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教学与正字法意识的培养
一、正字法与正字法意识
传统意义上的“正字法”主要指的是建立并推行字形规范,属于汉字规范化的一个方面(苏培成,2001),而引入西方心理学“元语言意识”理论后,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字形的学习过程对“汉字结构信息或组字规则的意识及其发展”(江新,2008),也就是正字法意识。
正字法意识属于元语言意识,元语言意识是一种直觉的内隐的知识,但可以通过外部表达显示出来,是个人语言能力的一部分。正字法意识也就是对于正字法规则的认识,每一种文字都有各自的正字法,拼音文字的正字法主要规定词的正确写法,汉字的正字法规定汉字的正确写法。
心理学家们主要关注正字法在字词识别中的作用。例如,英文“think”是一个正确的单词,称为“真词”,“hink”不是正确的单词,但可以音读,称为“假词”,“tkin”也是错误的单词,而不能音读,因其不符合正字法规则,这样的词称为“非词”。汉字的笔画、部件组成汉字也有一定的规则,比如,“宝”是一个“真字”,如果把“玉”下面的那一点去掉,这个错字虽然没有意义,但看起来也还像汉字,是个“假字”,但如果上面写“玉”,下面写“宀”,那就不符合汉字的正字法规则,是“非字”,因为“宀”这个偏旁不
能作为汉字的底部。对于这些正字法规则的认识,隐含在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中,往往不被察觉,但以往的研究已经指出,这些规则确实存在,并且影响着汉字的识别。
其实,不止识别汉字,书写汉字时如果有正字法意识,也可以大大减少写“非字”这样的初级错误,从而提高汉字书写的正确率。以往对正字法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母语为汉语者正字法意识的发展,以对外汉字教学领域的正字法意识培养为对象的研究则极为缺乏,讨论笔画教学中正字法意识培养的研究更还未见到。笔者认为,汉字笔画和汉字部件一样,也有其正字法规则,而笔画教学作为汉字教学的起步阶段,正字法意识的培养理当受到重视。
二、汉字笔画的正字法规则
“永”字因为体现了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而历来为书法练习之重,如今人们用“折”取代了其中的短撇——横、竖、撇、点、捺、挑(提)、钩、折,吸取传统的精华而又有所改进。[1]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有六种(横、竖、撇、点、捺、提)[2]或者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3]。
本文在新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基本笔画——弯,以便辨析讨论汉字的正字法规则。九种基本笔画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笔画,包括横、竖、撇、点、捺、提,都可独立出现;另一
类是连接笔画,包括折、钩、弯,不能独立出现,出现时必然为组合笔画中的连接。下文就在此基础上通过辨析易混笔画来讨论笔画的正字法规则,归纳或不尽全面,未免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求能作为引玉之砖。
(一)横与提
横,书写时从左向右,用力均匀,两端可稍顿,中间轻快。提,书写时从左下向右上,下笔轻轻一点,然后迅速向右上方挑起。留学生写汉字常常将横写成提,结果使汉字结构失去方正和平稳感。据本文对1000个常用汉字[4]的考察发现,汉字的起笔一般不为提,在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中,提通常出现在汉字的左侧。以下列举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北、此、打、地、段、饭、封、改、给、功、顾、汉、较、决、联、跑、骑、切、说、特、玩、站、政、助,通过偏旁类推,它们代表了大多数含提的合体汉字(独体字含提的较少,如“习”“求”)。并且,这些汉字的提均为其所在部件的末笔,如“北”左边部件的末笔为提,“说”左边部件的末笔为横折提。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归纳为:通常情况下,提不做汉字的第一笔,多作为末笔出现在左右结构汉字的左侧。
