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时代台湾电影中的日本想象
作者:***
吴念真来源:《楚商》2016年第06期
        摘要:后殖民论述中的“后’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个指殖民统治的结束,第二个却代表殖民经验的延续,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殖民国母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台湾电影中日本情节的产生显然是与这种“殖民国母文化”密切相连的。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日本 台湾电影
        2008年,《海角七号》在台湾热映,引发了一系列针对台湾社会的日本情节的争议。电影既表现了当下台湾的“哈日”文化症候,又涉及到“日据”时代台湾的殖民地经验,其中呈现的殖民地时期和当下两段时空的交叉结构,充满了对过去殖民地台湾的眷恋,从而具有一种“后殖民寓言”的性质:这是一个重叠了殖民历史与当下体验的后殖民台湾。①
        从1895年《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到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中间经过了
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五十年的时间已经完成了一代人的更替,新生的一代从小生在日本文化的氛围中,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就在这期间开始改变。
        因而自台湾宣布“解严”之后,陆续出现了众多具有类似“日本想象”的影片,如《多桑》、《一一》、《艋舺》等。这些电影和之前国民党威权统治时代下的“仇日”完全不同,不但表现出成长于“日据台湾”的“殖民世代”的暧昧日本认同,而且也勾勒出台湾“战后世代”混杂于后殖民与后现代状态中的“日本想象”。
        一、殖民世代的日本认同
        1994年,吴念真创作了电影《多桑》,其英文标题叫“A Borrowed Life”——借来的生命。“多桑”是日语“父亲”的发音,影片中的父亲,在台湾光复后思想却没有跟着光复,仍尊崇着日本的一切,听日语广播,看日本电影,去日式居酒屋,连最大的梦想都是去日本朝拜皇宫与富士山。身为被殖民的台湾人,却奇妙的认同这殖民者的一切,这样的父亲形象成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一代台湾人的缩影。