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贵州占里侗寨旅游发展资源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围绕旅游基础设施、民族文化宣传力度、民族语言等方面展开介绍。建议结合当地适宜的环境和多彩的侗族文化,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民族品牌影响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参与意识等途径发展占里民族村寨旅游,走具有民族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族村寨;占里侗寨;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贵州从江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10-0249-03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10.099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探析———以贵州占里侗寨为例
杨利芬袁涓文*竭云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旅游业开发是促进落后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但在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会给当地带来一系列的文化整合、文化同化和文化变迁[1]。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是民族旅游与乡村旅游相互交叉的旅游形式。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
机的旅游活动[2]。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其少数民族在全国占比大,具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特民俗、景观、建筑等,这都是重要的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虽然贵州省大力发展旅游,并推动省内全域旅游,但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如旅游文化开发中重历史轻文化的倾向、旅游开发水平和村民参与度较低等[3]。因此,侗寨旅游发展研究也成为促进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占里侗寨进行参与式观察和访谈获取调研资料,探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以期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1占里侗寨旅游资源
1.1自然资源
占里侗寨属于南部侗族文化区,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位于东经108°52′~108°56′、北纬25°27′~25°55′,年均气温16.6~17.8℃[3]。占里村寨隐身于海拔380m 的柳江沿岸,修建在占里
山河谷一块平缓的坡地上,四周被鸡大、梁若、林冷、林今梁等4座山包围。坐落在深山密林中的占里,村外苍山叠翠,植被良好,山上有竹子和百年榕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空气环境优良,灵芝、野生菌菇、草药等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占里侗寨门前流水淙淙,村内、村外、田间布满了小溪,山上流下的山泉水可以直接供人们饮用。村内水资源丰富,山间梯田罗布,主要种植糯稻。1.2人文景观
1.2.1生育文化。占里侗寨历史悠久,建寨已有700多年,其中先进的生育文化最为出名,神秘的占里生男生女且不多生的文化吸引游人慕名而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占里侗寨人口基本不变,男女比例协调,被称为“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伴随着这种文化现象,寨中也出现了相应的寨规,俗称“侗款”。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养活的人口有限,一对夫妇只允许生2个孩子。在这种文化理念下,占里侗寨至今还保存着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和八月初一都要举行生育发誓仪式的传统习俗。寨中还流传着“祖先留下的地盘犹如一张桌子,人多了就会垮”的占里古歌。通过这些形式来告诉子孙后代不忘祖训,遵规守约。寨中有2口古井,分别是男井和女井,相传喝井中水搭配换花草就可以换胎。寨中近亲不能结婚,一般4代以上才可以。这些朴素的思想延续至今已逐渐形成了占里人一套“适度人口”的不变理念。此外,寨中有举行集体婚礼的传统,每年只有农历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村中的年轻人才能举办婚礼。
1.2.2“平安村”之楷模。占里侗寨还享有“无锁村落”的美誉。村民将“歌传口授”“对石盟誓”等传统形式演化成文字,刻成石碑,立于寨中。在这种世代理念和石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63004)。
作者简介杨利芬(1993—),女,山西长治人,在读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2020-11-07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10期
