家的那栋⼩洋楼就坐落在村⼦的西边,余⽼爹和余⽼妈虽说住着⼩洋楼,不缺吃不愁穿,但他们⽼两⼝很孤独,总盼望有⼈去陪他们说说话。余乾坤曾想把他⽼爹和⽼妈接到县城⾥去住,但⽼两⼝不习惯城⾥的⽣活,在城⾥最多只能待上半个⽉就要闹着回油菜坡,好像再待下去就会发疯。
余⽼爹和余⽼妈都有糖尿病,沾不得⼀点甜东西,所以他们不会买我的麦芽糖。我刚要⾛,余⽼爹⾛出了⼩洋楼,他⼀眼看见了我的背篓。务农,还有麦芽糖吗?余⽼爹问。有,我说。给我称五⽄吧,余⽼爹说。你有糖尿病,不能吃麦芽糖,吃了会发病的,我说。我巴不得发病呢,发了病乾坤就会回来看我!余⽼爹说。我⼀下⼦愣住了,没有给他称麦芽糖。这时候,余⽼妈也从⼩洋楼⾥出来了,她也要买麦芽糖。我有点⼉为难地说,不是我不卖给你们,是你们不能吃麦芽糖啊!余⽼妈说,我们不能吃,乾坤能吃呀,我买了等乾坤他们回家过年吃!听她这么说,我才犹犹豫豫地给他们称了麦芽糖。
眨眼间就到了⼤年三⼗。我卖完麦芽糖,加快脚步朝家⾥赶,家⾥还有好多事等着我回去做呢。当看见我家灶屋顶上的烟囱时,我听见了⼀串哭声。我扭头⼀看,原来是余乾坤的⽼妈。余⽼妈⼀看见我就⽴刻⽌住了哭声,她三步并作两步⾛到我跟前说,不好了,我家死⽼头⼦吃你的麦芽糖把糖尿病惹发了,这会⼉正昏倒在我家沙发上呢!我有点⼉颤抖地说,天啦!他难道忘了有糖尿病的⼈是不能吃麦芽糖的吗?余⽼妈说,唉,他是故意吃的啊!
余⽼妈告诉我,昨天晚上,余乾坤从县城打电话回来,说公司业务忙,不能回家过年了。余⽼爹⼀听就急了,马上说,你不回来,我就吃麦芽糖犯病,看你回不回来过年?当时余⽼妈还以为余⽼爹是说⽓话,没想到他或的吃了麦芽糖,他⼀个⼈偷偷地吃了⼀⽄多呢。余⽼爹就感到不对劲,头昏⽬眩,浑⾝出虚汗。家⾥备有治糖尿病的药,余⽼妈赶紧给他吃了⼏⽚。她想余⽼爹吃了药就会好的,没想到他的病犯得很厉害,竟昏迷过去了。余⽼妈说到这⾥,突然拉住我的双⼿说,务农,看来不把死⽼头⼦背到医务所去打针是不⾏了,可他那么重,我背不动他呀!
我这个⼈因为没有出息,所以就有点⼉热⼼快肠,村⼦⾥不管哪户⼈家请我帮忙做事,我都会爽快地答应,从来不说半个不字。于是我往余家⼩洋楼跑去,很快把余⽼爹背到了村委会医务所。当医⽣把吊针给余⽼爹挂上的时候,油菜坡到处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们这时都开始吃团年饭了。⼀听到鞭炮响,我的⼼⽴刻就飞到了家⾥。我向余⽼妈道别杨致远老婆
处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们这时都开始吃团年饭了。⼀听到鞭炮响,我的⼼⽴刻就飞到了家⾥。我向余⽼妈道别时,她⽤依依不舍的⽬光看着我,好像不希望我⾛。但我不能不⾛,我要回家,我爹在家呢。
回到家⾥,我⽼婆早已把蒸⾁蒸好,她说贴好对联煨好酒就可以开饭了。贴对联时,我⼉⼦给我打帮⼿,所以我们⼀会⼉就贴好了,接下来,我就给我爹煨酒,酒⾹扑⿐的时候,我便对我爹⼤喊⼀声,爹,
吃团年饭啦!我⼉⼦点响了鞭炮。在热烈的鞭炮声中,我⽼婆把她做的菜⼀碗⼀碗地从灶屋端到了堂屋的四⽅桌上。然后,我们⼀家四⼝⼈便⼀⼈占桌⼦⼀⾓,吃起团年饭来。
吃过团年饭,天⾊已近黄昏了。爹稍微喝多了⼀点⼉,他歪歪斜斜地⾛到⼤门那⾥,⼀屁股坐在了门槛上。我也喝多了⼀点⼉,⼀见我爹坐到门槛上,我就赶紧跑了上去,然后习惯性地把⼿伸进了他的背。我⼤着⾆头说,爹,我给你抓背!我爹嘟囔着说,早晨不是抓过吗?我说,今天过年呢,我给你抓两次!我爹说,你呀,真是⼀个没有出息的⼈。
(有删改)
6.下列对⼩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3分)
A.我在种⽥之余熬麦芽糖补贴家⽤,既表现出我的勤劳,也说明我也想跟我的朋友⼀样能发达致富。
B.⽗亲⼀直认为我是⼀个没有出息的⼈,⼲着没有出息的事,于是就每天让我给他抓背来安慰⾃⼰。
C.为了让⽗亲改变对我没出息的看法,办年货时我除了买些烟酒外,主要是去给⽗亲买⾝⼉新⾐裳。
D.余⽼爹明知⾃⼰有糖尿病,但他还是故意吃糖使⾃⼰犯病,⽤这种⽅式来表达对⼉⼥亲情的渴望。
7.下列对⼩说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说采⽤第⼀⼈称叙事,讲述了我⾼考落榜后在贫困乡村务农的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说通过写我三个同学在社会上混得有模有样,成了让⼈羡慕的有出息的⼈,与我形成鲜明对⽐,这让我⾃卑不已。
C.⼩说运⽤各种描写⼿法,如语⾔、动作、⼼理描写等,塑造了⼀个被⽗亲认为没出息却⼜随时能尽孝道的⼉⼦形象。
D.⼩说运⽤了⼤量⼝语和地⽅特⾊的语⾔,如“热⼼快肠”“团年饭”“煨酒”等,使⼩说语⾔风格平实质朴,朴素⾃然。
8.⽂中“我”为⽗亲抓背的原⽣态描述,是这篇⼩说中最为动⼈的场景,请结合⽂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9.⼩说为我们呈现了⼉⼥出息与⽗母快乐的“不等式”,这种“不等式”在⽂中是如何体现的?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请结合⽂本具体分析。(6分)
⼆、古代诗⽂阅读(35分)
