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论⽂汉字恒久远,魅⼒永流传
汉字恒久远,魅⼒永流传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科技普及,⼀定程度上影响了⼈们对汉字的识记与书写,⾯对现状,笔者试从追溯汉字演变历程,触发兴趣点;扫描汉字进展状态,调动激情处;展现汉字魅⼒景象,增添⾃豪感等三个⽅⾯激发学⽣对汉字的热爱,认识汉字的魅⼒,提⾼学⽣的语⽂素养。
【关键词】汉字演变魅⼒
著名⼈类学家博厄斯说过:⼈类所创造出来的最伟⼤的⽂化成果是语⾔⽂字。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最伟⼤的也是最新的⽂化成果,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脉和历史,⽽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明智慧。通过解读神奇的汉字,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社会状况和历史的发展演变。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键盘已逐渐代替⼿写,很多场合也要求打印⽂件,于是⼈们开始不重视⼿写,逐渐淡忘汉字的书写,对此有识之⼠已经表⽰担忧。
2013年暑期《中国汉字听写⼤会》的热播,让汉字危机再次成为公众热议。我校七年级期末试卷中有道题⽬也涉及到汉字,是以“汉字的魅⼒”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设置了“篆字魅⼒,妙解汉字、我爱汉字”三个⼩题⽬,结果许多学⽣竟不认识篆字,对汉字的解释也牵强附会,实在令⼈担忧。这⼀种现状也向我们表明:
每个炎黄⼦孙对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了解得太少了。要做到“书写的⽂明传递,民族的未⾬绸缪”,我们就必须重视汉字的认识与书写。⽽现实⽣活中,国⼈汉语能⼒出现严重弱化,包括不少学⽣:⽤词正确率不⾼,⽂⾔词语理解能⼒不强,语⽂综合素养⽋缺。提笔忘字,胡乱书写不仅是对中国⽂字书写的背离,也是中国⽂化的悲哀。作为语⽂教师,我们责⽆旁贷,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追本溯源,多讲讲汉字的魅⼒,多讲讲汉字的演变发展,让学⽣了解汉字,热爱汉字,认识到汉语是其他民族语⾔所⽆法企及的,增强民族⾃豪感。
⼀、追溯汉字演变历程,触发兴趣点
汉字作为世界上使⽤⼈数最多的语⾔,有着两套符号系统:拼⾳系统和⽂字系统。拼⾳系统是后来才有的。作为古⽼的⽂字符号系统,它经历了甲⾻⽂、⾦⽂、⼤篆、⼩篆、⾪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饱含着独特的⽂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化内容。其实汉字的构成如⼈⼀样,分为外形和⾻架、思想和神韵、情感和精神等⼏⽅⾯,所以经常有“见字如见⼈”之说。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化的视野来理解汉字,彰显汉字的魅⼒与光彩,将不失为语⽂教学的⼀种好⼿段。
汉字属于构意⽂字,即根据它所记录的词义构拟形体。所以,从理论上讲,语⾔中有多少词,就会有多少字形。因为汉字是形⾳义的统⼀体,其中语⾳的体现是隐性的,没有直接的、准确的表⾳成分。加上汉字结构复杂,⼜不能见字识⾳,给汉字教学增加了难度。
但是只要教师从长远⽬标出发,遵循汉字⾃⾝的规律,让学⽣感受到汉字的表义特点、汉字的构形规律性和汉字的系统性,教学的难度就会减少,教学的速度和质量都会得到根本的改善,同时也激发了学⽣对汉字的热爱。
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可从两⽅⾯去做,⼀是介绍汉字的起源,⼆是介绍字的⾳形义的关系。介绍汉字的起源可让学⽣了解汉字是怎样⼀步步演变到今天的,汉字最初的形状是怎样来的,是怎样表达意思的。在介绍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理解汉字的表意功能,特别是象形字和会意字以及形声字的形旁,让学⽣充分理解⾳形义之间的关系,打消畏难⼼理,也为汉字的记忆提供更多的提⽰线索。
1、探形认字,还原本来⾯貌
