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史春妍:“语言文字积累梳理学习任务内涵解读及教学实操
史春妍
汉字的特点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南京市劳动模范,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史春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小学教学设计》杂志封面人物,《全国小学生作文选》“小小汉字发现者”、《七彩语文·写字》杂志“史老师教汉字”专栏作者。两次在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中获特等奖,在全国各地做教学培训、执教观摩课、讲座几百场,出版个人教学专著《静下心来教语文》《让儿童喜欢——史老师的语文课》等。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2年第11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按照课程内容整合程度的不同,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六个任务。其中“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学习任务是第一层面的,也是六个任务中唯一的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的内涵解读
首先,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是该任务的重要学习内容。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段、篇和优秀传统文化等;语言经验是指关注语言现象和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等的积累与梳理。
其次,语言文字的学习还需要梳理。要引导儿童对语言文字有初步理性认识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整理等方法,发现汉字构字的特点、遣词造句的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儿童的个体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儿童运用语言文字精准自如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作为基础型学习任务,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不同的年段在学习内容上各有侧重,对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总的来说要关注以下三个目标的达成:
(一)通过积累与梳理,培养儿童良好的字感,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字感”,是笔者在《“双线”识字,让儿童越识越聪明》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所谓“字感”,就是当我们的眼睛阅读汉字时,看到的不是简单抽象的符号,而是由目及身心,多感官协调呼应,产生直观生动的画面感、组合有序的积木感、亲切熟悉的音韵感和心领神会的意蕴感。识字教学不是将每一个汉字嚼碎了“喂”给孩子,而是在积累与梳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发现汉字的系统性,掌握构字的规律,举一反三,达到“不教”也能自主识字、准确运用的目的。
(二)通过积累与梳理,培养敏锐的语感,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感”看似一种直觉,表现为不需要刻意组织就可以表达思想,不需要刻意分析就能够分辨和判断言语真实的敏锐性。其实语感也是需要去培养的,它会随着言语经验的丰富而增长,随着积累深度的拓展和数量的增多而提升。通过“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引导儿童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在语言现象中感受规律,发现简单语理,形成敏锐的语感,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通过积累与梳理,感受汉字的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关注汉字思维与儿童思维的联结,让儿童不仅能正确书写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要感受汉字的智慧,接受汉字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引导儿童通过积累与梳理,探究汉字的构字规律,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成为汉字的发现者、守护者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的教学策略
(一)联结儿童生活,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
开展任务学习创设的情境,是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自我成长、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真实的学习环境,是从教学环节走向整体的、综合化的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内容和实践贯穿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要联系儿童生活,创设源于儿童生活的主题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并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激发识字兴趣,发展独立识字能力。例如我们坚持三年多的“小小汉字发现者”的项目学习研究,联结儿童的真实生活,创设“寻最有年味的汉字”“我的年度汉字推荐”等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在此情境中,完成社
会观察、查阅资料、交流访谈、分享交流、评比展示等系列学习任务,科学有趣、灵动高效地开展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培养儿童阅读与鉴赏、思辨与交流的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二)关注汉字特点,科学有序识写,灵动积累梳理
1.关注识字的顺序,从常用字和基本字开启汉字学习之旅。
2022年版课标学段要求中提出第一学段在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强调低年级的汉字学习要多识少写。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的第一学段学习内容中,对1600个常用汉字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和“先认先写基本字”。这些字大多是独体的象形字和在阅读生活中使用的高频字,因此启蒙阶段的汉字学习要关注汉字的图画感,将汉字的构形与具体事物或图画像结合,整体感知,调动儿童的多感官参与,直观生动地识写。
例如教学一上《口耳目》,这课要学习的汉字“口耳目手足”都是我们的祖先观察自身造出的
象形字。教学中,可以创设“寻身体中的汉字密码”的学习情境,通过开展看图猜汉字、照镜子汉字、活动身体摆汉字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图画感,记忆汉字的字形。再通过拓展猜字谜、朗读《人有两个宝》或《拍手歌》等儿歌,在语境中巩固识记,积累相关的字词句。
2.梳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发现规律,自主系统识记。
首先要关注部首,追根溯源讲清楚常用部首的本义。
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要学习36个常用偏旁,这些偏旁也都是部首,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儿童探究部首的本义,尤其是古今字形发生变化、表意不明显的部首,要科学正确地讲解清楚。例如:“罒”不是汉字“四”,而是“网”字的变形,带有部首“罒”的字大多与网的意思有关。如词语“天罗地网”,这里的“罗”指的就是天上捕鸟的网。根据部首的本源,推测出汉字的意思,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然后,再引导进行其他带有部首“罒”的汉字和词句的积累和梳理,也就轻松了很多。
其次要关注形声字的教学,梳理形声字构字的规律,举一反三,系统识记。
形声字是汉字中数量最多的,占80%左右。在教学中,除了关注“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之外,还要关注有些形声字是“形旁兼会意”的,这些声旁才是掌握字义的关键所在。根据这样的声旁,我们可以猜测字义,并类推相关形声字的意思,从而达到自主系统识字的目的。例如:“搂”和“抱”,都是“扌”为形旁的形声字,“扌”提示了这两个字的类别都是手的动作,字义的不同是通过组字的声旁来区别的。“娄,空也”,“包”是一个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被肚皮紧紧包裹的样子,所以“搂”是手轻轻地搭着,而“抱”是手臂紧紧地环绕。根据这两个声旁的构字特点,我们可以梳理出带有声旁“娄”的形声字字义大多与“空”有关,带有“包”声旁的形声字字义多包含“紧紧包裹”的意思。
3.结合年段特点,关注能力提升,从“积累与梳理”走向“表达与运用”。
除了汉字的学习,在该任务的学习中,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其他的语言材料进行积累和梳理。要避免脱离情境的死记硬背,以免影响儿童对语言文字学习的情感。在开展“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该任务与其他任务的联系和交融,发挥语言文字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儿童的语文学科素养。
第一学段,要培养儿童具备初步分类整理字词的意识。例如低年级教材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
油站”和“我的发现”栏目,就是在引导儿童分类整理字词。这样的分类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结合儿童的生活,分类整理常用的字词,如一上语文园地四分类整理生活中常用的反义词“大小、上下、南北”等;二是关注汉字特点,尝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分类整理,如一上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栏目,分类整理了汉字“花草莲苹”“树林桃桥”,并通过气泡框引导儿童关注“很多木字旁的字都和树木有关”,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树立分类整理的意识。除此之外,在第一学段还要关注积累的优美词句、儿歌古诗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以诵读为积累的主要方式,避免人为拔高要求,增加难度。
第二学段,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要培养初步梳理汉字形音义的能力。对于其他语言材料的学习,依然是分类整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语理的学习提出了初步的要求,要在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体会同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作用,发现和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引导儿童关注在语言文字积累过程中自己的经验和体验。
第三学段,对汉字的梳理提出了比较专业的要求,要能够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的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对于其他语言材料的学习,除了积累,更强调学以致用。在自觉记录整理精彩句段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根据需要理性地梳理的要求。如:运用图文等多种方式梳理文学作品的
行文思路;整理参加活动的观点和看法,能理性梳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尝试运用,增强表达效果等。
(三)用好教材,联结生活,以任务的思维一体化设计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