农村经济学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10期农村经济学
碑盟誓的影响下,村民们可门不上锁、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相处,村寨和谐稳定,家庭美好幸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占里村无一起刑事案件发生。
1.2.3手工艺产品。寨中现今仍有织布蜡染工艺、竹编工艺、刺绣手工艺及制作牛腿琴工艺等技术[4]。织布蜡染工艺是用种植的棉花纺线,用纺好的线织布,用蓝靛把织好的布染成侗布,最后将侗布做成成衣。竹编工艺将竹子劈成一条一条的竹条来编框,用鬃毛垫在框的底部用于保温,最后刷上一层油防止蚊虫。刺绣手工艺则是在花鞋上面绣花。制作牛腿琴工艺是将琴身一整段木料上的半边原木一端挖出长瓢形腹腔作为共鸣箱,以桐木薄板为面,用棕毛或马尾毛还有细竹制成弓。这些人文景观拥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1.2.4村落建筑文化。占里侗寨建在山环绕中,木材资源充足,盛产杉树(寨中主要建筑材料)。占里侗寨被列为全国第3批传统村落,寨中房屋主要为木质结构。聚族而居和依山傍水的侗族村寨、鼓楼、干栏民居和风雨桥等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建筑景观[5]。风雨桥现存2座,连接村落与农田。鼓楼2座,其中1座是新鼓楼,旧鼓楼位于村中央附近,楼平面呈正六边形,里面为13层密檐单层攒尖顶,通高18m,楼上置牛皮木鼓1个,是村里的聚集中心场所,主要用于日常和节庆时期村民议事和聚会。寨中有十几米高的禾廊架,主要用于秋收时节晾晒稻谷,它们沿河分布与侗寨建筑相互呼应,别有一番韵味。占里的整体建筑为典型的侗族建筑风格,不论是吊脚楼、风雨桥还是鼓楼都极具民族特。
2占里侗寨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2.1.1交通不便。交通通达与否和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游客数量和游客对当地旅游的满意程度。占里作为原生态保持较好的少数民族传统村寨,交通相对落后。调研发现,当地交通不方便,占里到从江县主要有2条路:一条路是走村前面,要经过一条隧道,可以直接到达从江县高铁站;另一条路走村后面,要绕到高坡,路程较远且道路难走,最近几年才修建好柏油路。2003年,占里才有通往附近小黄村的公路,在此之前到占里要乘船迎都柳江而上,到达四寨河渡口,然后翻山越岭才能到达,交通非常不便[6]。虽然离从江县县城25km,但占里寨子内没有班车,大多数使用的是摩托车和三轮车,拥有私家车的人相对较少。占里寨子平地面积较小,当地也没有大型停车场,只在村委会门口设有几个停车位。道路和交通工具的不便捷,导致游客基本都通过自驾游或包车来占里游玩,不仅
增加了旅游成本,还降低了占里对游客的吸引力。2.1.2食宿条件较差。旅游住宿业作为旅游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旅
游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少数民族旅游住宿更是目前
旅游消费者追求的目标[7]。占里住宿条件只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要,虽然游客在住宿过程中感受到了占里
具有独特韵味的风情文化,但住宿的环境和设施配置
一般。占里客栈主要是由当地的传统居民房改造而
来,木制的房子给卫生间改造增加了困难,房间没有
独立卫生间,多数只有1~2个共用卫生间。餐饮服务
行业少,只有农家乐一种形式。民宿基本上食宿都在
一家,没有可以单独用餐的餐馆。目前,占里只有5家
客栈,居住条件和经营模式基本相同;有五六家小卖
部,且夜间不营业,没有大型超市;有1家卖粉的小吃
店,但口味只有1种。
2.1.3旅游景区设施不完善。占里整个村寨没有景区游览地图、景点示意图和指示牌,游客不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要观看的景点。寨子不收门票,也没有修建旅游服务管理处,没有村寨地陪导游,导致游客来到占里只能简单游览,无法深度了解当地文化。寨中共有2处公共卫生间,但目前都没使用,寨中的
垃圾桶等相应卫生设施也不完善。人口文化是当地特,寨门处有人口文化园,但内容介绍不详尽。
2.2民族语言阻碍游客与村民沟通
占里侗寨坐落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捷。以前外
出和上学的人相对较少,因而寨中老年人只会侗语不
会普通话。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语言沟通存在很大障
碍,村民对游客的问题及要求没有理解时会误解且导
致矛盾,甚至出现抗拒游客到占里游玩的情况,沟通
障碍给当地村民加入旅游行业带来困难。乡村发展需
要优质的、具有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服务,更离不开高
素质、有文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在发展乡村旅游
过程中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是一个棘手的问题。2.3民族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足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
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秋季(国庆前后)是稻谷收秋时节,金灿灿
的稻谷晾在禾廊架上形成秋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吸引了大量游客。除秋季以外的其他时间禾廊架光秃
秃地立在河边,呈现出明显的旺季和淡季,不利于当
地宣传。体现占里旅游民族化、地方化、民俗化特定节
日的娱乐项目,像对石盟誓、举行婚礼等,由于特定时
间才会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影响着当地民族文
