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识字、明理——《千字文》之道
展开全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文字简练,合辙押韵,内容丰富,历来评价甚高:绝妙文章;识字教育捷径;袖珍百科知识全书;中国文化史的基础轮廓等等。《千字文》的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根本方法:读书、识字、明理。
(一)读书:心开窍于舌。
简单是真的标志,凡事归于易简,不归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现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把教育的希望寄托在教育哲学方法的改革,把简单的复杂化,聪明而缺乏智慧,其实宁静的教育心态才是教育智慧产生的基础。
我们是带着孩子走向知识,还是带着知识走向孩子?学校是书声朗朗,还是教声囔囔,何为正常?当下朗读的意义被普遍忽略。我们常常有一种误解,以为古代的主要学习方式落后,死记硬背,把人教笨。实际上,背诵并非是一种学习方式,背诵只是一种结果,只有朗读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中国古代把学习简化为“读书”,是有其道理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聪明,有智慧、有理想。思=囟十心。“心为神脏,脑为神腑”,囟上,心下,为古之XIN字。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只动脑,不动心可能产生思想吗?大脑给人聪明和智慧,而脏腑给人心情和力量,用脑不用心则愚。台湾陈功雄教授有句名言:“开心就是开右脑”。右脑教育早已被普遍重视,但我们只看到左右对称的大脑,没有看到大脑像冰山,更大的部分是上下的关系,因此开发右脑方法就复杂化了。其实方法很简单,朗读就是了!因为小孩的右脑天然地开启着的,只要正确使用就行。看书是左脑记忆,朗读则是右脑记忆,诵读可以平衡左右脑。《黄帝内经》说:“心开窍于舌”,通过动口朗读,舌动窍开心明而达到开慧增智。经典诵读中书声朗朗而入耳,清泉潺潺而出心。通过动口而达到动心,是学习掌握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现在佛道修行的早课晚课还保留着诵经的传统。日本教育家七田真也主张“素读”开右脑。
如何诵读?老子说:“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诵读经典的诀窍。
“心为神脏,脑为神腑”, 用脑不用心则愚,诵读就是连接心与脑的方法。老子“高下相倾”,“高”就是大脑,“下”就是心腹、丹田。古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讲究押韵,而且一般以四字为句,与我们所修之身密切相关,对应上、中、下三个丹田和阴乔共四个点。《千字文》,
又叫《次韵王羲之之书千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特点。《黄帝内经》说:肾是“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主骨,生骨髓,脑为髓海,它就是一块最大的骨髓,是人体骨髓汇集的地方。骨髓充足发达,精力旺盛,灵感多,擅于思考,才华过人。诵读要把气读顺了,不仅是文章的气脉通顺,而且读者自己的气脉也要顺,并且两股气脉相应合二为一。读者的气脉要从下而上,从丹田而出,不是从喉咙发出的。气顺了,心就定了,杂念没了,智慧就开启了。
诵读中要注意“音声相和”。人们在木棒敲击钟壁的那一刹那所形成的一种音响叫“声”,而钟体内的空间里发出共鸣,叫做“音”。音声相和会震动身心,震撼心灵的,畅通血脉,流通精神。要使我们自己的音和声发生共鸣,就要开口诵读,并且主动在自己体内寻这个“音”。这个“音”一旦准了,那么以后自己诵读的兴趣也来了。当我们真正读到体内有震荡的时候,真音就出来了,那么精神就会百倍,两眼甚至会射出金光来,浑身的毛孔都会放光。人体内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体内的能量就能在这种声波之中得到调节,达到平衡和谐。中华古代祖先们设计的中国语言和文字,是符合人体生理学和大脑结构特点的慧能双运能量载体。汉语发音是天人合一的,如读“大”“小”,嘴巴就得开大开小,“酸、甜、苦、辣”的发音就与舌头相关的部位对应。
诵读时还要随文入观,与经典与圣人“前后相随”。 语言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一种能量。经典古籍则是这个世界的思想与秩序的基础,人类各民族的经典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语言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源泉,它构成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直接塑造了人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我们生命能量的运行模式。朗读的过程是与一颗心灵对话,不断感受想象、感悟、感情之火燃烧的过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握圣
人的思想脉络,体味文字背后的丰富精妙,获得思辨的力量、审美的愉悦。诵读经典,追慕先贤,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让自己从此生活在另一更高的境界层次上。
(二)识字:每一汉字都有生命
文以载道,汉字是汉民族的历史造化。每一个汉字都有生命,它们在千百年来流变的过程中,经历着和人生差不多的新陈代谢。《说文》《尔雅》表面上是研究语言文字,实际上是研究“人”的。甲骨文中就存在着我们民族古老的修真学。传说造字的仓颉是四个眼的,与千手千眼的观世音一样,是通天地的,看到多维意思的。汉字甲骨文最早是贞人们用来通鬼神的,里面蕴涵着大量的道德能量。如同古希腊神话折射出人类童真时代古希腊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汉字里面也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识字是掌握中国文化的第一步。传统的说法是以是否是识字,作为是否是文盲的标志的,应有其深意的。
当今中国语文教育的偏差之一在于,它最基本的基础是按照西方的语言学来设计的而非按照汉字的特点和文化规律来设计。把字复杂化到词,因此不重视文字教学,没有了“小学”功夫。而古代只有文字学,没有语言学。我们往往认为识字就是掌握音形义而已,一部字典就
都解决了,这就把识汉字的作用小看了。
国学从说文解字始,学佛在起心动念处。海德格尔说,从词根中去寻哲学。识字教育有三个要点:认单字、认字理、认体系。
秦朝建立后,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国家乃一家一姓之天下,有国家而无社会,有臣民而无公民,个人消融在类当中。汉字也与国人类似的命运,被词句消融了,(注:这种联系过于牵强。)文字本身独立的意义模糊了。现在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走上了不归路,谁能把词学得完。世界上谁也说不出到底共有多少个词。
文字的分层次的,文—字—词,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常用汉字也约3000来个;文就不足300个,只有从文、从字学起才是化繁就简的正确方法。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指出:掌握1千来个常用汉字,即可阅读90%左右的出版物。千字文选用1000个字做为蒙学的起步,与此暗合道妙。
>汉字的特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