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汉字的构造方法及其特点,是教学和识记汉字的基础。汉字有特殊的结构特点,这些特点如果掌握了,教学和识记汉字就比较方便。  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形表意,也就是用其形象符号来表达意思,这也是古人造字的基本原则。而最能“象其形、摹其状”者,莫过于“象形字”,所以,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汉字六书”中最初的一种当然是“象形”。对许多汉字,我们都可以“望文生义”,即看其形象而揣摩它的意思,原因就在象形字如同图画,一看就明白。  所谓“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基础是“象形”,其次是“指事”、“会意”和“形声”三种,“转注”和“假借”是借字而用或借字注字的方法,不是直接的造字方法。  “汉字六书”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而又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它们是一个系统,不能把它们分裂、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它们等同、并列起来。  汉字从古到今,无论字形、字音、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决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必须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专门理论来作科学的解说。而教师,对这些知识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方便于教学实践。  汉字造字法的发展走过了“表形(象形)、表意(指事、会意)、趋向表音(形声)”三个阶段,最后是形声制文字的确立。而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字”又有具体的解释,“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用象形和指事的方法构造的字是独体字,用“会意”和“形声”的方法构造的汉字是合体字。无论
就结构还是表意而言,显然,独体字是合体字的基础。  1、 象形字  象形字就是描画某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
   从古文字研究的证据看,古人造字最初就是用这种最简洁的书写符号来描摹事物的实际形状,“日”、“月”、“木”、“水”、“山”、“石”、“田”、“火”等等,就是这样造出来的象形字。这些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在小篆以前的各种书体中是看得非常明显的,只不过在现在常见的简化了的宋体字里看得不太明显罢了。
  在所见常用字典和常用字里,象形字所占比例极小,但它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不仅直接生化出独体的指事字,就是合体字中的会意字和形声字,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
   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具有渐进性发展的特点,所以,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影子,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
字义和读音。  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那么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其实在任何一种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都是缓慢渐进的。至今看来,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等,其“形象”依在。  若按“汉字六书”的分类,有些不是象形字的汉字,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例如“笑”,上面是“竹”,下面是“夭”,又是合体字,也可理解为形声字,但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有人说它是“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有人说它是“用竹子打犬”,都说明了它很形象。再如“哭”字,很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再如新兴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后起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  2、指事字  “指事”,是在已有的象形字上加一简单的笔划而构成一个新字,“指事”其实就是指那里意思就在那里,比如,在“木”的“根”上(下部)加以短横,就成了“本”字;在“刀”的左面加一点,就成了“刃”字。  像“一、二、三”等