汉字是⼀种象形⽂字,观其字可见其形,例如“⼈”字在甲⾻⽂和⾦⽂中是⼀个⼈的剖⾯形象,这个⼈直⽴着,⼿下垂或轻轻举到前⾯;在“⼤”字⾥,我们看到⼀个⼈叉着腿,伸着臂,好像马上要提起什么重物,或者仅仅为了引⼈注⽬⽽吸⾜了⽓以显⽰⾃⼰的伟⼤;“休”字,劳动之后⼈倚在树边是农业社会中最典型的休憩⽅式;“男”字,由“⽥”字和“⼒”字组成,中国⼈传统的劳作⽅式为男耕⼥织,在⽥地⾥劳动的主要劳⼒是“男”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造型简单的字,学⽣理解起来容易,也不会写错,⽽稍难的就难免出错了。翻阅学⽣的作业,我们会发现错别字⼏乎是形体上的错误,这与不了解字的来历有关。例如学⽣喜欢把“跑步、地步”中的“步”多加⼀点,变成了“”,这时我们不妨对“步”进⾏分析。会意字“步”,甲
⾻⽂,为上下两只脚的形象,表⽰左脚、右脚⼀前⼀后交替向前⾏⾛,这是“步”的本义。⼩篆字形,为“⽌”,下部把“⽌”⽔平⽅向翻转180度,⼩篆“”三笔⾪变为楷书“”三笔。如此解析,学⽣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就不会把部件“⽌”写成“上”,“”不会写成“少”。
例如“炙”与“灸”字很容易弄混,只要对这两字⼀⼀辨析也就清楚明⽩了。“炙”上部是“⾁”,下部是“⽕”,形容将⾁放在⽕上烤。“灸”字从⽕从久,久声。“久”意为“长时间”,“久”与“⽕”联合起来表⽰“长时间⽤⽕烧灼”,“针灸”即有此意。对于“暮”字,有同学喜欢把下⾯的“⽇”写成“⽬”,于是就有必要为学⽣解释清楚“暮”字的由来。莫,早期甲⾻⽂,像⽇头隐⼊丛林,晚期甲⾻⽂,像⽇头隐⼊草野,表⽰太阳下⼭。造字本义:太阳下⼭、夜幕降临时分。⾦⽂、篆⽂承续晚期甲⾻⽂字形。当“莫”的“太阳下⼭”本义消失后,晚期篆⽂再加“⽇”另造“暮”代替。所以在⽂⾔现象中,“莫”与“暮”是相通的,⽽现在的“暮”就成了形声字,“莫”表⽰读⾳,“⽇”表⽰意义。
还有学⽣对“⾐”旁与“⽰”旁的字经常会写错。对于“⾐”旁,清楚明⽩,凡是与“⾐服”之类有关的都是“⾐”旁,⽽其他的应
是“⽰”旁。“⽰”,甲⾻⽂中的形体,既像上古时代的供桌,⼜像以⽊表⽕⽯头柱为祖先神灵牌位之形,后引申为祭祀的对象。古⽂字中,
与祭祀有关的⽂字很多,如祈、祷、福、神、祝、禄……都有⼀个“⽰”旁为义符,“⽰”也引申为“⿁”之意,
成语“⿁⿁祟祟”,⿁、祟有同义。如弄懂这点,过年“压岁(祟)钱”为“辟邪驱⿁,保佑平安”之意,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样在书写中“⾐”旁
与“⽰”旁也就不会混淆了。可见有意识的汉字记忆,不仅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且能让学⽣了解,是中国⼈擅长的形象思维创造了神奇的汉字。
2、释字识⾔,探寻演变过程
汉字教学需要充分利⽤汉字的特点,利⽤汉字形义的潜在规律,据形释义,辨析把握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汉字教学和汉字研究的⽬的其实是⼀致的,都是为了让学习者认识汉字、掌握汉字。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曾经有娄警予、王贵⽂两位语⽂⽼师编著了⼀本《现代汉语常⽤字表》,⽬的很明确:为中⼩学语⽂教学服务,“改变中学汉字教学‘⼀笔糊涂帐’的状况”。张志公给予了很⾼评价,说该“字表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经验、科学分析、仪器运⽤相结合。他们先凭学汉字、⽤汉字、教语⽂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可靠的字典辞书中选出他们认为应当列为常⽤字的字表,然后从许多个侧⾯对初步的字表进⾏客观的核查、检验——这其实就是科学分析”。因此,可信度很⾼。《字表》对中学语⽂教材中所出现的汉字的各个出处都作了标⽰,使教师可以有步骤地由浅⼊深地讲授每⼀个字。
例如“禀”字曾在教材中出现过三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容奴告禀”、《第⼆次考试》中的“禀赋”、《葛梅》中的“禀性”,⽼师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教学了。⾸次出现,义为“旧时指向上级或
