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有立项评审的客观性受到质疑、“特”不够突出、特专业建设项目与其他项目的边界模糊、全员参与意识不够浓厚、科研化倾向明显及指导与监督机制缺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特专业建设点遴选机制、加强特专业建设的过程监督、准确定位“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突出师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特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到2010年,国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完成了第一轮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已立项并建设了大批国家级、省级、校级特专业建设点。这些特专业建设点在取得建设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认识这些问题,寻解决办法,对于推动下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特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带动功能、加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特专业是啥意思
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特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立项评审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由于国家级、省级特专业建设点立项主要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操作,且实行限额申报,故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就根据各校现有的专业设置数量及科类分布情况,确定各高校特专业限额,并按照限额确定各校的省级特专业建设点。现在的问题是,这一限额的标准是什么?此外,由于缺少政府和高校以外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监督和评审,特专业建设点立项的公平性、客观性也受到质疑。另外,国家级特专业评审较少分类型和层次,且指标体系设计单一,难以体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高校的差异。地方本科院校与部委属大学相比,在教学软硬件设施、学生生源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导致绝大部分国家级特专业为部委属大学获得,挫伤了地方高校参与质量工程的积极性。
2.”特”不够突出
“特”是特专业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特专业的“特”不够突出。具体表现在: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需求脱节,未能准确反映出社会对高等教育和人才的现实与潜在的需求,较多地移植部属院校的改革举措,欠缺吸收、消化和创新。在培养目标上,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够,人才缺少特,大部分都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方向上。在培养模式上,各学校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
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后来的模仿先上的”、“普通的模仿名牌的”、“地方的模仿中央的”等问题。有能力、资源充足的学校多设课程,能力低、资源紧缺的学校少设课程,甚至还有因人设课的现象。由于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特专业的特优势不明显,致使不同高校同一专业培养的人才差异性小,相互替代性强,造成同一专业学生之间在就业市场上竞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