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民国经济崩溃的原因浅析
作者:甘凡 鲍翔龙
来源:《商情》2015年第27
        [摘要]1945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抗战胜利的喜悦激发了国人对大国崛起的憧憬,国民党的威望也空前上升。但是,随着日本投降,中国的经济并未因此好转。抗战期间,日军为实现以战养战目的,大肆掠夺沦陷区的财富和矿产,国民政府所面临的是一个百疮千孔的国家和已经数次濒于崩溃的国家的经济,而国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修补。有利的一面是,日资产业被接受,既增加了国家经济实力,又减少了外资对民族经济的挤压。不利的一面是,由于内战再起,军费剧增,能够用于经济恢复与建设的费用少得可怜。加之国民党当时的注意力全在如何对付共产党上,根本无暇顾及经济,再加上恶性的通货膨胀,侵蚀了所有尚存的经济活力,经济运行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民国发展了几十年的经济一步步走向崩溃。试从战争、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来分析民国经济总崩溃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党 经济 崩溃 四大家族 通货膨胀
        一、战争原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篡夺胜利果实,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空前的反人民内战,其军费开支急骤上升,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1946年,国民党政府全年支出为法币810万亿元,收入仅为2万亿元,赤字高达支出总额的60%80%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是1947年,全年支出为法币100万亿元,收入只有13万亿元,赤字高达支出总额的90%左右;到1948年,财政赤字更为惊人,竟高达900万亿元。刚刚打完八年抗战的中国,再也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苦难。国民政府不是想着如何恢复经济,而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如何尽快消灭中共武装。
        在战争消耗下,国统区经济迅速恶化。百业凋敝,物价飞涨,工人、学生、市民不断爆发反饥饿、反迫害的抗议浪潮。19486月以后,国民党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败退,经济上危机重重,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势出现了全面崩溃的前兆。解放军在1948年相继解放了东北、华北、西北和中原的大批城镇和乡村。解放区的面积扩大到23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亿。这些解放的地区包括东北的工业基地、华北、中原的粮棉产区。国民党在上述地区,仅控制着铁路沿线的一些大城市。解放区经济实力的强大,就意味着国统区经济来源的枯竭,从而导致了国民党政权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