长辈报告”,同时补充说明“禀”的另⼀个义项是名词,指“旧时禀报上级的⽂件”,如“禀帖”。后来的两次都是“承受”的意思。这样做,“禀”字的三个义项都落实了,既保证学⽣对每个字的各个主要义项有全⾯的、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分散难点,使每个义项的讲解都紧密结合课⽂的内容,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卒”是⼀个会意字,甲⾻⽂中的“卒”的外部是⼀个“农”字,⾦⽂中的“卒”,是在⾐襟上添加⼀斜竖,⽤指⽰符号表⽰受到的伤⼝。上古时代,⼠兵会经常受到伤害,当时,医疗⼿段简陋,技术落后,受伤就意味着死亡。于是“卒”就有“⼠兵”和“死”之意,如《陈涉世家》中“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卒,楚⼈怜之”中的“卒”为“⼠兵”;⽽不死的⼠兵还要经历战争,最终都会死亡的,⼜有“最后、终于”之意,如《伤仲永》中“卒之为众⼈”,《送东阳马⽣序》中“卒获有所闻”。于是有⼈把“卒”的解释联系起来就是:⼩兵最后终于死了,这就是汉字的有意思之处。像这样的⽂字真是不胜枚举,只要做个有⼼⼈,⽂⾔词语的理解就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了。
3、拆字妙想,增强意思领悟
学⽣由于没有深刻领会汉字的由来,写字时经常因为增错漏减笔画⽽造成错误。如果教学时能够做到追溯字源,说明构形原理,然后采⽤容易识记理解的语⾔将它描述出来,也就是拆字联想,增强学⽣的记忆联系。例如“享”与“亨”两个字很容易错,于是教师就可以编出⼏句⼝诀加强理解记忆:有了孩“⼦”,才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亨”往往觉得⾃⼰是“了”不起的。“恕”“怒”也容易错,于是就有下⾯的妙解:“⾯对别⼈做的⼀件错事,⼀旦“⼼”被“奴”役了就容易愤“怒”,“怒”⽓伤⾝;“如”果拿着⾃“⼼”⽐
⽐⼈“⼼”,⾃然也就学会宽“恕”别⼈了,何乐⽽不为呢?”“燥”“躁”乱写的概率更⾼,⼏乎达到了张冠李戴、完全乱套的程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师就可为学⽣如此解释:脾⽓“急躁”“暴躁”的⼈,或者碰上令⼈“烦躁”的事,往往喜欢“跺脚”,所以
是“⾜”字旁;东西“⼲燥”、草⽊“枯燥”时都容易“着⽕”,所以是“⽕”字旁,以后写这两个词时想⼀想就不会错了。何谓“智”,就
是“每⽇都把获取知识当作头等⼤事来做”,能不明智,有智慧吗?何谓“懒”,“⼼”灵上总有依“赖”,便会“懒”惰起来。怎样才
是“聪明”呢?⾸先得⽤⾃⼰的⽿朵听,所以是⽿字旁;右边上⾯两点代表眼睛,要想聪明得⽤⾃⼰的眼睛好好看;下边的⼝字,表⽰多问问题,多练习;最下边的⼼字,意思是光⽤⽿眼⼝不⾏,还得⽤⼼。这四件宝贝⽤⼀时⼀天⾏吗?不⾏。得⽇⽇⽤⽉⽉⽤,才能聪明。所以明字是⽇和⽉字。还有许多类似的字词都可以进⾏妙解,这⾥就不多例举了。
这种幽默风趣的望字拆字联想妙解法,能够激发学⽣学习汉字的兴趣,活跃学⽣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在理解字义的教学中,不能让学⽣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只能应付⼀时,要想铭记在⼼,还需采⽤符合学⽣年龄特点和⽂字知识基础的⾏之有效的科学⽅法,让学⽣在浓厚的兴趣中收到良好的⽂字学习效果。
⼆、扫描汉字进展状态,调动激情处
汉字由起源⽽渐进为现代楷书,其间经历了很多的发展阶段:甲⾻⽂、⼤篆、⾦⽂、⼩篆、⾪书、楷书。就形体的外观来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存在较⼤差别,但各历史阶段⼜是相互联系、⼀脉相承的,汉字字体的演变有⼀定内在规律和⼀定发展趋势。从现⾏的规范字来看,很多字是经过简化的,也许我们不能⼀眼看出意思,但是通过恢复到繁体字的形状,就可以知晓它的意思了。虽然在平时的书写中,我们⽤不到篆体、⾪书,但是我们还是应具备认识欣赏篆体、⾪体书法作品的能⼒。⽬前许多⽂献中还存在着⼤量的繁体字,为了更进⼀步了解⽂献内容,我们也应该有认识繁体字的能⼒,这样才不愧为华夏⼉⼥。
1、繁简互解,彼此各显神通
中国古代历史⽂化中的⽂献典籍多以繁体字记载,和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繁体字的构形⽣动有趣,许多字体更贴近象形⽂字的本来意义,更便于学⽣对汉字字形和字义进⾏理解和记忆。所以在汉字教学中,引⼊⼀些具有代表性的繁体字进⾏辅助教学⼗分必要。汉字作为形声字,繁体字字形蕴含了丰富的⽂化,其构成及发展具有深刻的⽂化内涵,因为它积淀和保留着汉民族观察和探索客观世界及其⾃⾝思维的成果和⼼智轨迹。