字和“上”、“下”等。有些指事字是象形字加象征性符号。例如表示树根的“本”,表示树梢“末”,表示刀锋的“刃”等。“刃”字,甲骨文是在一个“刀”的象形字上,在表示刀的刃口的地方加上一个点,指出这里是刀刃。这一个点就是指示符号,因而构成了“刃”字。《说文解字》说:“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同。象形字是一个独体实物的形象;指事字是在独体实物形象(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或者是纯粹的抽象符号。象形字的特点是“指点”,表意没有象形字那么明显,一般可以单独画出来的;指事字所表示的东西是抽象的,或者虽不抽象,却是局部的,不便单独表示出来的。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象形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真正抽象的意义,既然无形可象,也就难以“指点”出来。例如“休息”的“休”、“忍耐”的“忍”,这些“事”怎么“指”所以,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有125个。汉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再造指事字。  符号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万能的,有时表达得很不清楚。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造字的办法:会意。
   3、会意字  用符号表示指事字,有时表达得不清楚,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这种造字办法叫会意。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透射出先民们丰富联想和超人的智慧。  “会意”,
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多是象形字)组合成新字的构字方法。象形字,其意义本来就明显的表现在形体上,如“日”、“月”,现在二者合一,成为“明”字,意思是两个发光之物合在一起以示“光明”之意。一看这个字,就能想到和领会它的意思了,这就是“会意”。再如“看”,是“手”在“目”(眼睛)上,当然是“看”的意思了;“人”在“木”(树)旁,是“休”,“休息”的意思;“炙”,肉下有火,是“烤肉”的意思;“爪”在“木”上,是“采”,手在树上采果子的意思;“掰”,是俩手往开分的意思;俩人为“从”,三人为“众”,二木成“林”,三水为“淼”,诸如此类,合形而成新字,望之便知其意,心领神会。  会意,也可说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例如:把“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光明的“明”,把“鸟”和“口”合在一起造成一个鸟叫的“鸣”,把“刀”“牛”“角”三个字合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解剖的“解”字。  有些会意字的字素,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字,倒像个符号,其实是个古字的变形,现在我们叫它偏旁或部首。例如“家”字上半部分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那时候,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现在人们还用
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孬”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有些会意字,其造字之意颇能反映古人的某些概念,如“盗,上半部分“次”表示张口流出口水之意。下部分是“皿”,皿指盛食物的器皿。“盗”即古代之偷。如何用文字来表示偷的意思古人用次、皿二字来表示:好吃的东西是偷的对象,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联想,由此亦见古人造字时表情达意,十分大胆率真,也颇具幽默感。在用字的时候,偷的对象自然不可能有固定的范围了。会意字有两类,一类是异体会意,另一类是同体会意。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莫、盥、典、鸣、休、焚、取、伐、跌、忐、忑等字;同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林、森、晶、舜、颓、双、多、哥、从、比、赫、棘、众、磊等字。  还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素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
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炎”;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这要从字源分析说起。繁体字“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婦”就像“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武则天取名为“瞾”,这个字是她为自己所造,意思是以天为法,日月当空。这个字也有会意的意思。
   过去中国算命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测字。测字也叫拆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部分,然后加以解释,预测吉凶。测字就有会意的意思,也是对汉字原理的一种理解和运用。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一次在苏州看见有个算命先生在给人测字,他就让跟随的老太监去试一试。老太监看了看身上的帛农,就写了个“帛”字,测字先生说:“‘帛’字,上面是‘白’,下面是‘巾’,‘白巾’是办丧事用的。你家里恐怕有人要出事了。”正巧这位老太监的父亲最近得了重病,老太监一听,心里不是滋味,全身直冒冷汗。乾隆心想,这个算命先生还测得挺准,让我来考他一下。乾隆故意也写了一个“帛”字,让他去测。测字先生把乾隆从头到脚打量了一