上述代表汉字的“提”有很多是由原部件的“横”改换而来的。如“工”“土”“圭”“王”“车”“马”“耳”“正”“牛”“且”作为左侧部件构字时,末笔的横都变成了提。这也可
以归为一条规则:左右结构合体字左侧部件的末笔横,常常转换为提,左侧部件为口、日等框形部件的除外。
(二)捺与点
捺,书写时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运笔逐渐用力,至下端稍顿,而后从重到轻捺出,“末端如刀刃状”。点,书写时通常从左上向右下,由轻到重顿笔而成,“形如水滴状”。它们的方向虽然一致,但也有明显差异:点常常出现在两点水、三点水、四点底、心字底、竖心旁、病字旁、火字旁、衣字旁、京字头、学字头、常字头等常用偏旁里,而不同位置的点因书写美观的需要而呈现各种不同的形态,或者改为从右上向左下方向,或者类似撇、提。但基本上都形状短小、书写轻快。捺只有斜捺与平捺两种,平捺如“达”“建”“赶”等字里的捺,其余为斜捺。笔画点一般都不可以改换为捺。
捺在两种情况下需要转换为点:一是捺的右侧有其他笔画构成“阻碍”时,为了避免“打架”,捺应该改换为点,比如“从”“两”“双”“观”“知”“规”“和”“林”“烧”“粗”“困”“渴”等字。另一种情况是有多个捺笔时需要避免重复,改小部位的捺为点,比如“楚”“达”“这”“迟”“送”“迷”“趣”等字,已经出现平捺了,从书写美观出发,也需要将其余捺笔改为点。
(三)撇与竖
撇,书写时起笔稍顿,然后从右上向左下轻轻撇出,有平撇、斜撇和竖撇三种基本形态,有横撇、竖折撇两种组合笔画。竖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两种,书写时起笔稍顿然后垂直向下行笔,“悬针竖下端如针锥一样尖,垂露竖的下端则要顿笔呈圆点”[5]。
这里主要讨论竖撇与竖的区分,竖撇的代表字如“月”“用”,留学生容易把它们的外形与“同”相混,问题就在于把竖撇误作竖。“临”和“师”的左侧偏旁也非常形似,关键也在于第二笔是竖还是竖撇。竖撇通常是不可换做竖的,但是,当“月“作为下部偏旁时竖撇就要改换为竖,如“有”“青”“育”“背”“能”等,而“用”虽然与月形似,但其竖撇不一定都发生形变,如“甬”进行了改换,“角”却没有。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横转化为提、捺转化为点、竖撇转化为竖的情况很相似,对于其中的奥秘陈阿宝先生认为“汉字中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字是多部件字。为了呈现方块汉字向心、内聚、匀称、稳定的风格特点,有些部件在组合成多部件字时,它的笔画要发生形变,以使部件之间或上覆下托左抑右扬,形成整体美。为此各种笔画都有形变现象。”[6]从这一美学观念的角度出发,就很好理解并解释其他一些看似散乱的规则,比如“足”作为左侧偏旁时,它下部的“汉字的特点
人”改为提;“雨”作为上部偏旁,它的横折钩改为横钩;楷体“四”“日”第二笔为横折钩,但作为上部偏旁时就改为横折;“四”“西”作为上部偏旁时,里面的竖弯应改为竖。
(四)折与弯
折,书写时要注意在转角处顿笔,有横折、竖折、撇折三种基本形态,但其组合和变化很多,还可以多次重复。横折、横折钩、横折折、横折折折、横折折折钩、横折提、横折折撇、横折弯钩、竖折、竖折撇、竖折折钩、撇折等都是折的组合笔画。弯,书写时也是转,但是是圆转,呈现为弧形曲线,主要有弯钩(弯钩由于弯曲方向的不同,又可分为竖向弯钩、斜钩和卧钩)、竖弯、竖弯钩、横折弯钩。竖向弯钩要注意不能写成竖钩,如留学生容易把“犭”写作“扌”。留学生还常常在写折时不注意折的角度,把折变成了弯。比如“口”,有的学生写成了类似“D”的形状,有的干脆就画成了圈,又如“乃”,有的写成“β”似的形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汉字是方块形状的,弯并不多见,且大都带着钩一起出现,而折在汉字中处处可见,一定要练好折笔。
易洪川先生(2001)曾就折笔说道:“折笔的前一笔如果是从左至右的,后一笔就是从上至下的;前一笔如果是从上至下的,后一笔就是从左至右的,能够一以贯之。”这条规则在教学中利用板书进行书写展示则更为清晰。
综合前面折与弯的比较,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归纳:折和弯都是笔画的连接,折是直角或45°角转折,弯是弧形圆转,弯后通常伴随着钩,折只与横、竖或撇连接,最基本的形状是横折、竖折与撇折,折可多次重复构成组合笔画,种类很多。