在中国历史上,从上古到西汉,官⽅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著差异。直到出现东汉盛⾏的
⾪书,才与现代繁体字的字形较为接近。繁体字流传数千年,承载着丰富的⽂化信息。通过破译繁体字,我们就可以感悟到过去社会的⽣活景象。苏
州作为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和历史⽂化名城,⼀直为许多外国朋友熟知和向往。苏州的“苏”字,繁体字写做“蘇”,由草、鱼、⽲三个偏旁组成,原义是⼀种名为“紫苏”的草,象征鱼⽶之乡。苏州⾃古⽔⽹密集,⼟地肥沃,物产丰富,曾有“近炊⾹稻识红莲”(《别墅怀归》)“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送⼈游吴》)的诗句,怪不得如今流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可见名不虚传。如果单从现在的简化字来看,是绝对⽆法联系到这个意思的。
⼜如种⼦的“种”字,繁体字写做“種”。《⽟篇》:“种,稚也。”从⽲,中(重)声。“⽲”
指⾕⼦,“重”意为“份量⼤”,“⽲”与“重”联合起来表⽰“根部带⼟块的⾕物秧苗”“待抛或待栽的秧苗”。种庄稼时,选种⼦⼀定要选⼤个⼉、饱满、有重量的,由此产⽣“⽲”“重”这两个字的组合。可惜简化以后写成“⽲”“中”,不仅失去原义,也是对这种优选法的遗忘。
2、形声合璧,不断衍⽣新词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主要的造字⽅法,其中85%以上都是形声字,所以形声字也就成为是我们汉字学习的主要内容。汉字声旁的表意功能是很强的,形声字的字形与字意义存在很强的关系,通过讲解汉字的字形与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能够加深学⽣的理解,对汉字的记忆有很⼤帮助。
虽然有些汉字已经演变得不太明显了,但是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较明显的。如有“忄”的汉字都和⼼理活动有关,如情、愉、忆、快等很多汉字。带“扌”旁的汉字都和⼿的动作有关,如打、扫、扮、扶等。带“朩”旁的汉字也基本和树⽊有关,或表树名,或表材料,如松、杉、桃、梨、李、椅、桶、栋、梁、椽等。形声造字的特点也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还要不断地造字,这时只要利⽤形符能够直接表意,声符能够直接表声这个特点,很快就造出了新的字。如居⾥夫⼈发现了“镭”,这个字原本是没有的,就是因为这个事物属于⾦属类,于是就⽤“钅”字旁,“雷”只是表⽰⼀个读⾳,就造出了这个字。
同时汉字还有其他汉字所没有的优势,有⼼理学研究表明,汉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汉字的识别影响⾮常⼤,如果学⽣了解了字形与意义和声⾳的关系,汉字的识别速度就会很快,汉字的识记速度就会⼤⼤提⾼,能够加强记忆。因此我们的汉字可以利⽤形旁或声旁进⾏记忆或理解,并加以运⽤。
新字按照这种⽅法造出来,新的词语也类似应运⽽⽣。如原本有“美化、绿化”等词,后来就有了“⽼龄化、全球化、数字化、⼀体化”等词。⼜如“⽂坛霸主”这词,“霸主”是指在某⼀领域地区最有声势的⼈或集团,后来就把唱歌唱得好叫“麦霸”,把学习中的佼佼者称为“学霸”,类似的如把彩电叫“彩霸”,空调叫“凉霸”,⾳响叫“声霸”。了解当代汉语发展的语⾔规律,理解新鲜的进步的词语,及时把握时代脉搏,从⽽引导、激励⾃⼰与时代保持同步发展,成为⽆愧于时代的中国⼈。
汉字的特点
三、展现汉字魅⼒景象,增添⾃豪感
