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台湾新电影走过了30个年头,6月15日,89岁的老人明骥逝世,这个听起来陌生的名字,却曾用自己的牺牲成全了台湾新电影的发展和繁荣。许多导演都亲切地奉他为“台湾新电影之父”。
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电影正需要一场改变电影历史的革命,而作为电影界的龙头老大,中央电影公司总经理明骥,理所当然承担起领头兵的重任。当上总经理之前,他便力主建造中影文化城,不惜自行掏钱。明骥还颇有远见地开办电影技术人员训练班,培养摄影、录音和剪辑人才。几十年后,不少训练班成员成为国际大师。
吴念真 为了发展电影改革,明骥大胆挖来新人。比如1980年,还在读辅仁大学夜间部的吴念真邀请来做编审。1982年,两部低成本电影《光阴的故事》和《小毕的故事》揭开“台湾新电影”运动序幕。这两部电影不仅有极高的票房收入,更使台湾电影跳过以往的创作风格,剧情更贴近真实社会,开始选用非明星或者非职业演员。侯孝贤、杨德昌、柯一正等导演崛起,一二十位新导演拍出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他勇敢站在背后配合他们。”吴念真这样回忆,“在这之前,明先生完全不认识他们,但完全信任。”
序幕刚揭,追杀已到。仅仅相隔一年,由黄春明短篇小说改编,侯孝贤、万仁、曾壮祥导演的《儿子的大玩偶》中《苹果的滋味中》有一段主人公穿行一大片违章建筑的片段,台湾当局认为这影响了台湾的国际形象,要求修剪。此事经媒体报道,引来一片讨伐之声,最终电影原貌上映,卖座轰动,成为台湾影史上著名的“削苹果事件”。
第二年,明骥下台。但台湾电影主要创作路线已定。明骥独自一人吞下了这个苦果。
2009年,第46届台湾金马奖,明骥从已生白发的弟子吴念真手中接过“终身成就奖”。台下,当年他以“官运和前途做赌注”来守护的年轻人们,已成业界泰斗。
在明骥逝世这一天,吴念真在Facebook上写下:“明总,我爱你。”
素材运用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总有一些人为了理想来牵头来引路来牺牲。一个人倒下了,无数的他站起来了。前有夏明翰。今有明骥君。如果没有明骥,也许就没有台湾电影的今天。
话题拓展
先锋派、头阵、无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