(五)提与钩
提的写法在前文已做过描写,此处不再重复。钩在书写时要注意钩出前顿一下笔,尖端不能太长。提与钩都可以作为组合笔画的末端出现,如竖钩与竖提,而提与钩最大的不同在于提可以独立出现,而钩必然为其他笔画所连接,不能独立出现,钩的组合笔画也较多,有横钩、横折钩、横折折折钩、竖钩、竖折折钩、弯钩、竖弯钩、横折弯钩。提的方向只能从左下向右上,而钩有顺时针方向的,也有逆时针方向的,逆时针钩的形态与提非常相似,常使留学生们难以分清,如将竖提误以为是竖钩,比如“以”的第一笔;将横折提误以为是横折钩,如“讠”的第二笔。这两种组合笔画的提确实与逆时针的钩非常相像,竖提与竖钩更是几乎呈镜面对称。易洪川先生认为应该把与提形似的逆时针钩都改称提,顺时针的钩仍称钩,这样就可以彻底地避免混淆,但这种方法还没有得到学界普遍的认可,教科书、工具书大多仍旧延续传统笔画的称谓。为了避免与课本发生冲突,综合上面的分析,笔者建议这样归纳:提常独立出现,组合笔画的提只有竖提和横折提两种,钩尖端较小,必然连接其他笔画构成组合笔画,有顺时针钩也有逆时针钩,形态较多。
三、关于在笔画教学中培养学生正字法意识的教学建议
前文谈了汉字笔画的正字法规则,着重在于通过易混笔画的辨析得出相应的正字法规则,这对于母语为汉语的汉字使用者来说可能习焉不察,而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学习者们,了解这些笔画的正字法规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并不像前者那样拥有漫长的学字习字的过程,也没有伴随整个成长过程的丰富的汉字环境。规则的合理揭示,可以让他们事半功倍,提高掌握汉字笔画的水平,从而更好地用笔画去组成部件,由部件而整字,最终正确地掌握规范汉字。
然而,本文并不倡导将这些规则作为汉字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笔画教学主要在汉字教学的初级阶段进行,识认与书写的练习比汉字知识更为重要,这些规则侧重对易混笔画的辨析,所以笔者认为,最好是在识读笔画以及书写笔画的过程中带出有关规则,比如笔画提的学习一般先于钩,所以可以在出现钩时让学生试着读“竖钩”,当学生发生教师预计的误读(竖钩误作竖提)时,再开始说明二者的区别,同时展示钩的主要形态,通过反复的识读、纠错,以及听写等方法来巩固学生对正字法规则的认识。而当学生对汉字中横改为提、捺改为点、竖撇改为竖的情况产生疑问(没有发现应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时,可以带出中国书法之美要求汉字结构体现“上覆下托”“左抑右扬”的特点,并让学生尝试举一反三,修改同类错误汉字。
汉字虽然难,但是可以教好、学好的。鼓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汉字教学中教师应该贯彻始终的任务。有学者认为,教笔画不适宜让学生记太多笔画名称,以免加重其记忆负担,而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其实不少学生爱读笔画名称,特别是用学过的基本笔画名来尝试读出组合笔画时,他们会有很大的兴趣和成就感。比如学过横、折、钩之后,有的学生便能很快正确地读出“横折折折钩”这个颇复杂的笔画名称。虽然基本笔画加上组合笔画数目较多,但教学中以基本笔画为重心,将组合笔画的识读交由学生自己去尝试,并及时鼓励、纠错与揭示正字法规则,相信识记大量汉字笔画不仅不会成为他们学习汉字的负担反而会成为帮助他们继续汉字学习的一大动力。
注 释: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张静贤.现代汉字笔形论[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
[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现代汉
语通用字表,1988。
[4]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附录中《基础汉字表》收1000字,是在800个甲级字基础上增删而成,更符合汉字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