番,连忙鞠躬行礼说“先生大富大贵呀!”乾隆问他怎么知道,他指着“帛”字说,“上头是个‘白’字,皇帝的‘皇’字上头也是个‘白’字,‘帛’字下边是个‘巾’字,皇帝的‘帝’字下面也是‘巾’字,所以‘帛’字是‘皇头帝脚’,您有天子之命啊!”乾隆一听,哈哈大笑,心里十分开心,就命随从赏了算命先生一锭银子。  算命先生拿到一锭大银,心花怒放,因为这比他平时几个月的收入还多。晚上,高兴地讲给老婆听,老婆听了疑惑地问他:“为什么同一个字,你有两种说法呢”他告诉老婆,“第一个人年纪大,面带愁容,我估计他家里多半有了丧事;第二个人年纪轻,却气度不凡;第一个人穿得讲究,却好像他的仆人,我想这个年轻人肯定来头不小,所以就拣好听的说,让他高兴高兴,果然就赏了我一锭大银。”看来,测字先生不仅要精通文字学的知识,更要会察言观。  其实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种对“帛”的多种解说,何尝不是一种老师教字和学生识字记字的好方法呢  民间还流传过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政权危在旦夕。有人向信奉天命的崇帧皇帝朱由俭推荐了一位据说是“破字极准”的测字先生。测字先生要皇上说个字出来,朱由俭随口说了个“友”,测字先生说:“不好了,‘反’出头了。”朱大惊失,连忙说“你弄错了,我说的是‘有’字。”测字先生说:“更坏了,大明已去一半。”(“有”字由“大、明”两字的一半合成)。朱由俭越发慌乱,分辩说:“不,不,是这个“酉”。测字先生说:“哎呀!‘酉’居‘尊’字之中,上无头下无足,至尊者
汉字的特点有生命之危了。”朱由俭听了,魂飞魄散,第二天便在景山上吊自杀了。原来,那位测字先生,是李闯王的军师装扮的。这是把测字术用于攻心战的故事。  “明”和“胆”字中的“月”字,一个在右,一个在左;“翡翠”二字中的“羽”字,一个在下,一个在上。有趣的是,有些字,部件的位置交换以后就成了另外的字。如:“陪”与“部”,“旮”与“旯”。(旮旯儿指的是角落。如果把“日”移到“九”的尾巴上,就又得到了一个新字“旭”)而比较构字部件的位置,不就是一种识字方法吗  4、形声字  所谓“形声”,就是将表示意思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结合起来而造成新字的方法。这是说一些表意的字和一些有固定读音的字已经存在,那么就将它们合理的结合在一起生成新字,于是这些字就既有意思的暗示,又有读音的提示。如“理”,斜玉旁表示此字与玉石有关,“里”表示此字读“li”;又如“钢”、“张”、“楼”、“帆”、“板”、“饭”等等,都是如此。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多的一种字,识记形声字自然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形”即形旁,也叫形符或意符;“声”即声旁,也叫声符或音符。形声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形旁表示形声字的意义是属于哪一类的,它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旁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例如“一唱一和”的“和”:“口”是形旁,表示“和”是口的动作;“禾”是声旁,表示“和”的读音。又如“忍耐”的“忍”:“心”是形旁,表示“忍”属于属于心理活动;“忍”是声旁,表示“忍”的读音。纯表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就是它的造字素材:
形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如“口、心、衣”等;声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如“禾”)、指事字(如“刃”)和会意字(如“旦”)。后起的形声字也有用原来的形声字作声旁的,例如“影”字的声旁“景”,本身就是个形声字:“日”是形旁,“京”是声旁。  形声字有两大优点:第一,它有表声成分;第二:它的造字方法简单。语言里的词是“声音意义”的结合体,选择一个同音或近音字做声旁,再配上一个合适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个新字来,这种方法是很简便的。而且,同一个声旁加不同的形旁、同一个形旁加不同的声旁,就是不同的字。例如:用“方”作声旁,配上不同的形旁,就是“访、防、芳、放”等等;用“木”作形旁,配上不同的声旁,就是“柏、机、、枫、架”等等。
  形声字的形旁在另一些字里还可以作声旁。例如“山”:在“屿、峰、岐、峙、岖”诸字中,它是形旁;在“汕、讪、仙”诸字中,它是声旁。再如“土”:在’请字中,它是声旁。再如“土”:在“场、坦、埂、城、堡”诸字中,它是形旁;在“吐、肚、杜、牡、徒”诸字中,它是声旁。原有的形声字还可以用作声旁,组成新的形声字。例如:“召”字从“口”、“刀”声,“景”字从“日”、“京”声,它们都是形声字。以这些形声字为声旁,再加上个形旁,又是新的形声字:招、影。同样的形旁和声旁,还可以通过部位的变换产生新的形声字。形声字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后代造字大都属于形声字。  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的内容越来越为丰富,
原来的文字为适应语言的发展,需要创制和增加大量的新字,但由于象形、指事、会意等三种造字方法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形声字则是创造新字的一个很好形式,于是,形声字应运而大量产生。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20%,而在《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占总数的82%强;在《康熙字典》中,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90%以上。由此可见,在现代汉语中,许多新出现的名词都可以用形声组合的方法产生新字。
  一般来说,若忽略声调不计,形声字声旁的读音与该形声字的读音最少有种关系:一是相等关系,即声母、韵母都一致,如“湘”、“焊”、“堡”之类;二是韵母相同,如“想”、“忘”、“狼”之类;三是声母相同,如“讲”等;四是声母、韵母都不同,如“江“等。这些关系中,有些是因为古今读音的变化造成的。  “汉字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不是造字方法,而是运用已有的汉字的方法,在此略而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