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相持阶段的到来和国民党的内外政策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和标志;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汪伪政权的成立;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反动方针;皖南事变及中共的回击;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思想教育: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方针政策发生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其阶级的反动本质.
            2.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失败是由其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造成的结果.
  能力培养:1.通过分析日本侵华方针改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 日本侵华方针改变的原因及影响;国民党政策的反动;皖南事变.
难点知识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是: 国民党政策走向反动的原因;蒋政治态度两面性的后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和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1、标志:193810月,武汉、广州的失守
2、原因:
3、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4、日本侵华政策改变的影响:
1)、亲日派:汪伪政权的成立  19403
2)、亲英美派:蒋介石国民政府继续抗日,但政策转向反动:
二、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中五届全会的召开
1)、方针: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2)、政策重心:对外      对内
3)、路线: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2、消极抗日——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枣宜会战
2)、豫湘桂战役
3、积极反共——掀起两次反共高潮:
1)、第一次反共高潮
2)、皖南事变
4、共产党的有力回击
三、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
2、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下面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地位作用怎样?(积极抗日,主要战场)那么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是不是继续执行积极抗日的主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第二节,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和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讲授新课]
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和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1、标志:1938年秋,日本攻陷武汉和广州,占领了中国的半壁河山,但是,恰恰是从这时起,日军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这就是需要大家记住的第一个知识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2、原因: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日本在占领中国半壁河山之后为什么不乘胜继续进攻,为什么要停止进攻呢?因为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本的兵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点已经暴露出来;日军的全面进攻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大大牵制了日军,对其后方构成严重威胁。这一切都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困难日益增加,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那么,中国方面是否可以利用敌人的困难时期,反戈一击,迅速打败日军呢?中国虽然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但是经过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人民抗日力量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没有达到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日本也因此
改变了战略方针。
3、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请大家看课本36页的小字,特别注意日本首相近卫的三次声明,他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实际上是要求国民政府放弃抗日,承认伪满洲国;“共同防共”是要把军事进攻的重点方向指向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经济提携”实际上是想在占领区掠夺资源解决自身财力、物力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集中重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但请大家注意的是“变”的是不同时期的具体策略,而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却丝毫“不变”。
4、日本侵华方针改变的影响:在日本侵华方针改变的影响下,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分子公开投降事敌。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等亲日派集团公开投降日本,1940年春在南京成立效忠日本帝国主义的伪国民政府。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以华制华”的工具。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也发生变化。蒋介石集团虽然表示继续抗战,但其内外政策已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二、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这是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重要标志。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表示准备抗战,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比较积极地抗击日军。但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不仅确立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还作出了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势的重大决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次会议是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积极抗日转向积极反共的会议,是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向着消极的、退步的、反动的方面转化的会议。请大家思考,既然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为什么既想投降,又不完全放弃抗日;既反共又不完全破裂统一战线呢?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斗争册并没有改变,中日民族矛盾依旧是主要矛盾,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与投降,全民抗战的历史洪流势不可挡,所以蒋介石集团虽然积极推行反共政策,却不敢赤裸裸地破坏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蒋介石还是继续打着“抗日”的旗帜,但抗日十分消极,继续打着“联共”的旗帜,但不断制造摩擦,挑起事端。这反映了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两面性。
在蒋介石这种极具两面性的政策指导下,使得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在正面战场上连
吃大败仗,积极抗日连续挑起两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小问题:正面战场的溃败。
2、正面战场的溃败:
(1)、枣宜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为了造成有利的国际形势,在1940年前后,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逼迫蒋介石投降。由于蒋介石集团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1940年枣宜会战爆发,国民党军队战败,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张自忠将军是整个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国民党将领。
(2)、豫湘桂战役:豫湘桂战役是抗战后期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在太平洋的优势丧失,急需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以支援东南亚的日军,为此,日本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当时抗日军民已经度过最困难的1941和1942年,最后胜利的曙光已经显露,然而国民政府在从南到北数千里的战场上丧失国土,损失令人震惊,衡阳、桂林等大城市也沦入敌手,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主要是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造成的恶果,也有战区指挥失当等原因。
3、两次反共高潮:
(1)、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思想指导下,国民党于1939-1940年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进攻抗日根据地,制造反共摩擦活动,犯下了严重罪行。
(2)、皖南事变和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新四军九千余人遵照蒋介石指令,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移师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血战七昼夜,除少部分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不顾个人安危,下山与国民党谈判,被无理扣押,副军长项英壮烈牺牲。这就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是蒋介石集团为消灭新四军蓄意制造的阴谋事件。
4、共产党坚决回击反共高潮。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蒋介石也曾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反共事件,当时的党中央是如何处理的?(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妥协退让,当时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两次反共高潮后,共产党都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击。第一次反共高潮发生后,共产党一方面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坚决予以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仍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回击。一方面,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由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治部主任。强调新四军在大江南北继续坚持抗日。另一方面,全国掀起抗议运动,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为江南死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多重压力,被迫让步,中共胜利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三、国民党的独裁政治和经济掠夺
1、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对内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坚持一党专政。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什么?(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
2、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抗战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被迫转入战时机制。在国统区内,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起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四大家族采取那些方式积聚资本的?(垄断工业、掠夺农业、控制商业、独占金融),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是膨胀起来了,但却使国统区内生产萎缩,经济残破,人民生活
极端痛苦。这是蒋介石集团实行两面政策所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