化的宣传。由于宣传不到位,游客对当地旅游产品了
解少;当地政府及村民对乡村旅游的市场地位认识不
足,无法保障客源。
2.4当地村民参与民族旅游的意识不足
当地村民参与旅游项目的积极性低,但当地村民
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村民
没有投入很多精力。在饮食方面,没有代表当地特
的餐馆;在衣着和手工艺品方面,没有人主动售卖侗
布和具有民族特的手工艺品;在语言方面,没有组
织专门机构培训汉语;在农副产品方面,没有人主动
售卖稻、鱼、鸭等相关产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
年一代外出务工导致家中只有老年人、妇女和儿童,
这些人参与到旅游业中比较困难。
2.5对非物质文化重视不够
占里侗寨有代表侗族特的村落建筑,如侗寨、风
贵州省内旅游雨桥、鼓楼、吊脚楼、寨门等,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主要
还是看这些物质层面的历史遗物和文物,对于那些看
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缺乏关注。占里寨中的古
建筑都是重点保护对象,比如占里又新建一个鼓楼,但
对歌舞表演、欢迎仪式、人口文化、行歌坐月、村规民
约、生育文化等文化遗产缺乏足够认识,如每年来旅
游观光集体婚礼的游客很少。
3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3.1完善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乡村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
一直都是发展旅游业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交通方
面,当地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吸收更
多的资金,充分调动当地村民积极性,改造占里景区
主干道,增加从江县和占里的往返车辆,比如开通班
车。在食宿方面,应该具有当地民族特且符合一定
设施标准的食宿条件,不仅仅满足游客的一般需求。在
旅游景区设施方面,景区周围应建立健全停车场,在村
口设立景区游览地图,在村寨设立景点示意图和指示
牌,加大厕所建设力度,安装路灯,放置垃圾箱等。3.2做好语言培训工作,促使村民更好地参与旅游业
提升村民与游客的沟通能力,使其具备旅游接待
服务的基本技能。提升村民的语言能力,如以村为单
位举办汉语和外语培训班,加强普通话及外语的学习,
使他们能具备普通话和简单的外语沟通技能[8]。村中可以组织汉语大赛并颁发奖品,组织学习汉语小组竞
赛。在受教育阶段重视训练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的能力,
可以把汉语作为一门必修课。政府应该认识到村民参
与旅游业对当地发展带来的优势,对于积极参与普通
话培训班的村民给予相应奖励,对于积极参与旅游行业的人给予正确指导和一些优惠补给政策。
3.3提升民族品牌形象,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力度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
俗文化。因此,民族地区应结合当地民俗民风,发展具
有民族特的旅游业,打造民族品牌形象,以达到宣
传的目的。发展占里特旅游业,应以民族文化为核
心内容,充分利用,适度开发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深度
开展民族节日、保护民族建筑物和各种自然资源等,
最终打造属于侗寨的旅游产品品牌。可以开展侗寨迎
宾客,即组织一批村民定点在寨口迎宾唱侗歌、跳芦
笙舞,使外来游客感受到占里人的热情;开展以“生育
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节会系列活动,即组织游客了解
寨规,比如年轻人的盟誓仪式、生育平衡、侗族青年特
有的集体结婚仪式等[9]。向游客讲述占里的生育平衡奥秘、与游人交流生育平衡的体会;将稻鱼鸭产业打
造成品牌,并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属于占里特的旅
游产品,不仅能提升民族品牌形象,更利于加强宣传
力度,最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4提高村民参与民族文化旅游的意识
正确看待村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鼓励村民参
与旅游业发展,特别是民族旅游文化部分。当地政府
应该引进相关旅游产业的公司、旅行社,建立合作社,
并与当地政府配合,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提高村民参
与意识,让村民经营商铺,售卖占里特产品,如侗布、
竹编、手工鞋垫、护身符、灵芝和刺绣花鞋等;经营具
有当地特的饭店和具有本民族特的酒店;给游客
表演当地特歌舞并让游客参与其中,感受占里独特
的文化氛围。在游客游览过程中,要提醒游客尊重当
地文化习俗,以免让村民产生不愉快,也避免游客与
村民产生误会。
3.5深度挖掘侗族民族特
侗寨的旅游文化必须把侗文化同旅游开发有机
结合起来,在开发中提高保护意识,挖掘、打造最具侗
族特的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10]。针对染布文化,应让游客观看蓝靛染布过程,并参与其中,体验染布乐趣;对于节日文化,让游客观看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的“行歌坐月”、生育发誓仪式的“对石盟誓”、男女对唱的“侗族大歌”,并让游客参与其中;对于手工艺品,如护身符、特手工花鞋、绣花、侗族服饰等,应该深度挖掘且体现民族特,而不是大批量生产。
4参考文献
[1]安颖.试论民族文化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94-97.
