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优点和缺点
一、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近读郑敏先生的《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论及汉字问题。作者似乎担心有朝一日会下令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化。我也是反对拉丁化的。记得几十年前,当我一度是一个的热烈崇拜者的时候,曾相信他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唯独有一点却不能同意,那就是他认为文字改革应当走拼音化的道路。在开始改用横排,推广拼音文字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为过渡到全部改用拼音作准备。我认为这是万万不能的,那将意味着中国文化的中断。秦文汉赋,唐诗宋词,一旦改成拼音文字,那还能读吗?再说,中国人的姓名也没有什么意思了,“立早章”和“弓长张”没有区别了。当然,后来还听到一种说
法,是在采用拼音文字后,方块字也不废除,两者并存并用,叫“双轨制”。我想,一种语言使用两种文字,岂不是更乱了吗?
不过官方从未正式宣布要用拼音文字代替方块字。现在汉语拼音文字已推广几十年,可是丝毫也看不出代替方块字的趋势。在小学课本和字典中,它只是起注音作用;在商品包装和书籍封面中,它只是起装饰作用;在电脑打字中,它只是输入方式的一种。小学生写信,遇到不会写的字,会用拼音来代替,但仅此而已。用拼音文字来写信或写文章的事,我还没有看到过。关于废除汉字,多年来已经很少听到这种主张了。一九八五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也许透露了某种信息。所以,对废除汉字的事,我现在倒不担这个心。我认为兹事体大,真要准备做起来,一定全国大哗,党中央通不过,全国人大也通不过。
郑敏先生对语言文字问题是研究有素的,她对汉字的优点作了很多论述。但我想还可以作些补充。因为是门外汉,所以只能说是“试谈”。我有意不说汉字的“优越性”,是因为想避免造成一个印象,好像汉字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我以为,汉族之所以没有采用拼音文字而采用了方块字,这是由汉语的语音决定的。
和西方语言比较,汉语是以单音节音素为主的。西方语言中也有单音节的词,但为数较少,而且常常可以从发音上加以区别。如Marx就只有一个音节,即mar;这个词最后的x字母,读作ks,没有母音,所以不构成音节。Marx和英语
汉字的特点
中的Mars(火星)、marsh(沼泽)、march(进行)、mark(记号)、smart(伶俐)虽然都是单音节的词,而且这个音节都是mar,但由于加上了不构成音节的子音,无论在字形上或发音上都有明显区别,不发生相混的问题;只有march
和March(三月)是相同的。
汉语里没有这种情况。Marx这个词的发音,最后那个x,本来只是一带而过;音译成中文,就必须把那个尾音x加上母音,读成Ma-Ke-Si(马克思),变成三个音节,三个汉字了。所以汉字中的同音字就特别多。如果采取拼音文字,就会碰到一个“重码”问题。如shi这个音,可以是“是”,也可以是“诗”、“事”、“市”、“十”……。好像是赵元任作过一篇几十字的游戏文字,全篇用shi音,头一句是:“石室施氏,嗜食狮,誓食十狮。氏适市市狮……”,底下我记不得了。如果用拼音,那就是shishishishishi……,根本没法读。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过汉语的同音字确实是很多的。《辞海》中收集的shi音字,我数了一下,计一百二十六个(不包括繁体字);难怪用shi音字写一篇几十字的文章是可能的了。我们在用拼音方式把汉字输入电脑时,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必须在众多的同音字中选择一个。即使加上四声,也只不过使重码减少一些而已。古语中多单音节词,现在大量的是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这是必然趋势。但重码问题仍不易解决,如shi-shi,在词库中有:事实、试试、事事、逝世、实事、实施、时事、时势、时时、失实、失事、失势、史诗、誓师、适时、十时、石狮、世事,共十八个词。再如ji-shi,词库里有:即使、及时、既是、即是、即时、几时、记时、计时、记事、几
十、纪实、疾驶、急事、纪事、技师、集市、基石、忌食、机时、鸡埘,共二十个词。到底是哪一个?用拼音是无法分清的。方块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汉语中的同音字区别开来。这些音同而形不同的字就被赋予了个性,带着不同的感情彩,能引起不同的联想,从而增加了文字的感染力。如果把“诗”变成shi,那就是一个纯粹的、冷冰冰的声音符号,同“狮”“虱”“尸”毫无区别了。
西方的多音节语言注定了必须采用拼音,而汉族语言注定了只能用方块字,这不是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英语的International,用汉字写起来,就是“英特纳雄纳尔”,别扭之极。演《泰坦尼克》男主角的那个演员Leonardo DiCaprio,中译作雷奥纳多·狄卡普里奥,中译比原文还难记。反过来,我的书架上摆着一本书,封面有一行用拼音文字写的书名:SIBIANDUANJIAN,你能猜出它就是王元化的《思辨短简》吗?
