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王臣有:浅谈对陶渊明《饮酒》的审美感受
本文拟对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之五进行审美分析,按照主流的审美理论,我们知道审美过程一般分为:审美注意→审美体验→审美品味→审美领悟→审美净化这样五个过程,以下从这五个步骤来分析我们世代相传、脍炙人口五言诗名篇——《 饮酒 (其5)》。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加入桓玄幕。后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所创作的田园诗数量最多,其成就也是最高的诗人,他的田园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二、审美的过程分析
(一)在审美注意初始阶段,我们被陶渊明的诗歌创作所吸引。这是源于审美的原构性,它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这种原构性赋予美感以强度。(童庆炳、钱中文,2000 )我们知道一般在审美过程中,首先会经历一个审美的准备阶段,也称进入审美状态前的预备阶段。该理论指出,审美活动一般起始于两种情境:一种情境是审美对象的出现,做为一种刺激引起了审美主体的注意、并使主体中断其它内容的心理活动而转向审美对象。(W ・伊泽尔著 霍桂桓 李宝彦译,1988),这个可以在一下第一点和第
二点得到验证。
1.诗人满腹经纶,厚积薄发的创作文采很容易吸引人。诗歌创作需要饱读诗书,具有创作的基础。本文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歌创作讲求押韵。这首五言诗初读朗朗上口,加之出自名家之手,完美向后人展示了当时晋朝诗歌创作的发展状况。同时,诗歌创作遵循写景抒情、叙议结合,更追求押韵和对账等,对诗歌外在和内在能够完美诠释的才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佳作。读完本诗,我们能够发现之所以能够朗朗上口,是因为诗人的用韵母an 压轴,以韵脚喧、偏、山、还、言收尾,对仗工整,言之有物,即使没有文学素养的普通大众也能从表面上欣赏到诗歌的妙处。
2.迷人的田园风光。诗歌里展现的是远离繁华的大都市,踏步原野乡村,自娱自乐,深入田园悠哉自得
的惬意场所。田园风光与闲暇劳作相互契合,展现了一副完美的画面。劳作之后、痛饮一番、晚霞伴随、鸟儿相随。山峦笼罩、采菊东篱、又见南山,好不惬意。即使普通大众初读诗歌,也能够体会到这种和谐宁静的景,也能够产生了悦目悦耳的感官愉悦。这已经是一种审美愉悦了。
3.宁静的休憩环境。田园生活适合修身养性。初读此诗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貌似非常喜欢这种生活。正如诗歌第一句所言,“自己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这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闹中取静,心静则安。初读诗歌是可以体会出一种怡然自得、远离喧嚣、趋于平静的内心世界。
(二)审美体验:开始逐渐明白诗人的创作意境。审美的历构性展现给读者的是创作背后的内涵。它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历史文化
【摘 要】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饮酒二十篇》就是久负盛名的佳作之一。国内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本文拟从审美特征以及审美过程相关理论着手,试图分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通过审美注意→审美体验→审美品味→审美领悟→审美净化这样五个过程来展现诗人创作的文采以及诗歌所表达的内涵。结合相关理论试图阐述各个环节的脉络和认知,欲作为这首诗歌的鉴赏参考之一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审美;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228-02
作者简介:王臣有,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第二学位。
浅谈对陶渊明《饮酒》的审美感受
王臣有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田园风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