(下转第255页)
杨利芬等: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探析——
—以贵州占里侗寨为例
(上接第251页)
[2]罗永常.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J].黔东南
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60-62.
[3]沈洁.和谐与生存[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4]崔丽丽,王枭枭.传统侗族古村落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以贵州从江占里为例[J].中外建筑,2020(5):119-121. [5]何治民.城镇化背景下的侗族传统建筑变迁及原因研究[J].
旅游纵览,2017(22):139-141.
[6]陈勇明,朱美玲.占里侗族传统医药文化传承及保护浅
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3-4.[7]付强.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旅游住宿业发展探析[J].凯
里学院学报,2017,35(5):56-59.
[8]刘春莲.少数民族妇女参与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J].旅游
纵览,2015(20):202-203.
[9]郑本法.古村镇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利用:亲历特村寨保
护与乡村旅游规划的几点启迪[C]//北京社科院.第二届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16:20.
[10]薛瑞.肇兴侗族村寨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
策[J].旅游纵览,2017(2):122-123.
(上接第248页)
经,2017(7):38.
[2]宋雨鸿,王文棣.陇南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J].绿科技,2017(23):121-122.
[3]李自文.浅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
业与技术,2015,35(16):246.
[4]焦菲菲.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和改善对策[J].乡村科技, 2018(1):22-23.
[5]张杨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
业,2017(5):132.[6]刘加莲.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
国农业信息,2016(18):29.
[7]魏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措施[J].吉林农
业,2019(15):29.
[8]崔晶.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
代农业科技,2019(15):234.
[9]钟同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
农村科技,2015(19):8-9.
[10]唐洪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技服
务,2017,34(9):198.
大型外部市场紧密相连,帮助贫困地尽快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3]。
3.2.4推进“互联网+农产品销售”。一是创建特农业产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大型电子商务公司进驻农村市场。依托著名电子商务的客户资源和品牌效应,带动特农产品占领高端市场,扩大销售份额。支持涉农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在村一级综合平台的建设,积极打造“淘宝村”和“淘宝乡(镇)”,以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模式的快速发展。二是创新涉农电子商务模式。支持新类型商业实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推动O2O线上营销与线下体验一体化业务模式的龙头企业,并建立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和消费者三维对接模型。支持一批实力雄厚、特鲜明的农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联通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餐饮,实现网上宣传、交易、订购、支付等功能。三是加大休闲农业网络营销力度。利用第三方机构建立农业休闲旅游园区信息平台,利用和微博等“互联网+”模式,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联网,广泛开展农产品销售、餐饮、娱乐、采摘、度假
等经营活动[4]。四是积极开展城际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县与大中城市在“农超对接”“农业学校对接”“订单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合作。3.3推进互联网服务升级
一是建立和完善综合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集农业产前生产数据、过程监管、质量检测、仓储货运、销售及售后服务与信息追溯等数据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便于政府决策、经营主体生产管理、消费者溯源检索。二是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培育模式,围绕主导产业、特产业,大力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职业农民。深入推进农业专业移动终端,建立和完善开放、共享等功能齐全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整合并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专家和技术人员队伍,组建三级技术服务团队,随时交换农业技术指导信息对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指导。积极引进和吸收如物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农业无人机操作等高端人才和互联网的技术骨干,以填补人才短缺。
4参考文献
[1]邓淑红,周方舟.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农业产业扶贫问题
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7,63(11):89-92. [2]张荣梅,胡文岭,王素贞.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业电子商
务发展模式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7):290-294.
[3]王晓东.“互联网+”环境下精准扶贫实现路径分析[J].农业
经济,2017(5):70-72.
[4]李鸿.“互联网+”特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现状探究[J].农家
参谋,2018(21):32.
刘阳等:湖南省“互联网+”特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