1、透析汉字,感悟民族智慧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起先⼈们⽤结绳记事,后来发展到⽤⼑⼦在⽊⽵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于是⼈们⽇常⽤得着的器物都被画成了符号——象形字。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结和刻⽊的⽅法,远不能适应⽣活的需要,于是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把流传于先民中的⽂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进了由⽂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件⼤事。可见汉字能够折射东⽅民族的⽂化⼼灵。透过汉字,我们可以感悟中华民族的智慧。俗话说:“⼈⾔为信,做⼈要讲信⽤。”说这话的根据就在汉字中。“信”字,左为“⼈”,右为“⾔”,汉字就是这样写的。儒家思想的核⼼概念“仁”,这个字左
为“⼈”,右为“⼆”,两个⼈,意涵⼈与⼈之间的关系、⼈与⼈交往的第⼀原则就是仁爱,⽽这也正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样的符号,⽆不渗透中华
民族的思想智慧。如果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些中国⽂化因素,既可以加深学⽣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也可提⾼学习兴趣。其实透过汉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祖先的聪明与智慧。
2、展⽰汉字,焕发时代魅⼒
俗语说,“字如其⼈”,字应该如“⼈”⼀般顶天⽴地,给⼈⽓势。鲁迅先⽣曾说,中国⽂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也;⾳美以感⽿,⼆也;形美以感⽬,三也。”汉字的意美⽆限宽⼴,上⾯已有涉及,这⾥不再赘述。汉字的⾳韵美也是鲜明和谐的,单读⼀个汉字,其⾳似珠⽟落盘;⼀长串汉字连读,则能演绎出起伏跌宕、令⼈荡⽓回肠的旋律。诵读吟咏那篇篇汉字精⼼排列组合⽽成的美⽂佳作,或婉转悠扬,或清脆悦⽿,或激越雄浑,读后能让⼈精神触动。对于汉字的形美,古⼈早已有精当的总结:汉字之“横”如“列陈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峰坠⽯”,有飞动之美;“竖”则如“万岁枯藤”,有苍劲之美。⾪书变圆曲为⽅直,结体宽扁,逆笔突进,波磔呈露,狂草诡奇疾速、恣意纵横、⽤笔之活、变化之能,于意境更多所启发,能见雷霆霹雳、歌舞战⽃、天地事物之变;正楷则笔⼒刚劲峻拔,笔画⽅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书既没有像正楷那样规矩繁难,也没有草书那样狂放难认,因⽽具有“不拘不放,易认好写”的优点。同时汉字还可以进⾏变体,成为各类富有创意的美术字。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名为“篆书之美”的图标,就融合了中国早期⽂字的特点,将甲⾻⽂、⾦⽂等⽂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结合,呈现出优雅流动的线条和圆润流转的韵味。
⼀个个⽅⽅正正的汉字,就是⼀部中国发展的历史。⼀篇篇由汉字精⼼排列组合的⽂章,就是⼀个天地,⼀个世界,⼀种思想,⼀个民族的⼼灵、记忆、希望与寄托。我们祖先创造的神奇——汉字就是⽂化的忠实记录者,在汉字的演变中也呈现了社会的发展与⽂明的进步。学⽣在学习祖国语⾔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将祖先的⽂化基因植⼊⾎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习汉字就是学习中国⽂化,就是领略民族思想和精神,深⼊理解民族的⽣活和历史的发展,就是呵护炎黄⼦孙圣洁的⼼灵和智慧的⼤脑。中国汉字是古⽼⽂字⾄今仍保留的⽂字,不仅在过去显⽰着⽆穷的魅⼒,⽽且在将来也会绽放光彩,将中国的⽂明发扬光⼤。
【参考⽂献】
1.杨宏丽. 探寻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J〕.语⽂教学通讯,2013年第9期
2.孙振坤. 初中语⽂教学中渗透书法教育的思考与尝试〔J〕.语⽂教学通讯,2013年第12期
3.李静丽. 例谈汉字构形〔J〕.语⽂建设,2013年第12期
4.李运富. 汉字教学的理与法〔J〕.语⽂建设,2013年第12期
5.李胜利. 从⽂化的视⾓教学汉字〔J〕.语⽂建设,2013年第12期
6.赵静. 析字艺术在语⽂教学中的魅⼒〔J〕.语⽂建设,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