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四校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 读《我喜欢出发》,完成下面小题。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①我喜欢出发。
②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③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过 A ,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 B ,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④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⑤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⑥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⑦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⑧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1. 请结合上下文,在第三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之表达流畅准确。
2.“我”为什么喜欢出发?请从文中出恰当的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3.下面对文章分析理解不准确的选项是
A.作者希望不停地探索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生命片段,在生命中永不停歇地出发去争取另一段新生活。 |
B.文章清新隽永,激情昂扬、充满感染力。其中第③段、第⑤段、第⑦段划波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反问的句式,使文章的情感更为强烈和充沛。 |
C.文章第④自然段提到大山的坎坷、大海的波涛、大漠的风沙、森林里的猛兽,都象征着追求中的艰难险阻。 |
D.文章结尾简明扼要,既呼应了开头,也鼓励读者“出发”,流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
4.第⑦段中作者说“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请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阅读《远行的童年记忆》完成下面小题。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遥望金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光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的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走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
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妻,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排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的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新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背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拾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儿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向英烈致敬的话⑥“婶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⑦“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头,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挣个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照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金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⑪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黝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
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奔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⑫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
(3)选文第⑧段的对话,表现了“女人”怎样的情感?
(4)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阅读《望岳》,完成各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最妙的是“处处无望处处望”足见杜诗之匠心。 |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决眦”写作者细望之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
C.诗歌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
D.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
(2)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请你任选其中一个字加以赏析。
4. 阅读《卖油翁》完成各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 射于家圃(尝:品尝) |
B.但手熟 尔 (尔:同“耳”表示罢了) |
C.有卖油翁 释 担而立(释:放下) |
D.以钱 覆 其口(覆:盖)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虚词用法和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乃 取一葫芦置于地/蒙 乃 始就学 |
B.徐 以 杓酌油沥之/蒙辞 以 军中多务 |
C.以我酌油知 之 /大兄何见事 之 晚乎 |
D.有卖油翁释担 而 立/结友 而 别 |
(3)翻译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4)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鲜明,请任选一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5. 名篇名句默写。
(1)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2)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3)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6)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多看到别人的进步,正如《孙权劝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光《孙权劝学》)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标志季候和农业活动的节气。
②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A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
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③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民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④清明后来演化为民俗节日。B由于其主要风俗活动是祭祀,故又称鬼节、冥节;由于其还有踏青郊游的风俗,故又称踏青节。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材料二】
①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了半天也不到一点吃的,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②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两个人谈何容易。这时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始终没见介子推的身影。三天后大火熄灭,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_____,_____。”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