(⼀)⽂⾔⽂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的⽂⾔⽂,完成10~14题。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州酋帅冯盎反叛。诏将军蔺謩发数⼗州兵讨之。魏征谏⽈:“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兵运难继,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容动众。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致阙庭。”太宗从之,岭表悉定。太宗
⽈:“初,岭南诸州盛⾔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征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来。既从其计,不劳⽽定,胜于⼗万之师。”贞观四年,有司上⾔:“林⾢蛮国,表疏不顺,请发兵讨击之。”太宗⽈:“兵者凶器,不得已⽽⽤之。⾃古以来穷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也、苻坚⾃恃兵强,欲必吞晋室,兴兵百万,⼀举⽽亡。隋主亦必欲取⾼丽,频年劳役,⼈不胜怨,遂死于匹夫之⼿。朕今见此,岂得辄即发兵?”竟不讨之。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太宗⽈:“前代帝王,⼤有务⼴⼟地,以求⾝后之虚名,⽆益于⾝,其民甚困。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万⾥,岂得⽆劳于民?若劳民求名,⾮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九年,太宗将亲征⾼丽,尉迟敬德奏⾔:“车驾若⾃往辽左,皇太⼦⼜监国定州,东西⼆京,虽有镇守,终是空虚。且边隅⼩国,不⾜亲劳万乘。伏请委之良将,⾃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识者是之。
太宗《帝范》⽈:“⼟地虽⼴,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保全之术,殆⾮拟寇之⽅,不
可以全除,不可以常⽤。故农隙讲武,习威仪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践轼蛙【注】,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也?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注】勾践轼蛙:相传越王勾践出兵伐吴,途中见怒蛙,为表⽰对勇敢精神的尊重,即凭轼为敬。
10.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B.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C.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D.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
11.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岭表,即岭南。古⼈认为五岭以南处于中原之外,所以也称岭外。如苏轼有诗“⽇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
B.表疏,泛指⾂⼦呈给皇帝的奏章,表重在进⾔说事,如《陈情表》;疏重在分条说明情况,如《谏太宗⼗思疏》。
C.监国,中国古代的⼀种政治制度,通常指皇帝外出时,太⼦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代理朝政。
D.万乘,⽂中指天⼦。周制,天⼦地⽅千⾥,出兵车万辆,故称天⼦为“万乘”,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太宗皇帝听从魏征建议,不废⼀兵⼀卒就平定岭南之地,因此他赞扬魏征的能⼒出众。
B.太宗认为战争是不祥的事情,不可轻易发动,苻坚、隋主都是因穷兵黩武⽽⾛向灭亡。
C.唐太宗不求虚名,他担⼼保护附属国会使本国的百姓疲弊,没有答应康国归附的请求。
D.尉迟敬德反对唐太宗亲征⾼丽,太宗虽然认为他说得对,但最终也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13.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致阙庭。(4分)
(2)⼟地虽⼴,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4分)
14.⽂末唐太宗⽤勾践和徐偃事例的⽤意分别是什么?(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5~16题。
赠张将军
杨巨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