汉字的笔画好似拼音文字的字母。拼音文字只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横排,通过字母的不同排列来显示不同的词,这样势必拉长。汉字的笔画(横、竖、撇、点、捺、挑、厥、钩)则可以组成汉字的“部件”,组成偏旁部首,再用多种方式组合成一个字。如“林”“储”“谢”等,这都是横向的;也有竖向的,如
“二”“雷”“音”“意”“重”等字;还有既有横向又有竖向的,如“品”“森”“姿”“谘”。此外还有框形结构和屏障结构的,如“国”“闯”“司”“厥”“匡”,等等。一个由三横笔构成的“三”字,只要竖起来,就变成“川”字。“上”字倒过来是“下”,“由”字倒过来变成“甲”。此外,字与字还可以组成“合体字”;其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一半表意,一半表音,如“烤”“秧”“鞍”。这样,千变万化,都容纳在一个小方块中。
汉字一共有多少?《康熙字典》收了四万七千多字;台湾出版的《中华大辞典》收了五万字;日本诸桥辙次著的《大汉和辞典》收了五万三千多字。(此外
有上海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未说明所收单字的数目;还有《汉字大字典》,我未看到。)一般认为,现在汉字总数已超过六万个,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因此绝大多数都已作废。这六万多字都是在一个小方块内凭着笔画部件的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的组合而互相区别的。这还没有穷尽变化的可能;如果需要,人们还可以创造新的汉字。可以说,汉字是最经济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来传达最多的信息。
中文的“家”字,英文作family,两相比较,汉字高些,但短些;英文词扁些,但长些。要是词组,这个差别就更大了。“北京工艺进出口集团公司”在英文里是Beijing Arts and Crafts Import and Export Group Corporation,长多了。阅读时两眼进行横向扫描,其上下宽度通常大于一个字母。这样,在一个长度单位中,汉字比蟹行文字有更大的信息量,因为它利用了后者未能利用的上方空间,相当于“宽带”。一篇中文文章,译成英文,行数就要增加许多,变长了;反过来,英文译成中文,篇幅就变短了。这意味着阅读同一篇文章的中英文版本,前者花的时间较少。
因为有些名词太长,英语就不得不大量用缩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英语作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缩写作CPPCC。可是人们常常弄不清那几个字母代表什么而苦恼。中文简写作“政协”,人们一看就知道是指什么。现在英文缩写大量流行,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缩写词汇用得多,常常使人眼花缭乱,不记得它们本来是代表哪几个字了。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方言差别很大,像福建话、广东话,北方人就很难听懂。汉字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不管各地方言如何不同,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字,这有利于统一文字。如果使用拼音文字,那么首先要解决一个学习普通话的问题,而推广普通话并不比扫除文盲容易。中国历史悠久,古今语音变化很大,但是商周的古文我们现在仍能读懂,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此外,汉字既可横写,又可竖写,这比只能横写的拼音文字要灵活。像楹联就只能是竖写。书脊上的书名,也是竖排看起来方便。许多外文书脊上的书名都是和书脊平行的,如果竖放在书架上,就常常要歪着头来看书名。至于汉字书法还是一种艺术,就不必说了。
汉字因为是方块字,排起版来很整齐,也不用像西方的文字那样,为了转行,有时不得不把一个词分成两截。但汉字的缺点也由此而来,遇到双字词或多字词的情况,不能连写,也没有大写小写的区别,有时就会误读。在信息处理方面,汉字恐怕还是不如拼音文字方便(但用汉语拼音文字代替方块字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汉字有难学的一面,尤其对西方人如此。因为不是拼音,就不容易记住读音,书写也麻烦;但汉字也有容易学的一面,它并不要求掌握那么多的词汇。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编辑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列出了二千五百个常用字,占实用文字的百分之九十七点九七;如果再加上次常用字一千个,那么这三千五百字就占实用文字的百分之九十九点四。也就是说,认识了三千五百个汉字,就可以阅读一般的报纸而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了。学英语要掌握多少词汇才大体够用呢?一九九五年新版《CollinsCobuild英语字典》把英语中的常用字分成五级,共一万四千七百字;据它的调查统计,这些字占口语和书面语的百分之九十五。
若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四,当然还要认识更多的字。两相比较,学中文需要掌握的词汇不是少多了吗?
学习中文需要认识的字较少,这是因为,每个汉字既有本身的意义,又可以用单个的汉字来构成很多的双字词和多字词。即使是第一次见到这些词,也可以凭构成它的单字猜到其意义。英语一般来说就不是这样。英语称牛是ox,这是通称,也称阉过的公牛,如果是没有阉过的就叫bull;母牛是cow,小牛是calf,而牛肉叫beef。鸡叫做chicken,公鸡叫做cock,母鸡叫做hen,小鸡和鸡肉都叫做chicken。还有:羊是sheep,而公羊是ram,母羊是ewe,小羊是lamb,羊肉是mutton。Sheep是指绵羊;如果是山羊,就叫goat。这些相关字无论从字形还是发音来说,都不相干,必须硬记,麻烦死了。中文就容易得多。一个“肉”字,适用于一切肉;而不管是什么动物,是雄的就在名字前加“公”字或“雄”字,是母的就加“母”字或“雌”字,是小的就加“小”字,不必另造新字。因此,汉字就不需要那么多字。相形之下,英语的字就多得多。一九二八年的《牛津大字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连同它后来的“补编”,共收词五十万。一九六一年的《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收词达四十五万。
当然外文里有“前缀”和“后缀”,还有字根,也可以帮助学者了解其字义,但究竟不如汉字容易。复合造词的方法,德文里用得较多,但因为是蟹行文字,就拉得很长。如食品杂货店Lebensmittelgeschaeft是由三个词合成的:Leben(生活)+Mittel(手段)+Geschaeft(店),就比较长。人寿保险公司Lebens
versicherungsgesellschaft,也由三个词合成,就更长了。再如“汽车挡风板”的德文是Kraftwagenwindschutzscheibe,中文和德文都是由五个字构成,意义相同,但德文和中文比较,岂不是太长了吗?
二、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
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以上写的,是多年在心头积累的一些想法,拉杂写出,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